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陈毅、毛泽东
陈毅可以说是毛泽东的铁杆粉丝,毛泽东在诗词上的爱好和他很契合。
在开国十大元帅中,陈毅是最爱诗词的一位元帅。
1945年,8月。
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毛泽东因为赠送好友柳亚子一首《沁园春·雪》,瞬间在重庆文化圈引起轩然大波。
蒋校长为了打压气焰,专门从文化圈找了一群人开始抨击毛泽东的这首诗。
陈毅实在看不惯,他写出和词支持自己的诗词偶像毛泽东。
两阕新词,毛唱柳和,诵之意飘。
想豪情盖世,雄风浩浩;诗怀如海,怒浪滔滔。
政暇论文,文余问政,妙句拈来着眼高。
倾心甚,看回天身手,绝代风骚。
山河齐鲁多娇,看霁雪初明泰岱腰。
正辽东鹤舞,涤瑕荡垢;江淮斤运,砌玉浮雕。
池冻铺银,麦苗露翠,冬尽春来兴倍饶。
齐欢喜,待桃红柳绿,放眼明朝。
这段以诗助友的故事,也在那时候被传为佳话。
陈毅所在的陈家,是封建王朝中的一个大家庭。
他的父亲陈昌礼深受封建礼教的洗礼,陈昌礼在生活上是个严苛且不苟言笑的封建式家庭代言人。
可就是这样一个封建式的家长,却是陈氏同辈中,学识最渊博,最喜诗词歌赋的一个人。
年幼的陈毅似乎遗传了父亲的某些基因,他在读书方面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
记忆力超强的他更是被同龄孩子称之为“神童”。
图 | 陈毅父亲陈昌礼
1901年,8月26日。
陈毅出生在四川乐至县张安井村一个农民家庭中。
这一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落寞腐朽的清王朝无奈签下《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具体涉及到哪些内容呢?
- 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赔款4.5亿白银,利息5.3亿白银,分39年还清
-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 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总结起来就是你得给我钱。
因为你家慈禧贸然和八国联军宣战,我们是无奈。
我们打仗了,花费了不少钱,而这一切的原因是你清王朝造成的。
另外,你还得在北京设大使馆,将我们保护起来,无关人员不能擅自进入使馆界。
再有,撤销天津至北京的海域防线,我们必须派兵帮你驻守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防线。
如果用我们如今的视角来看,这群恶狼就是典型的流氓做派。
他们明明在清王朝的脸上呼了几巴掌,到头来清王朝还得给钱赔礼道歉,因为他的手打在你脸上的同时,他的手也疼了。
我们看一下那些赔款,利息几乎就占了一半多,这些赔款谁出呢?
清朝末期的人口有三亿多人,猛追四亿临界线。
所有的赔款都下放到地方财政上,而地方上最终还得分摊到这三亿人的头上,清末的百姓不仅要上缴正常的田税,还得分摊无能清政府欠下的赔款。
所以,那时候民间百姓的生活并不好过。
陈毅幸运的地方在于,他出生在一个相对优渥的中农家庭中。
我们看一下陈毅家族的族谱辈分字序。
“尧、舜、禹、汤,文、武、荣、昌,世、德、延、远,福、寿、绵、长”
“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次顺序可都是前朝杰出帝王,而到了武字辈以后,这家人似乎降低了家族的期许,辈分更多倾向了奋斗之类的字辈。
这个传世理念,更多的体现在“荣、昌,世、德、延、远”两代人,五字辈的家族子弟身上。
再到后来,这家人的期许更低,家族字辈最小辈者变成了“福、寿、绵、长”,这些字辈演化为只是希望后代能够过得好。
陈毅的祖先在汤字辈的时候,自家的田地高达800亩。
这是陈氏家族作为农民生活的巅峰。
到了陈毅爷爷陈荣盛这一代,田地渐渐稀释,四川连年灾荒,加上清王朝欠下的巨额赔款,陈家的田地仅剩下40亩,平均到五个子嗣的手中,每人仅有8亩田地。
所以,作为“世”字辈的陈毅亲眼目睹了家族的落寞。
图 | 陈毅农村老家
年少的陈毅,顽皮且好学。
他经常和村子里的小伙伴爬到树上掏鸟窝,有时候还会从树上掉下来。
父亲每次看到陈毅浑身灰土的模样,他总是在家中大声谩骂。
幸运的是,陈毅有一个疼爱他的爷爷。
爷爷总会帮他解围,还会逗乐的说道:
“小时候野点儿没关系,他是我们家的一匹小野马呀!”
不过顽皮归顽皮,陈毅的学习能力却不亚于任何同龄人。
他经常看书入迷,入迷的时候还会把大饼伸到砚台里沾着墨汁吃饭。
因此爷爷一家人将振兴家族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5岁那年,陈毅进入私塾读书。
7岁时,陈毅姥爷黄福钦成为湖北利川县巡检司专司。
黄福钦让陈毅父子俩一共前往,瞬间见一下世面。
那是陈毅年少时光里难忘的一段回忆。
巡检司专司就是负责地方县衙抓捕盗贼、维持治安的一个部分。
年少的陈毅在这座县衙里,见证了太多的辛酸故事。
因为身处清末,沉重的税赋成为百姓的严重负担,陈毅姥爷所在的巡检司便承担起向当地百姓索要赋税的任务。
不少的百姓因为无钱纳税,只能在县衙里被无情殴打。
陈毅曾经专门回忆过这段时光:
“我在那里过着衙门生活。
那时候留下一个至今难忘的印象,就是他衙门里经常毒打犯人,使我在旁边看了非常难受。
我很同情那些被打的人,在我心里开始种下了对旧社会愤怒不平的种子。”
1910年,春季。
陈毅回到老家,陈家也从这一年开始变卖家中的40亩田地,只是留下祖宅,举家搬迁到了成都。
乱世变卖田地,让陈家以后的生活变得异常困难。
这家人刚刚搬到成都的时候,租借房子居住,同时还向成都当地的地主租了一些田地。
谁曾想,那年秋季暴雨,田地全部被淹,颗粒无收。
陈家被当地地主一纸状书告到官府,他的爷爷为此大病一场,不久去世。
陈家就像清王朝一样,开始没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灭亡。
时局跌宕,成都相继发生保路运动、学生运动。
这一年,陈毅剪掉长发,跟随家人又回到了老家。
陈家的生活更加的艰难,一家人全靠父亲在重庆盐务局的领取的一点工资。
那时候,他父亲一个月的工资仅有6元钱。
1916年,陈毅顺利考入成都省立甲种工业学校。
在这里,他主攻的是染织专业。
但是他却成为学校里有名的笔杆子,他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学校写时政、闹学潮的领军人物。
更为关键的是,陈毅还是一个足球高手。
在这所学校里,陈毅所在的足球因为踢球出色,这支球队被称之为“五虎”,而陈毅是五虎中的最强前锋,人送外号“陈Forward”。
1918年,3月。
陈毅进入四川留法预备学校,准备前往法国勤工俭学。
图 | 四川留法预备学校旧照
在“麦浪号”货船上,因为路途颠簸漫长,陈毅腿部浮肿,顺利抵达法国第二大城市马赛时,他被人背着才下了船。
第二年,陈毅从马赛坐火车来到了法国首都巴黎。
那时候的所谓的“勤工俭学”,大多数异国学子都是勤工,在外国工厂微薄的收入,压根不足以让他们进入学校学习。
陈毅被分配到施奈德公司的一个工厂,这家大厂主要制造汽车、火车头、耕田机等。
作为工厂里的底层杂工,陈毅看透了人情冷暖,西方的资本毒辣起来要远远比中国的军阀更无耻。
他曾经这样说道:
“我才知欧洲资本界,是罪恶的渊薮”。
不过,在工厂里的陈毅仍旧是个努力上进的孩子,进入工厂仅仅三个月,陈毅就成为工厂里的一名技术员。
平常无聊的日子里,他还会和好友蔡和森闲谈,蔡和森不止一次和他说过毛泽东。
对于毛泽东,陈毅的心中留下了他的名字。
也许在未来,他们会有交集。
那时候,陈毅的梦想仍旧是当个笔杆子,成为一个文学家。
闲暇的时间,陈毅便在阅读欧洲著作,巴尔扎克、雨果、卢梭这些名家的作品,他几乎全部看过。
此时,法国刚刚从一战的噩梦中挣脱,战后经济疲软,无数的工厂受到影响,这家工厂也不例外,老板最先解雇的便是工厂里的那些底层杂工。
陈毅担心留学好友之余,还听到了一个更加不幸的消息:
陈家生活已经举步维艰。
陈毅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将手中积攒的钱寄回老家,让他们兑换暂时安心生活。
1921年,年初。
陈毅这帮赴法留学的异国学子处境变得异常艰难,一方面法国国内经济疲软,工厂开始大规模减员,另一方面,国内的资助他们的华法教育会也无力支持他们继续留学。
即便会长蔡元培亲自前往法国交涉,仍旧无法解决这群留学生的失业问题。
更可怕的是,国内的吴稚晖不断恶化他们这些人的名誉,他言辞激烈,大肆抨击这些学生:
“既无勤工之能,又无俭学之志”。
总之就是国家辛辛苦苦送你去出国勤工俭学,你们第一不好好工作,第二不好好学习!
在法国的这些留学生左右为难,他们开始聚在一起抗议。
陈毅作为四川留学生的代表同样带头抗议。
最终,这群人越闹越大,北洋政府也害怕这群留学生惹出更大的麻烦,让驻法大使馆说服学生,实在不行就回国。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满腹委屈的留学生又开始在大使馆门前抗议。
回去?当初怎么说我们的?
大使馆实在没办法,再度请示北洋政府如何解决留学生问题。
恰逢此时,陈毅听到一个消息:
北洋政府已经派遣专使朱启钤、财政次长吴鼎昌奔赴法国解决问题,但是他们决定以滇渝铁路和两粤铁路的建筑权作为交换条件,以全国50年的印花税、验契税作抵押,向法国政府商借3亿法郎巨款。
这种佯装解决留学生问题,出卖主权式的屈辱借款更加引起了留学生的不满。
学生又开始组织拒运动,抗议北洋政府的无能行径。
1921年,9月。
法国警察武装拘捕这群学生,将他们全部拘捕,关押在一个废旧的军营。
图 | 在法国留学时的陈毅
10月,这群留学生又被秘密转运至马赛,随后送上“波尔特加”号邮船,偷偷送回了中国。
陈毅赴法勤工俭学的生涯就此戛然而止。
1922年,秋季。
从法国留学归来的陈毅,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山河破碎给他家庭带来的不幸。
年少归国,少年落泪。
陈毅在法国勤工俭学仅仅三年的时间,陈家早已经破败不堪。
他的二伯因为饥寒而亡,大伯、四叔、族叔、母亲为了生活已经变卖了家中所有的资产,一家人全部挤在乐至老家祠堂里,艰难的生活。
图 | 陈家祠堂旧照
为了活下去,这家人又向当地地主租来十亩田地维持生活。
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陈毅更是饱尽乡间冷暖,以前的四邻纷纷嘲讽陈毅。
留学,有什么用?还不是落魄的回乡?
那年春节,陈毅在自家祠堂写下一副春联: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事不成,事不成,事事不成事事成。
横批是:春待来年。
1923年,春季。
在家待业半年多的陈毅终于忍受不了邻居的冷嘲热讽,他只身来到重庆,开始寻找工作。
为啥陈毅刚开始待业在家呢?
一方面他刚回来家庭状况并不好,他需要照顾家人;另一方面,陈毅被从法国强行带回,的确影响到了他的前途。
只不过这种影响,仅仅存在于陈毅老家。
来到重庆的陈毅很快便脱颖而出,顺利成为当地报社《新蜀报》的主笔。
陈毅开始以笔为剑抨击重庆的军阀头子杨森,杨森为此勃然大怒,将他赶出了四川。
1923年,10月。
走投无路的陈毅沿江西行,随后北上进入北京。
同一年,陈毅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漂的这段岁月里,陈毅先是进入北京中法大学,随后全身心服从组织安排,成为中国共产党北京地委中法大学支部书记。
虽然在学校,陈毅却经常组织校内的学生外出考察,北京城内的政治环境,外围的农村实况,陈毅将这些情况进行的详细的记录。
中法大学校长李书华愤怒的指责陈毅:
“陈毅作为学生,哪儿是读书!读书是掩护,其实是在搞革命”。
校方一度张贴公告,开除陈毅学籍,不过最终因为学校的罢课运动而作罢。
1926年,陈毅回到老家四川活动。
第二年,蒋介石在北伐途中突然挥起屠刀,南昌起义爆发。
图 | 陈毅(拍摄于1924年)
随后,这支刚刚建立起来的军队,被蒋介石大军围攻。
毛泽东选择进入井冈山,陈毅、朱德则冲破重重防线,同样来到了井冈山。
以前在蔡和森口中听到的才子毛泽东,他终于见到。
毛泽东见到陈毅之后,也同样十分热情,他当天就给陈毅写信:
“相见恨晚,相慰平生,希遇事相商。”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毛泽东、陈毅初次见面后,彼此间的印象都十分的好。
陈毅因为爱好文学,他对作诗同样十分喜欢。
曾经的笔杆子虽然成为了职业军人,可正是因为这份转变,他遇到同样从笔杆子转变为军人的毛泽东,才会更加多了一层好感。
此后,陈毅几乎成为了毛泽东诗词的铁杆粉丝。
后来,蒋校长先后又进行了四次围剿,井冈山的这支红军开始分头行动。
毛泽东、陈毅这两个知心老友也开始离别。
毛泽东、朱德带领红军主力西行长征,而陈毅则留守南方,开展游击战。
后来我们都知道,这两支分别独立行动的军队,有了一个我们更加熟悉的称呼:
----八路军、新四军。
长征的那支军队成为了八路军,南方的那支军队则成为了新四军。
图 | 八路军、新四军分布图
在全国抗日战争时,这两支军队分别在南北两个地区作战。
蒋校长再现十四年前的阴险狠招,他的一记回马枪,突然刺向了南方的新四军。
这次意外突袭,这支游走在南方的强悍军队为此受到重创。
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遇害身亡。
陈毅成为新四军代军长,后来他又先后担任新四军军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
解放战争结束后,戎马一生的陈毅也来到了北京城。
1966年,春天。
在北京城的陈毅听说毛泽东的诗词出版,他便将毛泽东的37首词完完整整的抄写了一遍。
图 | 毛泽东和陈毅
这要不是超级偶像,压根没有耐心做这些事情。
铁杆粉丝陈毅将自己对于毛泽东诗词的喜欢,还延续到了下一代的身上。
在闲暇的日子里,他还会给自己的孩子们耐心的讲解毛泽东的诗词。
1970年,陈毅的身体状况已经一天不如一天。
因为肚子疼痛,陈毅前往医院检查,医生告知这是阑尾炎,需要进行阑尾炎手术。
阑尾炎手术进行中,医生突然发现原来陈毅患有结肠癌,并且已经波及到了肝脏。
1972年,1月6日。
71岁高龄的陈毅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病逝前,妻子和四个孩子陪伴在陈毅的身边,他的嘴角只留下了一句至短的遗言:
“一直向前,战胜敌人。”
躺在床上的毛泽东听到陈毅去世的消息后,突然起身,穿上睡衣、拖鞋就要去参加陈毅的追悼会。
身边的工作人员根本来不及准备,他们只是急忙告诉周恩来,好让他提前安排一切。
工作人员急急忙忙的抓起一件银灰色大衣,跟随毛泽东上车。
在车上,警卫员给他捋了捋胡子,穿上了大衣。
周恩来接到工作人员的电话后,马上坐上轿车,让人超过毛泽东专车,迅速抵达陈毅追悼会现场,提前布置一切。
也正因如此,毛泽东此次突然参加陈毅追悼会,才留下了几张珍贵的照片。
图 | 陈毅追悼会旧照
那一天,毛泽东的身边状况也不好,他刚刚做过手术不久,身体的浮肿还没有消散。
在八宝山烈士公墓,毛泽东缓缓走入悼念会场,他走到陈毅妻子张茜面前,说道:
“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陈毅同志是个好同志。”
张茜搀扶着毛泽东慢慢走进了会场。
在悼念会场,毛泽东身着银灰色大衣,左臂缠着一道黑纱。
图 | 毛泽东参加陈毅追悼会
周恩来哽咽的念着悼词:
...
陈毅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老战友,老同志,是我党我军的一大损失。
我们沉痛地悼念陈毅同志,要学习陈毅同志的革命精神,化悲痛为力量,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为完成国际国内新的战斗任务,争取新的更大的胜利而奋斗。
陈毅同志安息吧!
悼词结束后,毛泽东泪眼模糊。
潸然滚落的泪水,加重了现场的悲伤情绪,毛泽东俯身鞠了三躬。
图 | 毛泽东鞠躬照
他们是革命战友,也是诗词知己。
84年前,陈毅被困梅山时写下: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生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狼烟四起的年代里,华夏大地早已千疮百孔,苦不堪言。
大多数人心中的期许便是战争何时结束,又何时能够重建家园。
那时候,一代人点起星星之火,撑起民族脊梁,点亮了那个至暗时代。
多年后,很多人变成了时代里的一道光。
亮眼星辰,便是英雄落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