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的品味,不取决于花了多少钱
有人说:品味,是钱堆出来。这话只对了一半,好品味,不仅和钱有关,更离不开个人的审美和素养。新周刊在《中国审美十大病》一文里说,“没钱空有好品位,有钱买不来好品位。”并辛辣指出,当代年轻人的家,因为缺乏话语权,常被注重实用性的父辈过度设计,花开富贵的墙面,厕所地板下养了鱼,红木家具,红色坐垫,饮水机、电视、冰箱上盖着蕾丝罩布,花了钱,却只剩土,家也就成了勉强住着。
就不放装修过度的图了,这个色调很舒服写《借山而居》的张二冬,则站到了过度设计的对面。他独自跑到终南山,用极少的钱,租了个旧院,一个人依着周围环境做了简单修缮,屋里简单刷白,地板铺砖。山里木头多,遇到合适的,捡回去做笔架或台灯架,找来或大或小的粗瓷罐,野花,野草,随便一插,淡然的意境就有了。住了几年后,他在屋顶打开一口,嵌上玻璃,抬头就是天光四季,门前白云山河,窗外草木星空,屋内不见金钱的影子,却处处有审美的意趣。家的美丽取决于你的收入,但更在于审美品味。干净,一个家最好的气质,哈佛商学院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一个现象: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而不幸的人们,通常生活在凌乱肮脏中。他们又摸索着得出一个结论:“你所居住的房间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实就像你的房间。”家的模样,最影响居住者的心情,一个家最好的气质,是干净。年前工作忙,时常加班,周日难得休息一天,完全不想动弹,索性放任自己,草草把衣服洗了,地随便扫扫,也不拖。那两周下班一进门,看着乱糟糟的屋子,心情总会莫名烦躁,可又懒得去收拾。就这样将就到第二周周末,实在无法忍受,起个大早整理,先把脏衣服扔洗衣机里洗着,再收拾柜子、桌上的杂物,床头看完的书,放回书架,暗角处的灰尘,用毛巾一点点擦净,看着花了2个小时打理,变得整洁明亮的家,心情一下子就好了。开春后,又给家里添了几盆绿植,开运竹青翠,滴水观音的花开得正好,不大的空间里,每一处都是喜欢的样子,也藏着我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一个家,不管在哪,有多大,只要窗明几净,身心就很舒服,你的家越干净,你的精神状态就越放松,也更有能力把生活过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