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冬天有多冷?那时候的穷苦人家,如何熬过寒冷的冬天?

2025年02月19日18:32:04 历史 1853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古代的冬天有多冷?那时候的穷苦人家,如何熬过寒冷的冬天? - 天天要闻

文|丰川祥子

编辑|t


引言

冬天来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生在没有暖气、没有羽绒服的古代,该怎么活?别以为“抱着炭火就不冷”,要是你没钱,可能连炭都买不起!

北方靠炕,南方靠抖,至于穷人?只能抱紧身边能发热的东西——无论是猫、狗,还是自家牲口。你以为这就够惨了?不,真正让人瑟瑟发抖的,是那个时代的“过冬鄙视链”……

古代的冬天有多冷?那时候的穷苦人家,如何熬过寒冷的冬天? - 天天要闻

南方冻成狗,北方全靠炕?

冬天,古人怕冷吗?当然怕!你要是以为古人个个练过“寒冰真气”,能在零下二十度的天气里赤膊上阵,那可真是想多了。

其实,古代冬天冷得要命,北方滴水成冰,南方湿冷入骨,而那个没有电热毯、没有羽绒服的年代,如何御寒,成了普通百姓头等大事。

古代的冬天有多冷?那时候的穷苦人家,如何熬过寒冷的冬天? - 天天要闻

我们先来说北方,毕竟,北方的冬天,那才是真正考验生存能力的战场。

据《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时期,长安城里冬季气温最低,甚至有时候连水井都结冰。为了不被冻成“冰雕”,古人研发了一系列取暖神器。

古代的冬天有多冷?那时候的穷苦人家,如何熬过寒冷的冬天? - 天天要闻

首当其冲的,就是火炕。这个东西有多神奇呢?简单来说,它不仅能睡,还能做饭。北方的百姓们早就发现,直接在地上生火容易熏死人,但要是挖个坑,让烟雾通过地下烟道排出去,就能暖屋子还不呛人。于是,火炕诞生了!

更高级一点的,是火墙。这玩意儿和现在的地暖一个原理,墙体中间掏空,烟道一遍,整个屋子就跟开了暖气一样。如果你走进一个古代北方的大户人家,墙壁摸上去都是温热的,那八成就是火墙的功劳。

可惜,这些东西只在北方普及,到了南方,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古代的冬天有多冷?那时候的穷苦人家,如何熬过寒冷的冬天? - 天天要闻

都说“北方冻死人,南方冻成狗”,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南方的冬天虽然气温没那么低,但湿冷程度直逼“生存极限”。古籍记载,宋朝南方的江南一带,冬天屋里屋外一个温度,体感比北方零下二十度还要难熬。

那南方人咋办呢?第一招,抖。没错,南方人靠“被动取暖”,抖得厉害了,身体就能生热。第二招,裹。南方没有火炕,也没火墙,那就只能穿厚点、裹紧点。

穷苦人家实在没衣服可穿,就把家里唯一的棉被缠在身上,像个会走路的“粽子”。

第三招,蹲。最经典的“取暖神器”——火盆、手炉,就在这时候派上了用场。街边摆摊的伙计、打更的老头、家里没炭火的穷人,个个都蹲在火盆边上,手伸进去烤一烤,脚挨着盆沿暖一暖。

不过,以上这些方法,对于那些连火盆都买不起的穷人来说,简直是奢侈。

古代的冬天有多冷?那时候的穷苦人家,如何熬过寒冷的冬天? - 天天要闻

阶级差异下的取暖方式

在古代,冬天冷不冷,不光看天,还得看你是谁。你要是皇帝、王爷,那冬天就跟春天差不多;但你要是个穷苦百姓,那过冬的方式可能就……没那么讲究了。

《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时的皇宫里专门建了“温室殿”,光听名字就知道,这地方一年四季都像春天。殿内的墙壁可不是普通砖瓦,而是用花椒和泥巴混合涂抹,既保温,又能散发香味,简直是古代版的“空气清新剂+暖气”。

除了花椒墙,皇宫里还装了云母屏风,这种屏风不光好看,还能挡风挡寒,让房间更温暖。再加上各种丝绸锦缎的帘子、棉絮厚实的地毯,皇宫的冬天,别说冷了,恐怕还得开窗通风。

古代的冬天有多冷?那时候的穷苦人家,如何熬过寒冷的冬天? - 天天要闻

如果你是个有钱的贵族,那取暖方式就更讲究了。《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时,京城的大户人家一入冬,就开始烧炭火、喝热酒、穿皮衣。

一件貂皮大氅披上身,直接抵御零下十几度的严寒。有些贵族家里甚至配有专门的“暖房”,类似现代的“冬季花园”,让人冬天也能赏花、宴客。

可惜,以上这些“冬季享受”,普通老百姓是没资格享受的。

古代的冬天有多冷?那时候的穷苦人家,如何熬过寒冷的冬天? - 天天要闻

穷人过冬,得靠“借温”。什么意思呢?冬天晚上,一家老小挤在一起睡,靠体温互相取暖。更狠的是,有些人家连人都不够多,只能抱着狗、猫、甚至家里的猪一起睡。

《清稗类钞》记载,有些贫苦人家冬天会在牛棚、猪圈里搭床,因为动物的体温比人高,能帮忙取暖。

除此之外,穷人过冬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熬”。白天晒太阳,晚上靠抖,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如果家里实在太冷,就只能用一些土办法,比如在屋里铺稻草,用柴灰铺地,减少寒气侵袭。

穷苦百姓的生存智慧

冬天太冷,穷人怎么活下去?答案是:靠智慧。

古代的冬天有多冷?那时候的穷苦人家,如何熬过寒冷的冬天? - 天天要闻

古人讲究“冬补”,但“补”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皇宫贵族喝鹿血、炖羊肉,穷人只能靠腌菜、糙米饭度日。北方人家会腌制大量的白菜、萝卜,南方人则依赖番薯干、米糊糊填肚子。

古代的冬天有多冷?那时候的穷苦人家,如何熬过寒冷的冬天? - 天天要闻

有房子住的穷人,还能在屋子里铺稻草、堵窗缝,多少有点保暖效果。但没房子的流民,冬天只能在破庙、桥洞、甚至野外露宿。史书记载,明清时期的严寒冬天,每年都有大量乞丐被冻死街头,官府甚至要专门设粥棚救济灾民。

归根结底,在古代,冬天是对穷人的一次“生存考验”。熬过去了,春天就来了;熬不过去,就成了街头冻死的“冰雕”……

古代的冬天有多冷?那时候的穷苦人家,如何熬过寒冷的冬天? - 天天要闻

参考资料

没暖气没羽绒服……古代人如何度过寒冷冬天? 央视网2020-01-05

没有空调和暖气,古人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 知乎2020-12-18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 天天要闻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极目新闻记者 王柳钦5月4日,极目新闻记者在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现场看到,虽然天空飘起了小雨,但门口还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铭记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游客在雨中排起长队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入口处,有市民携带电影《731》海报进行自发宣传。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龚...
探秘秦皇陵百戏俑与青铜水禽 - 天天要闻

探秘秦皇陵百戏俑与青铜水禽

考古实证,秦始皇帝陵根据“若都邑”的理念来营建,都邑里有政治、军事,也有宫廷生活、文化娱乐。秦朝的休闲生活会是怎样的景象?5月4日,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寻古中国·探秘秦始皇陵》第四集《百戏水禽》带你通过考古研究新成果,对秦朝文化娱乐生活一探究竟。半裸陶俑究竟是什么人?秦始皇帝陵东南部...
一查吓一跳,李嘉诚资产大揭秘:英国才是他的“金库” - 天天要闻

一查吓一跳,李嘉诚资产大揭秘:英国才是他的“金库”

如果说全世界最会赚钱的人是谁?李嘉诚绝对排得上号。最近,他又一次把自己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前阵子那桩港口交易闹得人尽皆知,一边是国家利益,一边是家族资产,李嘉诚站哪边,大家其实心里都有点数。港口本来要卖给美国财团,还好有关部门及时叫停。
琉璃河考古队节日在岗:当“90后”遇上“3000后” - 天天要闻

琉璃河考古队节日在岗:当“90后”遇上“3000后”

房山区琉璃河镇,开满野花的草丛上,挖开了深浅不一的坑,每个都有专属的数字加字母编号。这处小型发掘现场,是3000多年前“北京城”的外城壕东段一部分。五四青年节,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一群“90后”考古人员面朝黄土背朝天,小心翼翼地刮去层层覆土,专心致志地在“护城河”底搜寻古人留下的蛛丝马迹。安妮娜在发掘现场复核...
为了正义与和平——中国加强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征集保护工作 - 天天要闻

为了正义与和平——中国加强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征集保护工作

新华社南京5月4日电 题:为了正义与和平——中国加强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征集保护工作新华社记者郑冬睿、张晨光、陆华东摇开档案柜,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开一册苏联籍抗日航空英烈资料,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缪磊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
美国现在才知道,给中国强加的苦难越多,中国越是加速崛起 - 天天要闻

美国现在才知道,给中国强加的苦难越多,中国越是加速崛起

美国现在才知道,给中国强加的苦难越多,中国越是加速崛起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还原历史背后真相】很多人不理解,作为美国这个超级霸主来说,为何总是喜欢将苦难和威胁强加于其他国家。所以动不动就是开两艘航母战斗群过去威胁,或者极限施压,或者就是直接的战
【前沿精选】技术官僚、民粹主义和国际组织的(去)合法化 - 天天要闻

【前沿精选】技术官僚、民粹主义和国际组织的(去)合法化

前沿精选 学刊简介《国际关系前沿》是国政学人学术共同体发起创办的电子刊物,旨在述介国际关系领域具有开创性、前沿性、学理性、实证性、思辨性的研究成果,梳理国际关系领域主要期刊新近发表的学术成果,以此搭建了解国际学术前沿的便捷窗口。目前已更新至2025年第2期(总第20期)。 获取本期《国际关系前沿》全文渠道1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