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崩解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人才选拔机制经历了从 "世卿世禄" 到 "选贤任能" 的剧烈变革。睡虎地秦简、龙岗秦简、青川木牍等出土文献与《史记》《战国策》等传世典籍相互印证,勾勒出五种主要选官途径的运作实态。
一、侍从郎官
战国郎官制度是君主突破血缘限制的重要尝试,其职能与选拔在秦国形成典型范式。据《睡虎地秦简・内史杂》记载,郎官隶属郎中令,分中郎、侍郎、郎中三等,除高级官员 "任子"(如吕不韦推荐李斯为舍人)外,亦允许 "赀选"(财产达标者)与地方推荐。
李斯的晋升路径清晰呈现这一机制:秦庄襄王三年(前 247 年),他以吕不韦舍人身份经 "考课"(能力考核)转为尚书郎,负责整理王室典籍;秦王政十年(前 237 年),借《谏逐客书》直陈 "逐客将使天下士不敢西向",获拜客卿,最终官至丞相。
值得注意的是,郎官系统设置 "谒者" 作为君臣沟通中介,商鞅首次面见秦孝公,即通过谒者景监三次调整游说策略,从 "帝道"" 王道 "转向" 霸道 ",终获重用,体现近臣制度对士人政治生命的关键影响。
二、军功爵制
秦孝公三年(前 359 年)推行的 "二十等军功爵制",以《商君书・境内》与放马滩秦简为实证,构建了严密的战功计量体系:士兵斩首一级赐 "公士" 爵(第一级),得田 1 顷、宅 30 步;斩首五级可 "隶五家",即拥有五户仆役。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显示,战后需由 "军正" 核验敌首,若发现 "夺首"(抢战友人头)或 "伪首"(以平民首级冒功),处以 "黥为城旦"(刺字并服苦役)。名将白起的晋升轨迹即为明证:秦昭襄王十三年(前 294 年)任左庶长(第十级),次年于伊阙之战斩首 24 万,越级擢升国尉;秦赵长平之战(前 260 年)后,因 "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获封武安君(军功爵顶峰)。赵国推行的 "骑士爵" 亦具特色,邯郸博物馆藏《赵王剑铭》记载,骑兵将领赵茄因 "破燕师于昌城",从第八级 "公乘" 爵超擢为上卿,显示军功选拔的跨国普遍性。
三、自辟属官
魏国《户律》与齐墓竹简揭示,中央诸卿及地方长官(如郡守、县令)拥有属官任命权,需将人选 "名籍"(含姓名、籍贯、技能)报送中央备案。齐威王时期,孟尝君田文在薛邑实行 "三舍法":上舍客任 "代舍"(参谋),中舍客任 "幸舍"(邑宰),下舍客任 "传舍"(亭长),门客冯谖奉命 "焚券市义",直接参与封地治理,体现属官的政务参与度。
秦国虽强化中央集权,仍允许县令自辟 "令史"(文书官),但需承担连带责任:1979 年出土的《龙岗秦简》记载,南郡太守腾因属官 "伪刻官印" 被降爵,反映 "私辟僚属" 与 "公室权威" 的制度张力。赵相郭开的门客王敖被派往秦国为间谍,最终促成李牧之死,成为主官私属干预国政的极端案例。
四、荐举任官
魏国率先实施 "保举连坐法",魏文侯与翟璜约定 "所举者治则重赏,乱则同罪"。翟璜在魏文侯十五年(前 408 年)推荐李悝为相,主持 "尽地力之教";三年后推荐吴起为西河郡守,创建 "武卒制",形成 "一荐多贤" 的连锁效应。
秦国 "客卿制" 规定,荐举人需为爵大夫以上官员,并以自身爵禄为抵押:秦昭王四十一年(前 266 年),王稽以中大夫爵推荐范雎,范雎提出 "远交近攻" 后,王稽获封河东郡守;后王稽因私通诸侯被诛,印证 "保举连坐" 的严苛性。赵孝成王九年(前 257 年),毛遂在平原君门客中 "自荐" 随队出使楚国,其行为依赖双重制度前提:一是平原君作为 "相邦" 有自主任命 "外交舍人" 的权力,二是赵国允许门客越过层级参与决策,体现荐举制与个人主动性的结合。
五、上书游说
秦孝公的《求贤令》(前 361 年)与齐威王的 "稷下学宫",为士人提供了制度化论政平台。商鞅入秦的三次游说堪称典范:首次以 "帝道"(五帝仁政)游说,孝公 "时时睡,弗听";二次以 "王道"(三代德治)进言,孝公 "善之而未用";三次以 "霸道"(法家集权)陈策,孝公 "语数日不厌",遂拜左庶长。齐人邹忌以 "琴理喻治国",提出 "修法律而督奸吏",当场被齐威王拜为相国,获封 "下邳",体现 "一席话定卿相" 的制度可能性。
张仪的跨国任官轨迹更显制度开放性:秦惠文王十年(前 328 年)相秦,推行连横;秦武王元年(前 310 年)转相魏国,任魏相一年,这种 "士无定主" 的现象,得益于各国 "招贤馆" 对游说之士的接纳,如秦昭王为范雎 "虚左以待",楚威王为孟子 "设坛讲学"。
1980年,四川青川出土的《为田律》木牍,记载秦武王时期左庶长甘茂主持土地改革,公文末尾注明 "令丞相、御史复视",显示荐举任命的官员需接受中央文书考核,标志文书行政体系的萌芽。秦国 "客卿名籍" 简牍统计,孝公至始皇时期23任丞相中,18人为外籍(魏7人、楚5人、齐3 人),印证《韩非子・五蠹》"诸侯用秦者皆为其贤" 的记载。反观楚国,虽设 "三闾大夫"(屈原曾任此职)负责荐举,却因贵族势力阻挠,导致 "楚材晋用",如伍子胥奔吴、商鞅入秦,凸显制度变革的地域不平衡性。
战国选官制度的多元实践,本质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制度投射:铁农具普及催生的地主阶级、士阶层崛起形成的智力资源、诸侯争霸倒逼的效率需求,共同塑造了 "能力本位" 的选拔逻辑。当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下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时,他不仅是个人仕途的受益者,更代言着一个以制度创新吸纳人才的时代。这些根植于史实的选官实践,虽带有新旧杂糅的特征(如郎官系统保留 "任子" 残余、自辟属官引发私权膨胀),却为秦汉 "察举制"" 科举制 " 奠定了制度基因,成为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重要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