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引发大规模退车风波,事件仍在发酵,车主维权与小米的协商僵持不下。
打过王者荣耀的都知道,汽车的选装件就像游戏里“氪金”升级装备。谁能想到,小米会在这里翻车。

车主指控,选装的4.2万元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实测证明仅为装饰性挖孔,既无空气动力学效果,也未显著减重,部分车主认为构成虚假宣传。
雷军直播的时候强调过,说这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内部结构完全改变,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散热,官网宣传更是把它夸得神乎其神。
可谁能想到,首批交付后,车主们实测发现这前舱盖就是个“绣花枕头”。有博主用鼓风机对着挖孔机盖吹风,结果一点气流的迹象都没有。
还有车主把前舱盖拆解了,里面的结构和普通铝制机盖没啥两样,说好的连接刹车系统散热,根本没有!能产生下压力提升车辆性能也是泡影。

这哪里是什么性能配件,简直就是个“最贵”装饰品,花了大价钱,结果买到个中看不中用的东西,车主们能不气吗?
这还不算完,小米在车辆性能参数上也来了个“神操作”,“赛道模式”被锁定,与发布会宣传的1548匹马力性能不符。
车主们彻底坐不住了,全国各地的车主自发组建维权群,300多名车主联合录制视频要求无损退车。
更有车主启动集体诉讼程序,要求退一赔三。你想想,消费者满心欢喜信任小米这个品牌,花了不少钱买车,结果被这样“忽悠”,肯定得讨个说法。

面对这场风波,小米回应称,之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然后给出解决方案,对于未交付的订单,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以改回铝制前舱盖。
对于已提车和在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以表诚意。
可这方案一出来,车主们根本不买账。改配铝制前舱盖要重新排队30周以上,这时间成本谁来承担?
2万积分换算下来也就2000元左右,和4.2万元的选装费相比,简直就是九牛一毛,这诚意明显不够啊!

值得注意的是,雷军自3·29事故后首次发声,但未直接回应退车问题,其微博设置评论门槛也引发热议。雷军说,“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取消了一些会议安排和出差计划,也暂停了一段时间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雷军的公开表态,折射出小米汽车当下所面临的严峻局面。
从舆论场来看,截至5月11日,小米车主退车事件相关信息为10.56万条。其中,公众号平台传播数量最多,共3.6万余条,占比为34.06%;其次是微博平台,占比为31.84%;第三是视频平台,占比为30.24%。

舆论关注的焦点包括“跨界造车的信任危机” “智能汽车宣传边界” “碳纤维工艺可行性” “虚假宣传认定标准”等”,并对雷军造车的初心提出批评和质疑。
从“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到“年轻人的第一次维权”,雷军和小米是如何陷入舆论漩涡的?
到了5月12日,部分要求无损退车的小米车主得到客服回复,可以申请取消流程,但定金无法退回。
这让车主们更加愤怒,定金也是自己辛苦挣的钱,说不给退就不退,这不合理啊。
5月15日,有博主发文称,小米汽车高管与维权车主约谈三个多小时,但没能达成最终方案。并透露,“退订会直接造成小米汽车的崩塌。”
次日,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在其个人微博回应称:“整个过程本人从没说过谣传的信息,目前相关报道均为不实内容,请造谣传谣者自重。”

再说几句
雷军曾以亲民企业家的形象深入人心。他频繁活跃于社交媒体,与用户互动,甚至为车主开车门、捐款母校,塑造出接地气的人格魅力。
原本被视为用户之友的雷军,为何在近期几例营销事件中频频失利?雷军不是个例,它提醒那些在网上呼风唤雨的“大咖”,如何维护好“流量狂欢”与“工业敬畏”间的平衡,将成为未来破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