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周朝的最古老诸侯国——卫国,在秦汉三国的风云变幻中,依旧屹立不倒,直到秦二世的残暴,才彻底灭亡。
它是如何在强敌环伺、历史更替中生存下来?什么样的策略与智慧,让一个小国在如此动荡的时代中,硬生生地活到了最后?
存续时间与灭亡节点
卫国存续时间超过900年,历经41代君主,堪称周朝历史中最长寿的国度。
其国祚始于公元前1115年,即西周初年,周公旦将其弟康叔封为卫君,建立了卫国。
卫国的灭亡时间至公元前209年,即秦二世胡亥废卫君角为庶人,历时907年。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它的存在经历了无数次生死危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卫国没有立即灭亡,它在秦国的统治下,保持了“附庸”的地位,直到秦二世胡亥,才彻底废除卫国的存在。
即便如此,卫国的宗室后裔,在汉代仍然被封为“周子南君”,延续祭祀至东晋时期。
如果算上文化血脉的延续,卫国实际存续了近1400年。
卫国的历史,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小国如何在强国的夹缝中,凭借灵活的政治策略与文化优势,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大潮中,顽强生存的传奇。
历史脉络与生存策略
卫国由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姬封建立,最初的都城设在朝歌,被赋予监视商朝遗民的任务。周武王去世后,康叔平定“三监之乱”,巩固了自己的地位,逐渐成为周朝宗室的核心诸侯之一。
西周中期,卫武公因协助周平王东迁平戎有功,被晋升为公爵,使得卫国成为了,当时周边强国之一,与秦国、郑国并列,势力一度强盛。
在卫国的早期历史中,它依靠军事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还通过周朝宗室的地位,在政治上获得了足够的支持。
卫国初期的强盛,与周朝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周边强国的平衡息息相关。
卫武公的成功,可以看作是卫国早期政治智慧的体现,它巧妙地利用了周朝的内外局势,巩固了自己的国运。
进入春秋时期,卫国面临了诸多危机。
其中最为人知的,是公元前660年,卫懿公因“好鹤亡国”,被赤狄攻破都城,卫国几乎灭亡。
卫懿公的奢侈与荒淫,使得国力衰退,最终导致卫国被敌军攻破,仅剩下五千名遗民逃亡。
卫国凭借着齐桓公的援助,迁都至楚丘,采取了“轻赋平罪、通商惠工”的政策,短短三年内经济恢复,国力逐渐恢复。
卫国的恢复更多的是其,自身的政治手腕和民生治理。
通过精简赋税、发展工商业,卫国迅速恢复了经济,并且重建了300乘战车的军队,成为春秋时期的复兴典范。
卫国活了下来,而且通过对内政策的改革与对外联盟,成功度过了这次危机。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卫国逐渐向战国时期的弱国化转变,面对更加强大的魏、秦等列强,卫国不得不采取“依附”的策略。
战国时期,卫国已经丧失了曾经的强盛地位,成为了魏国、秦国等大国争夺的附庸。
为了避免被吞并,卫国在公元前254年主动降爵,从公爵降为侯,再降为君,并主动与魏国、秦国结成联盟。
卫国的这一策略虽然削弱了自身的独立性,但却成功保住了自己的国家地位,避免了直接被吞并的命运。
卫国在这一阶段的生存智慧,正是主动寻求强国庇护。
通过与魏国、秦国的联盟,保留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即便如此,卫国的命运依然不可避免地与这些大国的兴衰紧密相关,最终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卫国依然未能逃脱灭亡的命运。
秦汉时期的特殊延续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卫国也没有立刻灭亡。
卫国的政治实权早已丧失,但在秦朝的统治下,依旧保持着一定的地位。
卫国的最后一位国君,卫君角,被迁至野王,保留了祭祀权,卫国成为了“存国不存政”的象征,不再拥有实质性治理能力,却依然保留着,祭祀和象征性地位。
秦朝的政治环境不宽容,尤其是在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残暴的统治加剧了,对所有异类和残余势力的打压。
公元前209年,胡亥废除了卫君角的封号,将他降为庶人,卫国正式灭亡。
这一事件标志着,卫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终结,但它的文化和宗族传承没有完全消失。
秦朝早早终结了卫国的政权,卫国的宗室后裔,依然保持着某种象征性的存在,成为一种文化的延续。
汉朝继秦而立,继承了许多周朝的传统,尤其是在尊崇周王室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为了尊崇儒家文化,封卫康叔的后裔姬嘉为“周子南君”,赋予他祭祀周朝的权利。
这一举措是对周朝文化的延续,也是对卫国历史文化的认可与尊重。
“周子南君”这一称号,让卫国的宗室后裔在汉代得以延续,并且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保持着传统的祭祀权。
卫国早已灭亡,这个名号却成为了,周朝与卫国之间的一座历史桥梁。
通过这个祭祀制度,卫国的血脉延续到了东晋时期,直至公元420年,卫国的祭祀传统,才因宗室后嗣绝嗣而终结。
若算上文化的传承,卫国的历史延续时间已经接近1400年。
存续密码分析
卫国的历史脉络,清晰地展现出其高超的生存策略,尤其是在战国时期,卫国面临的压力巨大,它不得不采取灵活的政治手段,以保证国家的生存。
通过降爵的方式,卫国巧妙地避免了,成为大国吞并的目标。
卫国主动依附于强国,确保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这让它在多次大规模战争,和政治动荡中保持了独立性。
卫国通过这种“低调”的方式与魏国、秦国结成联盟,保证了自己的国运不至于完全断裂。
尤其是通过联姻和降爵,卫国避免了与其他强国的直接冲突,这成为其存续的关键策略之一。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其独特的文化融合能力。
卫国在周礼和商遗风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卫文化”。
卫国继承了商朝的礼乐传统,同时也吸收了周朝的政治制度,形成了融合的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和适应性,使得卫国在面对内外压力时,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
特别是在春秋时期,卫国培养出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如商鞅、吴起、吕不韦、荆轲等,许多历史上关键的人物,都与卫国有着直接的联系。
孔子曾称赞卫国为“卫多君子”,认为其文化的融合能力,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动力。
这些文化积淀塑造了卫国的韧性,也为它在动荡的历史中,提供了生存的力量。
卫国地处中原核心地带,这一点对于它的存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卫国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这一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列国博弈的“缓冲地带”。
在多次的战争与冲突中,卫国的地理位置,使它免于成为最先被吞并的目标。
尤其是在春秋时期,卫国依托周边大国的平衡,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巧妙地降低了被吞并的优先级。
其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卫国在各国博弈中,能以较小的代价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聪明的政治策略、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理优势,成功地让卫国延续了,近千年的历史。
即使在强权面前,它依然保持着某种形式的存在,直到历史的车轮最终将其碾过。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