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宜家的印象还停留在“开一家火一家”上,你可能需要通过本文重新认识下宜家。
近日,在宜家中国2023财年启动会上,宜家中国总裁、副总裁等高管们宣布,在过去三年兑现了百亿投资承诺后,宜家中国母公司英格卡集团计划再投资53亿元,用于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快布局线下门店、推出更多新系列产品。
2018年3月20日,爱尔兰都柏林巴利蒙——宜家都柏林店。宜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家具零售商
按说这是看好中国市场的好事,但不少人却发出了“宜家能否挽回中国消费者”的疑问。
怎么回事?
缘起是在过去的4个多月里,宜家接连关闭了贵阳店和上海杨浦商场。
不少人将其当作“宜家进入中国市场25年来的低潮”的标志。
宜家在中国有36家门店,关掉其中两家看似调整不大,但宜家中国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我们就其整个营销模式来看看宜家存在什么问题。
第一,产品。
如果将宜家门店整体作为一个产品看,宜家的产品虽然受人欢迎,但类型过于单一。
36家门店绝大多数为标准店,即我们所认知的大店,据说未来将拓展城市店、小型店、“未来+”体验店等多种店铺类型。杨浦店就是一家小型店,但经过多种探索和努力失败了。
当然一家店失败并不意味着探索夭折,产品过于单一要面对的现状就是被众多品牌夹击。
立陶宛维尔纽斯——2018年10月27日:维金古街的宜家商店。宜家商店内家具室的内景
比如欧派、索菲亚、顾家、敏华等已经上市的家居头部企业,还是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富森美等家居流通领域巨头,抑或是林氏木业、源氏木语等新兴的互联网家居品牌。
另外一个问题是,在智能化浪潮中,人们已经手机已经彻底智能化,电动车引领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小米等品牌在家居智能化早已开始探索。未来,宜家门店中那些能智能化却不智能的商品是不是会完全被中国年轻消费群体抛弃,宜家是否能保持住“年轻、时尚、环保”的定位,也很难预料。
第二,渠道。
其一,小型店失利多少意味着要面对的现实是市场下沉和渠道渗透受阻,也就是说除了现有的34家门店,要开店就会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慎重,三四线城市的模型贵阳店和杨浦店没成功,还要再试点,成功后才能铺开。
据称,宜家在武汉光谷2号店的项目计划,以及在太原的项目计划都已搁浅。业内人士分析,门店数量本就不多的宜家开始关闭线下门店、多个城市项目计划流产,这些背后都显示出宜家线下流量遭遇的挑战。
立陶宛维尔纽斯——2018年10月27日:维金古街的宜家商店。宜家商店内家具室的内景
其二,宜家线上线下整合能力堪忧。
据宜家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财年,宜家中国线上销售额同比上一财年增长了74%,宜家自有线上渠道在中国市场的访问量达到2.3亿次。截至8月初的2022财年,宜家中国线上渠道呈增长趋势,同比上一个财年增长超过20%”。
但宜家2018年底启动电商,起步晚,基数不大。而宜家的两大国内竞争对手居然之家和红星美凯龙,早在2013年前后就已经开始探索线上渠道。
去年,居然之家同城站日均访客19.2万人,线上获客75.8万人,引导成交133亿元;红星美凯龙则在“家装家居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战略下,实现营收155.13亿元,同比增长8.97%,净利润20.47亿元,同比增长18.31%。
长沙宜家家居
中国家居/设计产业互联网战略专家王建国说:“如果仅仅把中国市场当作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可能在战略上就犯了一个错误。在互联网时代,宜家将过去的优势完全复制过来可能会产生不适应。国内市场比较特殊,国内企业线上线下的融合速度远超国际性的企业,宜家的投入如果没有完全融入本土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失效的。”
综上,宜家能否挽回中国消费者其实目前还是言过其实,有些标题党。宜家是在疫情下、在中国市场中的发展受阻,他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还在,笔者的老婆和她的闺蜜们周末聚会就经常会选择荟聚和宜家。但宜家看未来时候的困惑和焦虑,正是中国家居品牌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