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想必大家都知道。公元前493年,勾践因“会稽之耻”去吴国忍辱求和,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奴仆”生活。在这期间,陪伴在勾践身边的人,除了其夫人,还有一个人,他就是范蠡。他陪着勾践给夫差做牛做马、忍辱负重,3年后才安全回到越国。
范蠡尽心辅佐,勾践顺利报仇
回国后,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力,勾践每日“卧薪尝胆”,让自己牢牢的记住这次的耻辱,并下决心要重新打败夫差。而范蠡也竭尽全力辅佐勾践。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元前473年,勾践亲率大军攻破吴国,吴王夫差被逼自刎,勾践终于报仇成功,范蠡也因此获得了至高的荣誉。
功成身退,离开朝野
然而,原本应该享受荣华富贵的范蠡,却在此时知趣的退出了朝野。他给老友文种留下了一封信后,便离开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虽然说,范蠡的这个举动令当时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但文种后来的下场,却间接证明了范蠡的正确。所谓功高震主并非玩笑话,历史上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这是每一代当权者都必须警戒的一个威胁。所以,范蠡走后不久,文种便被赐死。
而离开越国的范蠡已年过花甲,六十多岁了,他的晚年生活过得如何呢?下面就听历史象慢慢道来。
范蠡开始经商之路
事实上,隐退后的范蠡并没有完全淡出人们的视野,他先是和妻子西施迁居至杭州西湖一带,后又辗转齐国、宋国等地,开始了经商之路。他主营渔业和盐业,运用自己灵活的经商头脑,用“薄利多销”的营销手法,赚的盆丰钵满。
被后代奉为“财神”
不仅如此,范蠡在积累巨额财富的同时,还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经商理论。对同代人及后代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过,范蠡虽然是一名商人,但他并没有一般商人“抠门”的特征,他坚持“财聚而不守”,曾先后三次散尽家财救济穷苦老百姓,但由于他突出的经商之道,很快便又能赚到更多的钱财。范蠡也因此被后人奉为“财神”。
在齐国为相
更令人称奇的是,范蠡在齐国经商出名后,引起了齐王的注意。齐王邀请范蠡担任了齐国的相国,让他主持齐国政务。在范蠡的管理下,齐国的国力逐渐增强,百姓生活也日益富足。不过,范蠡仅在位3年,便主动退位让贤了。原因为:
“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定居宋国,安享晚年
之后,范蠡去了宋国,继续着自己的经商之路。最终,范蠡认为陶丘一地是最合适的经商之地,便在此地定居下来,并安享晚年。公元前448年,范蠡逝世,享年88岁。
客观评价范蠡的一生,他才智过人,还懂得趋利避害,为了自身发展及时从楚国抽身,去了越国。又在勾践陷入不利之地,敢于承担责任,陪伴其左右。后来又功成身退,利用自己的能力经商成功,最终得以善终。如此来看,范蠡的一生虽波折不断,却堪称完美。实在令人羡慕不已。对此,你如何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