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参考资料来源于“凤凰网”。
1994年,这一年的7月8号,一个来自广州的测绘公司,做了一件让同行们很吃惊的举动。那一年正好是这家测绘公司成立15周年的日子,这家公司就把自己十五周年的庆典活动,安排在了人民大会堂进行。
为此,他们特意租赁下来一个厅室来举办这次公司的十五周年活动。
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测绘行业本来就很冷门,再加上当时不管是行业内的人,还是外行人,都莫名的迷信洋产品,对于国产的测绘仪器是完全信不过的。但是呢,这进口的测绘仪器价格可不低,虽然这家测绘公司已经有15年的历史了,但也是举步维艰的状态。
正是在这个时候,公司这才大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公司的15周年庆典活动。
黄吉海,当时担任公司的公关经理,多年后,面对媒体的采访,他说在那之前,整个公司没有一个人去过人民大会堂。他们是南方的一家测绘公司,人民大会堂在他们的心里,那可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有不少职工起初都不相信这事,还以为公司忽悠员工,或是被人给忽悠了。
虽然在1979年的时候,人民大会堂已经开始尝试商业化道路了,到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商业化道路已经走得很顺当了。除了开放一些厅室对外租赁之外,还拓展了很多的其他商业领域。不过,也很能理解当时人们的想法,毕竟哪怕是在2025年了,还有不少人都不知道,原来只要通过审核,花钱也是可以租赁大会堂的厅室举行商业活动的。
我们看到有些电影发布会、新书发布会、公司的年会,甚至郭德纲也曾租赁大会堂举办过相声......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有什么国家背书呢。其实,只要通过了审核,就能租赁大会堂的厅室开展正常的商业活动。
因此,1994年这一年,南方的这家测绘公司在大会堂举办15周年庆典活动,邀请了不少客户。原本他们只邀请了450名客户,但是其他客户得知是要去人民大会堂,纷纷找到公司,说自己也想去。这样一来,最后到场的客户多达700多人。
在黄吉海的印象中,不少客户都是冲着“人民大会堂”这个金字招牌来的。甚至有远在新疆的客户,特意坐了好几天的火车,一路风尘仆仆、一路憧憬的赶来北京,走进人民大会堂。黄吉海也万万没想到,这次借助大会堂这个平台,直接拉高了公司的档次和影响力。不少客户觉得这家公司能在人民大会堂开庆典活动,实力肯定没得问题。
这一场活动搞下来,这家公司在业内一炮而红,原本他们之前的中标率连5%都没有。这次活动之后,公司当年的全国中标数居然破天荒的高达400多个。
这只是大会堂在商业化过程中发生的一个缩影。
自打1979年开始尝试走商业化道路之后,民营企业租赁大会堂厅室成为一种趋势,也占据了主体。
除此之外,那时候的港澳台同胞们,也很喜欢租赁大会堂的厅室。
一些反感纯商业性质酒店的港澳台企业家,就喜欢选择在大会堂这样的场地举办活动。除了获得一种极大的满足感之外,还满足了心里的好奇心。毕竟,人民大会堂在大家伙的心里,是一个神秘又神圣的地方,这辈子能在里面走上一趟也值了。
说到这里,我插个题外话。
我大学同学的一个朋友,是南方人,他的妻子是山东农村的。山东那边的风气大家都知道,对体制内有着谜一般的痴迷,尤其是在农村,我朋友说,就因为他媳妇是体制内的,吃饭都能上桌。她的姑姑、侄女啥的都是在厨房或是单独开一桌吃饭。当然,我也是听他闲聊过,自己并没有亲身经历,我就觉得有些夸张,也不知道可信度。
我这个同学的朋友吧,个子有些矮,娶媳妇的时候彩礼给的也不多。本来岳父岳母是有些瞧不上他的。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在大会堂租赁了一个厅室(好像是金色大厅)举办了婚礼。好家伙!这下他在老岳父家的地位简直爆表!用我同学的话来说,打这以后,他这个朋友的岳父岳母对这个女婿是毕恭毕敬的,以为他有什么了不得的背景。
他岳父岳母也时常在村里说,自家闺女可是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婚礼。
我之前还不信,那会好像是2019年的时候,我都不知道居然还可以在大会堂租赁厅室举办婚礼。我以为是假的,上网一查,好家伙,还真是可以。那会可是2019年啊!我都很吃惊,更何况是信息更为闭塞的九十年代了。
所以,那家南方的测绘公司能借助大会堂这个金字招牌一举成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租赁大会堂的厅室,花费自然是不低的,而且也只能租赁半天的时间。每个厅室的租赁价格也不一样,从伍万元到十几万不等,虽然在九十年代,十几万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但也是有老板付得起这个价格的,而现在呢,能掏出十几万的企业,那可就是比比皆是了。
只不过想要租赁大会堂的厅室,有着很严格的审核要求。而且还需要排队,毕竟人太多了,运气不好,排上个半年的时间也是稀松平常。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啥人民大会堂要走上商业化道路呢?
原因很简单。
1959年,大会堂投入使用之后,每年的开支可不小,每年的开支是逐年增多的,在七十年代的时候,一年的花销就达到了上百万。而大会堂除了每年召开会议之外,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处于闲置的状态,这无疑是一种很大的资源浪费了。
大会堂本身就没有收入,也就只能全部依赖国家的财政拨款了。七十年代,每年上百万的财政拨款,对国家而言无疑是一个经济包袱了。而恰好七十年代末,趁着改革的春风,大会堂的管理局也想要破局,想要自给自足,不给国家增添经济包袱。
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会堂这才在1979年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商业化之路。
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两项收入来源,一个是收取门票(每个人两毛钱),另外一个是在万人大礼堂里面的那幅“江山如此多娇”下面拍照留影,当然是要收费的。
到八十年代的时候,大会堂做到了自给自足,已经完全不需要国家的财政拨款了。
在我个人看来,大会堂的商业化道路是走对了,也走到了人民群众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