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谈清朝财政史之六清代前期的财政管理和中央地方财政管理体制(一)财政管理机构(1)国家财政机构2
管理三库大臣,满、汉各一人,三年请旨更派。掌库藏出纳,月会岁要,覈实以闻。其属:档房主事一人,银、缎疋、颜料三库郎中各一人,员外郎各二人,司库五人,正七品。银库一人,馀各二人。大使四人,银库二人,馀各一人。各部司员内补授。笔帖式四人,库使十有一人。未入流。以上俱为满缺。
顺治初,设后库,在部署。置郎中四人,员外郎二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定三库俱各一人。雍正二年(1724)增员外郎各一人。十三年(1735),分建三库,改后库为银库。缎疋库在东华门外,即旧里新库。颜料库在西安门内,即旧甲字库。置理事官综其事。雍正元年(1723),改命王公大臣领之。明年(1724),置大使各一人,乾隆三年(1738)增银库一人。并增主事一人,稽覈档案。光绪二十八年(1902)省。
总督仓场侍郎,满、汉各一人,分驻通州新城。掌仓谷委积,北河运务。其属:笔帖式四人。所辖坐粮,满、汉各一人,满员由六部、理籓院郎员,汉员由六部郎员内简用。掌转运输仓,及通济库出纳。大通桥监督,满、汉各一人,十一仓监督内补用。掌转大通陆运。十一仓监督,曰禄米、曰南新、曰旧太、曰富新、曰兴平、曰海运、曰北新、曰太平,俱清初建。曰本裕,康熙四十五年(1706)建。曰储济,雍正六年(1728)建。曰丰益,七年(1729)建。旧有万安、裕丰,后省。其恩丰仓,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隶内府。俱满、汉各一人,各部院保送补用。掌分管京仓。中、西二仓监督,沿明制建。旧有南仓,后省。满、汉各一人,十一仓监督内调补。掌分管通仓。
顺治元年(1644),置汉侍郎一人。康熙八年(1669)省,十八年(1679)复。京、通各仓,户部员司分理之。通州坐粮,十二年(1655)设京粮。十五年(1658)并入大通桥。康熙二年(1663)置满、汉监督各一人,寻省。四十七年(1708)复。以户部官一人承其事。九年(1652),置满洲、汉军侍郎各一人。寻省汉军缺。十五年(1658),定满、汉各一人。康熙五十年(1711),定京、通仓监督满、汉各一人。雍正二年(1724)置副监督,寻省。其缺由内阁中书、部院监寺官番选。又初有总理,满洲侍郎一人,与总漕并理漕务。顺治八年(1651)省,十二年(1655)复,十八年(1661)又省。
京师崇文门,正监督、副监督,左翼、右翼各一人。内府大臣及尚书侍郎兼充。其各常关,或部臣题请特简,或由京掣差部司官,或改令外官兼辖。天津关,长芦盐政兼管。通州,坐粮兼管。张家口、杀虎口,部院司员兼充。潘桃口,多伦诺尔同知兼理。龙泉、紫荆、喜峰、五虎、固关、白石、倒马、茨沟、插箭岭、马水口,提督兼管,委参将、都司、守备、把总监收。三座塔、八沟、乌兰哈达,理籓院司员兼充。奉天牛马税,部院司员兼充。中江,盛京将军衙门章京及五部司员番选,后归兴凤道兼理。临清,巡抚兼管,委知州监收。归化城,巡抚兼管,委道员监收。潼关,道员兼理。浒墅关,苏州织造监理。淮安关兼庙湾口,内府司员兼充。扬关,巡抚兼管,委淮扬海道兼收。西新关,江宁织造兼理,后改归巡抚。凤阳关,皖北道兼理。赣关,巡抚兼管,委吉南赣宁道监收。闽安关,巡抚兼管,后改归总督,委福州府同知监收。北新关,杭州织造兼管,后改归巡抚。武昌厂、荆关,巡抚兼管,后改归总督委员监收。夔关,总督兼管,委知府监收。打箭炉,同知兼理。太平关,巡抚兼管,委南韶连道监收。梧厂、浔厂,巡抚兼管,委梧、浔二知府监收。(《清史稿.卷八十九.职官一》)
雍正、乾隆年间,为重八旗财务,又特设井田科、八旗俸饷处和现审处,由福建、陕西等司分出独立,此外还设有饭银处和捐纳房分管各省解交户部饭食收支和捐纳给照事宜。
清代中央财政机构的管理设置具有如下特点:1、清朝在中央明确了国家财政与皇帝财政管理机构,实行分管分算制度。户部“掌军国支计,以足邦用”。所属机构的设置,一方面分设十四清吏司对口管理十四布政司的钱粮征收、调运及会计出纳事宜,满汉各一人。重视对地方财政的控制。2、全国财政事物分隶于各清吏司,十四清吏司均以省区命名,按区分司,兼辖其他省份的赋税。确定内务领府专司管理皇室支出。3、突出满族的财政利益,如井田科、八旗俸饷处、现审处等均为专理满族财政事务的机构;南档房重八旗档案,由满人专管;户部三库除管理大臣设汉员二名外,余均为满员。4、中央政府其他部门分享部分财政权,如工部自设四关征税,设钱法堂、宝源局铸钱;内务府设办理捐输助赈事宜处收支捐纳款项。清代财政管理机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整个机构设置的重点在于严密监控地方财政和确保满族的财政利益。而中央政府自身的财政管理却因此而相对削弱和紊乱。在中央的严密监控下,无法形成相对独立的地方财政。
清政府为管理全国财政,在各地设立财政机构。在地方为承宣布政司及漕运、盐政等专门财务机构。省设布政使司,为一省财政总汇。州县府不设专职,由知事兼理,主要征田赋和杂税。漕运、盐课、官税三项,由各该机构管理漕运即将州县征收的漕粮由南方运抵京师、通州粮仓的政务,设漕运总督,再于有漕省份设督粮道(储粮道)、库大使。在盐政方面,清初设巡盐御史于各省,自康熙以后,改为“盐政”,逐步由总督、巡抚兼任。下设盐运司使、盐法道以及基层派出机构。税关分“户关”、“工关”。户关征百货税,属户部;工关征竹、木、船钞等税,属工部。户关原由户部派员兼管,后大都改差各部保送司员或归地方官兼管,唯崇文门监督各缺由内务府垄断。上述专司机构,旨在控制财政收入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若干税收,但在户部内部却无专司管理,而由云南、山东、贵州清吏司兼管。鸦片战争以后,关税之中,由于海关税收入日益重要,首先设总税务司专管,行政权从户部剥离,改隶总理衙门。盐政至清朝灭亡前夕才设盐政院专管。漕政则由于漕运停废、漕粮改折,原设机构日益萎缩,自无须专设中央机构。
此外在盛京五部,户部侍郎一人,掌盛京财赋。还在江南各省以及云南设立粮道各一人,至于山东湖南湖北贵州等省到光绪宣统时才设立,专门管理粮食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