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国家分裂,咱们脑子里蹦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战争、冲突、流血啥的,毕竟历史上这种例子太多了。
可要是跟你说,有一回分裂愣是没打没闹,还分得挺和谐,分完之后两国关系还跟兄弟似的,你信不信?
还真有这么回事儿,克斯洛伐克那次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和平分家,1993年一分为二成了捷克和斯洛伐克,之后两国关系好得让人咋舌。
捷克斯洛伐克是怎么来的?
捷克斯洛伐克这地儿,位于欧洲中部,历史上就是个多民族混杂的地方。
捷克那块儿以前叫波西米亚,斯洛伐克那块儿呢,长期被匈牙利管着。早年间,这俩地方压根儿不是一个国家,各自有各自的历史。
波西米亚在10世纪就有了捷克公国,后来升级成王国,工业底子厚,文化也发达,布拉格那时候就是个大都市。斯洛伐克呢,9世纪末被匈牙利吞并,发展慢一些,农业为主,山地多,日子过得没捷克那么风光。
到了1526年,两地都被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给管起来了,成了奥匈帝国的一部分。
工业革命来了,这地方的重要性蹭蹭上涨。捷克地区靠着矿产和工厂,成了奥匈帝国的“钱袋子”,到20世纪初,工业产值占帝国一大半,税收也差不多。
斯洛伐克虽然没那么抢眼,但也沾光不少。两地人民虽然语言相近,都是西斯拉夫人,可身份认同一直有点儿不一样,捷克人觉得自己更“高级”,斯洛伐克人多少有点儿不服气。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奥匈帝国打散了,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机会来了。1918年10月28日,趁着帝国解体的乱劲儿,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了。
这是个啥概念呢?就是两个民族凑一块儿,想抱团取暖,摆脱外族统治。建国的时候,大家都挺激动,觉得自己终于能当家做主了。
分裂前的那些事儿
不过呢,新国家刚成立没多久就碰上麻烦。1938年,慕尼黑会议上,英法为了讨好纳粹德国,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出去了。
这地方住着不少德意志人,德国想要,捷克斯洛伐克却没啥还手之力。1939年,德国直接吞了整个国家,二战期间这儿成了纳粹的占领区。
1945年战争结束,捷克斯洛伐克恢复了独立,可没多久就被苏联拉进东欧阵营,成了社会主义国家。1948年,共产党上台,搞起了计划经济,国家发展还行,但老百姓的自由少了,日子过得有点儿憋屈。
1968年,有个叫“布拉格之春”的改革,想让国家走点儿自己的路,结果苏联看不下去,直接派坦克镇压了。1989年,东欧大变天,苏联管不动了。捷克斯洛伐克也掀起了“天鹅绒革命”,共产党政权被推翻,全国上下都想搞民主。
这时候,国家改名叫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算是给后面分家埋了个伏笔。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这时候,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矛盾已经憋不住了。
为啥要分?
分裂这事儿,不是一天两天蹦出来的,根儿早就有了。捷克和斯洛伐克虽然语言文化接近,可经济发展差距不小。
捷克工业强,城市化高,布拉格那地儿在欧洲都算得上号;斯洛伐克呢,农业为主,经济弱一些,觉得自己老被捷克“压一头”。时间长了,斯洛伐克人就有点儿不乐意了,想自己单干。
政治上,俩地方想法也不一样。1990年代初,捷克领导人瓦茨拉夫·克劳斯推市场经济,想赶紧跟西方接轨;斯洛伐克的弗拉迪米尔·梅恰尔呢,更倾向慢慢来,还想多要点自治权。
1992年议会选举后,这分歧彻底爆发了。斯洛伐克这边民族主义抬头,议会通过了《主权宣言》,意思很明显:咱要自己说了算。经济上,捷克觉得斯洛伐克拖了后腿,斯洛伐克则觉得捷克老占便宜。
两边一合计,与其这么别扭地绑一块儿,不如分开得了。关键是,这时候大家都冷静,没想着撕破脸。国际环境也帮忙,欧洲共同体(欧盟前身)说,分了也能合作,不用担心没人罩着。
分裂咋这么和平?
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正式分裂,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诞生。这过程为啥这么顺当呢?有几个原因。
第一,领导人都挺理智。克劳斯和梅恰尔虽然政见不合,但没想过用拳头解决问题。他们坐下来谈了好几个月,从财产分配到货币分开,全都商量着来。
第二,两地老百姓没啥深仇大恨。历史上虽然有点儿小摩擦,可不像有些地方那样你死我活,大家都觉得分开也没啥大不了。
第三,国际社会支持。欧洲那会儿正忙着整合,乐意看到和平分家,不想再多个乱摊子。
整个分裂没动一兵一卒,连个抗议游行都没啥规模。1992年11月25日,联邦议会投票通过解体法案,定下分家日子,大家就按部就班地准备。
财产怎么分、债务咋担,全都写得清清楚楚。货币一开始还共用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克朗,后来才各自搞自己的。
分了之后关系咋样?
分家之后,捷克和斯洛伐克没翻脸,反而更像好邻居了。为啥呢?因为基础太好了。
语言上,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几乎互通,随便聊都没问题。文化上,两地传统、节日、习惯都差不多,彼此看着就亲切。历史上,两人一块儿扛过外敌,分开后那份感情还在。
经济上,两国也没断线。捷克的工业品卖到斯洛伐克,斯洛伐克的农产品运到捷克,贸易来往热火朝天。边境政策更是宽松,公民随便过境,连签证都不用。2004年,两国一块儿加入欧盟,关系更近了,边境线几乎形同虚设。
政治上,两国也常一块儿混。加入北约后,军队还一块儿训练,国际会议上也常搭档发声。2009年,斯洛伐克加入欧元区,捷克虽然没跟上,但经济合作一点儿没受影响。
2013年,分裂20周年时,两国还搞了个联合庆祝,广场上乐队一响,大家手拉手跳舞,那场面跟一家人似的。
关键人物是啥样?
这场分裂里,两个大人物得提一提。捷克的瓦茨拉夫·哈维尔,是“天鹅绒革命”的灵魂人物,后来当了捷克斯洛伐克最后一任总统,又做了捷克首任总统。
他是个作家出身,搞政治也带着理想主义,想让国家民主化。可分裂这事儿,他没拦住,有点儿无奈。哈维尔后来身体不好,2011年去世,75岁,葬礼上半个欧洲的政要都去了。
斯洛伐克的弗拉迪米尔·梅恰尔,是个硬派民族主义者,推动了斯洛伐克独立。他当总理时作风强硬,有人说他独断专行,可也有人觉得他给斯洛伐克争了底气。
梅恰尔没破坏两国关系,分家后也没挑事儿,后来慢慢淡出政坛。这俩人都不完美,但都没让分裂变乱局,算是挺有分寸的。
捷克靠着工业底子,分家后发展快,2004年进欧盟,经济蹭蹭涨,现在是欧洲的中等发达国家。斯洛伐克起步慢点儿,可也赶上来了,2009年用上欧元,生活水平直追捷克。两国差距虽然还在,但都不差钱,日子过得挺滋润。
民间联系也没断过。边境两边的人随便串门儿,上班的、念书的,跨国跟走亲戚似的。大学里,两国学生互助交流,年轻人压根儿不觉得有啥隔阂。家庭联系也多,逢年过节探亲的多了去了。
有意思的是,分裂后还有人提过“合并”。2009年,两国总统碰头时聊过这事儿,说2020年前可能再合一块儿。老百姓挺支持,可后来没下文。咋回事儿呢?一是政治上不好操作,二是大家觉得分开也挺好,没必要硬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