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是在1912年2月12日颁发《清帝逊位诏书》后,当时清廷名义上仍然保有北方、西部各个省份,名义上还有几十万大军。对于后世许多人来说,还可以拼。但问题是,拼得赢吗?
当时,一些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就很不服气,觉得该如之何。但是,其后三十年他们做了什么?由此可见,清廷所拥有的表面强大都是虚幻的。他们还不如一位弱女子看得明白、想得清楚。
隆裕太后作为一位女人值得同情,作为亡国之主也值得尊敬
作为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静芬和自己的表弟(慈禧的外甥)光绪的结婚,完全是一场政治婚姻。也完全是慈禧为了打压爱新觉罗家族,扶持叶赫那拉家族的一场权力婚姻。从模样上说,隆裕长得一般,20岁(1888年)与光绪成婚,21岁成为皇后。结婚后,既没有得到过光绪的喜爱,也没有生儿育女,作为女人绝对是一种失败。
然而,她姓叶赫那拉,又是光绪、慈禧先后亡故后后宫之主。溥仪是载沣之子,载沣与光绪是异母兄弟,与慈禧虽然没有亲缘关系,但借着光绪的关系,隆裕对宣统的疼爱应该是确实的。
从隆裕的一生看,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与普通人无异。只不过,她的出身、身份让这位见识不多,没有什么政治能力的人当了一回“拿大主意”的人。为什么?只是因为曾经拿主意的男人们都不说话了,让她做这个决定。而她恐怕也是出于家族兴衰的考虑,做了一次最勇敢的决定。
隆裕的决定让当时的南北方都少了一些战争,都赢得了“和平交权”的好吉利,大家都不用背负什么历史责任。载沣等人也是如此,一切都由这位苦女人承担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确实该值得尊敬
在当时比较有权势的爱新觉罗家族男人们主要有庆亲王奕劻、前摄政王载沣也就是溥仪的父亲。然而,庆亲王和袁世凯早已经结成利益联盟,心向袁世凯。奕劻乃清亡前第一大贪官,清朝亡不亡根本影响不了他的利益。载沣呢?因为光绪的关系,他和袁世凯仇恨较大。
袁世凯回家养老就是载沣所逼,袁世凯与南方交战、讲和下,清廷大部分满汉官员都要求载沣下台,如此才离开了摄政王之位。清亡后,他也是对复辟活动不支持不反对、事不关己。因此,可以说,载沣对退位、清亡也看淡了。
由此,奕劻、载沣这两位都是倾向于退位。但因为封建礼教需要皇帝、太后首肯,他们也就乐于甩责任了。
这时的清廷其实根本没有反抗袁世凯的能力。清廷表面上还有着大部分江山、百万大军,但提笼架鸟、开枪放炮都不会的八旗子弟们能打得过南北新军?简直笑话。如果可以,被退休在家养老的袁世凯也就不用再次出山了。
所以,当袁世凯决定让清朝结束,自己当总统,完成“人生巅峰”时刻到来的时候。清廷就没有存在希望了。
然而,袁世凯却不想得到“逼”或“杀”清廷主宰者,乃至“推翻”清廷的历史名声。尽管,也废不了多大事儿。但名声对有些人还是很重要的。载沣更不想做主,免得被人骂。虽然没有反抗的实力,但作为一些人来说,骂别人、怨别人总比自己被骂或被杀要强。因此,隆裕的决定挽救了他们。
综上所述,隆裕和大部分封建社会的女性一样,都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从待嫁之身到死亡皆是如此,只不过在“被指使”的间隙,她们可能会做一些自主的事儿。然而,隆裕的悲剧在于:明明是有恩于同族权贵男人,但却不被谅解。退位诏书发后一年多,她就在悲伤和孤独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