发现孩子偷拿家里零钱的时候,感觉天都塌了。
在这之前,只要是儿子提出来的购物需求,基本都会满足,所以想不明白为何他会从家里拿钱。

虽然特别生气,但还是忍不住了暴脾气,临睡前跟儿子聊起了这件事。
可能是态度比较好,儿子说了实话:看到班级里其他同学偷拿零钱买卡片,自己也忍不住想要。
听完原因之后,只是说了一句“偷拿零钱”的行为不好,不过念在你实话实说,这次就暂时不责罚你,再有下一次一定会狠狠责罚。

养娃路上,最怕的就是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而“偷拿”这种行为,无疑是最难让父母接受的事情。
和所有的父母一样,知道儿子偷拿零钱的时候特别生气,但是生气解决不了问题,说不定还会弄巧成拙。

很多时候父母要明白:孩子偷拿东西,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坏孩子”,凡事都有原因,不要急着给他们贴“小偷”的标签。
所以说,要先清楚自家孩子偷拿东西的原因是什么,再根据原因逐个击破,才能彻底帮助他们改正“偷拿”行为。

孩子偷拿东西,无非是这些原因
第一个:物质需求
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对周围的好奇心也在不断增强,就连“物质欲望”也在慢慢增长,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着带回家。
这个时候,如果孩子的物质需求没有得到合理满足,那他们就会想办法满足。偷拿,成了他们唯一能满足物质需求的方法。
第二个:缺乏规则意识
年龄越小的孩子,对规则的理解和认知越不够。他们可能还不知道,偷拿东西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更不知道还需要为此承担严重后果。
之所以会缺乏规则意识,主要还是父母日常教育不到位。要么是没有认真普及过“偷拿”这种行为,要么是对孩子宠溺无度。

第三个:寻求关注度
有些父母平时忙着工作,很少有时间关注孩子,更别说日常生活中陪着他们。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孩子只能通过“偷拿”的行为。
因为他们知道,“偷拿”是父母坚决不允许的行为。如果自己做了,那父母肯定会特别生气,这样就会抽时间教育自己。

第四个:模仿学习
孩子生来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会在生活中观察身边人的行为。倘若孩子周围有偷拿东西的同伴,那他们大概率也会学到精髓。
再或者,现在的网络媒体发达,孩子有可能在视频中看到。出于好奇,他们可能会学着视频中的行为,觉得这样很有趣。

别着急,正确引导胜过打骂责罚
1、控制好情绪
发现孩子偷拿东西后,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保持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在愤怒和冲动的情绪下教育。
深呼吸几次,先让自己平静下来,等到情绪稳定之后,再用平和的心态和孩子交流。这个时候,才能减少亲子间的“战争”。
主要是孩子被发现偷拿东西后本身就很紧张、害怕,若父母再有过激的行为,会让他们更加恐惧,不利于接下来的引导教育。

2、了解原因再引导
找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这样容易让孩子放松警惕。接下来,就耐心地询问,倾听孩子讲述偷拿东西的原因。
在倾听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牢记:不要生气、不要打断,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表达自己,便于了解他们的内心。
等孩子表达完之后,父母再郑重的告诉他们:偷拿东西是错误的,再顺便普及一下可能会出现的后果,加深他们的印象。

3、制定奖惩规则
想让孩子彻底改掉偷拿的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设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这比父母苦口婆心的教育更有效。
当然,要制定怎样的奖惩规则,还需要孩子参与其中。目的,就是让他们提前知道会有哪些惩罚,若是真有被惩罚的那天,也不会产生怨恨心理。
规则一旦制定,父母和孩子都要认真遵守。尤其是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做好榜样,不然以他们的好奇心,真的很难改掉身上的坏习惯。

写在最后:发现孩子偷拿东西不必太惊慌,更不要随口而出给孩子冠上“小偷”这个标签。趁着他们还小,这些坏习惯还有改正的空间,一切以引导为主,重点是让孩子认识到“偷拿”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