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帅陈毅:只留一句遗言,周恩来写600字悼词,毛泽东现场鞠躬

2021年01月01日02:05:05 历史 2000

老帅陈毅:只留一句遗言,周恩来写600字悼词,毛泽东现场鞠躬 - 天天要闻

图 | 陈毅、毛泽东

陈毅可以说是毛泽东的铁杆粉丝,毛泽东在诗词上的爱好和他很契合。

在开国十大元帅中,陈毅是最爱诗词的一位元帅。

1945年,8月。

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毛泽东因为赠送好友柳亚子一首沁园春·雪,瞬间在重庆文化圈引起轩然大波。

蒋校长为了打压气焰,专门从文化圈找了一群人开始抨击毛泽东的这首诗。

陈毅实在看不惯,他写出和词支持自己的诗词偶像毛泽东。

两阕新词,毛唱柳和,诵之意飘。

想豪情盖世,雄风浩浩;诗怀如海,怒浪滔滔。

政暇论文,文余问政,妙句拈来着眼高。

倾心甚,看回天身手,绝代风骚。

山河齐鲁多娇,看霁雪初明泰岱腰。

正辽东鹤舞,涤瑕荡垢;江淮斤运,砌玉浮雕。

池冻铺银,麦苗露翠,冬尽春来兴倍饶。

齐欢喜,待桃红柳绿,放眼明朝。

这段以诗助友的故事,也在那时候被传为佳话。

陈毅所在的陈家,是封建王朝中的一个大家庭。

他的父亲陈昌礼深受封建礼教的洗礼,陈昌礼在生活上是个严苛且不苟言笑的封建式家庭代言人。

可就是这样一个封建式的家长,却是陈氏同辈中,学识最渊博,最喜诗词歌赋的一个人。

年幼的陈毅似乎遗传了父亲的某些基因,他在读书方面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

记忆力超强的他更是被同龄孩子称之为“神童”。

老帅陈毅:只留一句遗言,周恩来写600字悼词,毛泽东现场鞠躬 - 天天要闻

图 | 陈毅父亲陈昌礼

1901年,8月26日。

陈毅出生在四川乐至县张安井村一个农民家庭中。

这一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老帅陈毅:只留一句遗言,周恩来写600字悼词,毛泽东现场鞠躬 - 天天要闻

落寞腐朽的清王朝无奈签下《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具体涉及到哪些内容呢?

  • 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赔款4.5亿白银,利息5.3亿白银,分39年还清
  •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 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老帅陈毅:只留一句遗言,周恩来写600字悼词,毛泽东现场鞠躬 - 天天要闻

总结起来就是你得给我钱。

因为你家慈禧贸然和八国联军宣战,我们是无奈。

我们打仗了,花费了不少钱,而这一切的原因是你清王朝造成的。

另外,你还得在北京设大使馆,将我们保护起来,无关人员不能擅自进入使馆界。

再有,撤销天津至北京的海域防线,我们必须派兵帮你驻守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防线。

如果用我们如今的视角来看,这群恶狼就是典型的流氓做派。

他们明明在清王朝的脸上呼了几巴掌,到头来清王朝还得给钱赔礼道歉,因为他的手打在你脸上的同时,他的手也疼了。

我们看一下那些赔款,利息几乎就占了一半多,这些赔款谁出呢?

清朝末期的人口有三亿多人,猛追四亿临界线。

所有的赔款都下放到地方财政上,而地方上最终还得分摊到这三亿人的头上,清末的百姓不仅要上缴正常的田税,还得分摊无能清政府欠下的赔款。

所以,那时候民间百姓的生活并不好过。

陈毅幸运的地方在于,他出生在一个相对优渥的中农家庭中。

我们看一下陈毅家族的族谱辈分字序。

“尧、舜、禹、汤,文、武、荣、昌,世、德、延、远,福、寿、绵、长

“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次顺序可都是前朝杰出帝王,而到了武字辈以后,这家人似乎降低了家族的期许,辈分更多倾向了奋斗之类的字辈。

这个传世理念,更多的体现在“荣、昌世、德、延、远”两代人,五字辈的家族子弟身上。

再到后来,这家人的期许更低,家族字辈最小辈者变成了“福、寿、绵、长”,这些字辈演化为只是希望后代能够过得好。

陈毅的祖先在汤字辈的时候,自家的田地高达800亩。

这是陈氏家族作为农民生活的巅峰。

到了陈毅爷爷陈荣盛这一代,田地渐渐稀释,四川连年灾荒,加上清王朝欠下的巨额赔款,陈家的田地仅剩下40亩,平均到五个子嗣的手中,每人仅有8亩田地。

所以,作为“世”字辈的陈毅亲眼目睹了家族的落寞。

老帅陈毅:只留一句遗言,周恩来写600字悼词,毛泽东现场鞠躬 - 天天要闻

图 | 陈毅农村老家

年少的陈毅,顽皮且好学。

他经常和村子里的小伙伴爬到树上掏鸟窝,有时候还会从树上掉下来。

父亲每次看到陈毅浑身灰土的模样,他总是在家中大声谩骂。

幸运的是,陈毅有一个疼爱他的爷爷。

爷爷总会帮他解围,还会逗乐的说道:

“小时候野点儿没关系,他是我们家的一匹小野马呀!”

不过顽皮归顽皮,陈毅的学习能力却不亚于任何同龄人。

他经常看书入迷,入迷的时候还会把大饼伸到砚台里沾着墨汁吃饭。

因此爷爷一家人将振兴家族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5岁那年,陈毅进入私塾读书。

7岁时,陈毅姥爷黄福钦成为湖北利川县巡检司专司

黄福钦让陈毅父子俩一共前往,瞬间见一下世面。

那是陈毅年少时光里难忘的一段回忆。

巡检司专司就是负责地方县衙抓捕盗贼、维持治安的一个部分。

年少的陈毅在这座县衙里,见证了太多的辛酸故事。

因为身处清末,沉重的税赋成为百姓的严重负担,陈毅姥爷所在的巡检司便承担起向当地百姓索要赋税的任务。

不少的百姓因为无钱纳税,只能在县衙里被无情殴打。

陈毅曾经专门回忆过这段时光:

“我在那里过着衙门生活。

那时候留下一个至今难忘的印象,就是他衙门里经常毒打犯人,使我在旁边看了非常难受。

我很同情那些被打的人,在我心里开始种下了对旧社会愤怒不平的种子。”

1910年,春季。

陈毅回到老家,陈家也从这一年开始变卖家中的40亩田地,只是留下祖宅,举家搬迁到了成都。

乱世变卖田地,让陈家以后的生活变得异常困难。

这家人刚刚搬到成都的时候,租借房子居住,同时还向成都当地的地主租了一些田地。

谁曾想,那年秋季暴雨,田地全部被淹,颗粒无收。

陈家被当地地主一纸状书告到官府,他的爷爷为此大病一场,不久去世。

陈家就像清王朝一样,开始没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灭亡。

时局跌宕,成都相继发生保路运动、学生运动。

这一年,陈毅剪掉长发,跟随家人又回到了老家。

陈家的生活更加的艰难,一家人全靠父亲在重庆盐务局的领取的一点工资。

那时候,他父亲一个月的工资仅有6元钱。

1916年,陈毅顺利考入成都省立甲种工业学校

在这里,他主攻的是染织专业。

但是他却成为学校里有名的笔杆子,他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学校写时政、闹学潮的领军人物。

更为关键的是,陈毅还是一个足球高手。

在这所学校里,陈毅所在的足球因为踢球出色,这支球队被称之为“五虎”,而陈毅是五虎中的最强前锋,人送外号“陈Forward”。

1918年,3月。

陈毅进入四川留法预备学校,准备前往法国勤工俭学。

老帅陈毅:只留一句遗言,周恩来写600字悼词,毛泽东现场鞠躬 - 天天要闻

图 | 四川留法预备学校旧照

在“麦浪号”货船上,因为路途颠簸漫长,陈毅腿部浮肿,顺利抵达法国第二大城市马赛时,他被人背着才下了船。

第二年,陈毅从马赛坐火车来到了法国首都巴黎。

那时候的所谓的“勤工俭学”,大多数异国学子都是勤工,在外国工厂微薄的收入,压根不足以让他们进入学校学习。

陈毅被分配到施奈德公司的一个工厂,这家大厂主要制造汽车、火车头、耕田机等。

作为工厂里的底层杂工,陈毅看透了人情冷暖,西方的资本毒辣起来要远远比中国的军阀更无耻。

他曾经这样说道:

“我才知欧洲资本界,是罪恶的渊薮”。

不过,在工厂里的陈毅仍旧是个努力上进的孩子,进入工厂仅仅三个月,陈毅就成为工厂里的一名技术员。

平常无聊的日子里,他还会和好友蔡和森闲谈,蔡和森不止一次和他说过毛泽东。

对于毛泽东,陈毅的心中留下了他的名字。

也许在未来,他们会有交集。

那时候,陈毅的梦想仍旧是当个笔杆子,成为一个文学家。

闲暇的时间,陈毅便在阅读欧洲著作,巴尔扎克、雨果、卢梭这些名家的作品,他几乎全部看过。

此时,法国刚刚从一战的噩梦中挣脱,战后经济疲软,无数的工厂受到影响,这家工厂也不例外,老板最先解雇的便是工厂里的那些底层杂工。

陈毅担心留学好友之余,还听到了一个更加不幸的消息:

陈家生活已经举步维艰。

陈毅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将手中积攒的钱寄回老家,让他们兑换暂时安心生活。

1921年,年初。

陈毅这帮赴法留学的异国学子处境变得异常艰难,一方面法国国内经济疲软,工厂开始大规模减员,另一方面,国内的资助他们的华法教育会也无力支持他们继续留学。

即便会长蔡元培亲自前往法国交涉,仍旧无法解决这群留学生的失业问题。

更可怕的是,国内的吴稚晖不断恶化他们这些人的名誉,他言辞激烈,大肆抨击这些学生:

“既无勤工之能,又无俭学之志”。

总之就是国家辛辛苦苦送你去出国勤工俭学,你们第一不好好工作,第二不好好学习!

在法国的这些留学生左右为难,他们开始聚在一起抗议。

陈毅作为四川留学生的代表同样带头抗议。

最终,这群人越闹越大,北洋政府也害怕这群留学生惹出更大的麻烦,让驻法大使馆说服学生,实在不行就回国。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满腹委屈的留学生又开始在大使馆门前抗议。

回去?当初怎么说我们的?

大使馆实在没办法,再度请示北洋政府如何解决留学生问题。

恰逢此时,陈毅听到一个消息:

北洋政府已经派遣专使朱启钤、财政次长吴鼎昌奔赴法国解决问题,但是他们决定以滇渝铁路和两粤铁路的建筑权作为交换条件,以全国50年的印花税、验契税作抵押,向法国政府商借3亿法郎巨款。

这种佯装解决留学生问题,出卖主权式的屈辱借款更加引起了留学生的不满。

学生又开始组织拒运动,抗议北洋政府的无能行径。

1921年,9月。

法国警察武装拘捕这群学生,将他们全部拘捕,关押在一个废旧的军营。

老帅陈毅:只留一句遗言,周恩来写600字悼词,毛泽东现场鞠躬 - 天天要闻

图 | 在法国留学时的陈毅

10月,这群留学生又被秘密转运至马赛,随后送上“波尔特加”号邮船,偷偷送回了中国。

陈毅赴法勤工俭学的生涯就此戛然而止。

1922年,秋季。

从法国留学归来的陈毅,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山河破碎给他家庭带来的不幸。

年少归国,少年落泪。

陈毅在法国勤工俭学仅仅三年的时间,陈家早已经破败不堪。

他的二伯因为饥寒而亡,大伯、四叔、族叔、母亲为了生活已经变卖了家中所有的资产,一家人全部挤在乐至老家祠堂里,艰难的生活。

老帅陈毅:只留一句遗言,周恩来写600字悼词,毛泽东现场鞠躬 - 天天要闻

图 | 陈家祠堂旧照

为了活下去,这家人又向当地地主租来十亩田地维持生活。

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陈毅更是饱尽乡间冷暖,以前的四邻纷纷嘲讽陈毅。

留学,有什么用?还不是落魄的回乡?

那年春节,陈毅在自家祠堂写下一副春联: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事不成,事不成,事事不成事事成。

横批是:春待来年。

1923年,春季。

在家待业半年多的陈毅终于忍受不了邻居的冷嘲热讽,他只身来到重庆,开始寻找工作。

为啥陈毅刚开始待业在家呢?

一方面他刚回来家庭状况并不好,他需要照顾家人;另一方面,陈毅被从法国强行带回,的确影响到了他的前途。

只不过这种影响,仅仅存在于陈毅老家。

来到重庆的陈毅很快便脱颖而出,顺利成为当地报社《新蜀报》的主笔。

陈毅开始以笔为剑抨击重庆的军阀头子杨森,杨森为此勃然大怒,将他赶出了四川。

1923年,10月。

走投无路的陈毅沿江西行,随后北上进入北京。

同一年,陈毅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漂的这段岁月里,陈毅先是进入北京中法大学,随后全身心服从组织安排,成为中国共产党北京地委中法大学支部书记。

虽然在学校,陈毅却经常组织校内的学生外出考察,北京城内的政治环境,外围的农村实况,陈毅将这些情况进行的详细的记录。

中法大学校长李书华愤怒的指责陈毅:

“陈毅作为学生,哪儿是读书!读书是掩护,其实是在搞革命”。

校方一度张贴公告,开除陈毅学籍,不过最终因为学校的罢课运动而作罢。

1926年,陈毅回到老家四川活动。

第二年,蒋介石在北伐途中突然挥起屠刀,南昌起义爆发。

老帅陈毅:只留一句遗言,周恩来写600字悼词,毛泽东现场鞠躬 - 天天要闻

图 | 陈毅(拍摄于1924年)

随后,这支刚刚建立起来的军队,被蒋介石大军围攻。

毛泽东选择进入井冈山,陈毅、朱德则冲破重重防线,同样来到了井冈山。

以前在蔡和森口中听到的才子毛泽东,他终于见到。

毛泽东见到陈毅之后,也同样十分热情,他当天就给陈毅写信:

“相见恨晚,相慰平生,希遇事相商。”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毛泽东、陈毅初次见面后,彼此间的印象都十分的好。

陈毅因为爱好文学,他对作诗同样十分喜欢。

曾经的笔杆子虽然成为了职业军人,可正是因为这份转变,他遇到同样从笔杆子转变为军人的毛泽东,才会更加多了一层好感。

此后,陈毅几乎成为了毛泽东诗词的铁杆粉丝。

后来,蒋校长先后又进行了四次围剿,井冈山的这支红军开始分头行动。

毛泽东、陈毅这两个知心老友也开始离别。

毛泽东、朱德带领红军主力西行长征,而陈毅则留守南方,开展游击战。

后来我们都知道,这两支分别独立行动的军队,有了一个我们更加熟悉的称呼:

----八路军、新四军

长征的那支军队成为了八路军,南方的那支军队则成为了新四军。

老帅陈毅:只留一句遗言,周恩来写600字悼词,毛泽东现场鞠躬 - 天天要闻

图 | 八路军、新四军分布图

在全国抗日战争时,这两支军队分别在南北两个地区作战。

蒋校长再现十四年前的阴险狠招,他的一记回马枪,突然刺向了南方的新四军。

这次意外突袭,这支游走在南方的强悍军队为此受到重创。

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遇害身亡。

陈毅成为新四军代军长,后来他又先后担任新四军军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

解放战争结束后,戎马一生的陈毅也来到了北京城。

1966年,春天。

在北京城的陈毅听说毛泽东的诗词出版,他便将毛泽东的37首词完完整整的抄写了一遍。

老帅陈毅:只留一句遗言,周恩来写600字悼词,毛泽东现场鞠躬 - 天天要闻

图 | 毛泽东和陈毅

这要不是超级偶像,压根没有耐心做这些事情。

铁杆粉丝陈毅将自己对于毛泽东诗词的喜欢,还延续到了下一代的身上。

在闲暇的日子里,他还会给自己的孩子们耐心的讲解毛泽东的诗词。

1970年,陈毅的身体状况已经一天不如一天。

因为肚子疼痛,陈毅前往医院检查,医生告知这是阑尾炎,需要进行阑尾炎手术。

阑尾炎手术进行中,医生突然发现原来陈毅患有结肠癌,并且已经波及到了肝脏。

1972年,1月6日。

71岁高龄的陈毅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病逝前,妻子和四个孩子陪伴在陈毅的身边,他的嘴角只留下了一句至短的遗言:

“一直向前,战胜敌人。”

躺在床上的毛泽东听到陈毅去世的消息后,突然起身,穿上睡衣、拖鞋就要去参加陈毅的追悼会。

身边的工作人员根本来不及准备,他们只是急忙告诉周恩来,好让他提前安排一切。

工作人员急急忙忙的抓起一件银灰色大衣,跟随毛泽东上车。

在车上,警卫员给他捋了捋胡子,穿上了大衣。

周恩来接到工作人员的电话后,马上坐上轿车,让人超过毛泽东专车,迅速抵达陈毅追悼会现场,提前布置一切。

也正因如此,毛泽东此次突然参加陈毅追悼会,才留下了几张珍贵的照片。

老帅陈毅:只留一句遗言,周恩来写600字悼词,毛泽东现场鞠躬 - 天天要闻

图 | 陈毅追悼会旧照

那一天,毛泽东的身边状况也不好,他刚刚做过手术不久,身体的浮肿还没有消散。

八宝山烈士公墓,毛泽东缓缓走入悼念会场,他走到陈毅妻子张茜面前,说道:

“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陈毅同志是个好同志。”

张茜搀扶着毛泽东慢慢走进了会场。

在悼念会场,毛泽东身着银灰色大衣,左臂缠着一道黑纱。

老帅陈毅:只留一句遗言,周恩来写600字悼词,毛泽东现场鞠躬 - 天天要闻

图 | 毛泽东参加陈毅追悼会

周恩来哽咽的念着悼词:

...

陈毅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老战友,老同志,是我党我军的一大损失。

我们沉痛地悼念陈毅同志,要学习陈毅同志的革命精神,化悲痛为力量,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为完成国际国内新的战斗任务,争取新的更大的胜利而奋斗。

陈毅同志安息吧!

悼词结束后,毛泽东泪眼模糊。

潸然滚落的泪水,加重了现场的悲伤情绪,毛泽东俯身鞠了三躬。

老帅陈毅:只留一句遗言,周恩来写600字悼词,毛泽东现场鞠躬 - 天天要闻

图 | 毛泽东鞠躬照

他们是革命战友,也是诗词知己。

84年前,陈毅被困梅山时写下: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生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狼烟四起的年代里,华夏大地早已千疮百孔,苦不堪言。

大多数人心中的期许便是战争何时结束,又何时能够重建家园。

那时候,一代人点起星星之火,撑起民族脊梁,点亮了那个至暗时代。

多年后,很多人变成了时代里的一道光。

亮眼星辰,便是英雄落幕处!

老帅陈毅:只留一句遗言,周恩来写600字悼词,毛泽东现场鞠躬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 天天要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人都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在以前还有一个贞操观。明清时期,人们是非常看重贞操观的。贞操本来是指坚贞不移的节操。后来就演变成了专指女子不失节。有句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说明贞操对于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还重要。那么,从古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闻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唠个硬核历史!咱今天要聊的这个事儿啊,绝对比电视剧还魔幻——当年号称世界第一“战斗民族”的苏联,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国坟场”(英国、沙俄都栽过跟头),却非得头铁往里冲,结果把自己整解体了!这事儿听着离谱吧?具体怎么回事,今天我就给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 天天要闻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邻居的瓷盘"六十万啊,这瓷盘怎么又回到了李老头家里?"我望着邻居家墙上那熟悉的花纹,心里五味杂陈。我叫周建国,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这小县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多少人的命运都在那场改革浪潮中被重新书写。我们这些"国企大军",转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闻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蒋志格 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寻崩,葬祭如亲王礼。免襄王亲来朝贺。 按《明大政纪》:天顺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诰谕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归西宫。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吴氏复为宣庙贤妃,废皇后汪氏复为郕王妃。癸丑,郕王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 天天要闻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极目新闻记者 王柳钦5月4日,极目新闻记者在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现场看到,虽然天空飘起了小雨,但门口还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铭记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游客在雨中排起长队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入口处,有市民携带电影《731》海报进行自发宣传。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