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桓帝绝非史书说的那么不堪,实际上就是一个背锅的

2024年11月04日08:23:04 历史 1503


汉桓帝绝非史书说的那么不堪,实际上就是一个背锅的 - 天天要闻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写道: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显然,在刘备与诸葛亮的眼里,桓,灵二帝都是昏君,这二人要为汉朝的覆灭负责,实际上,汉桓帝是一个很不错的皇帝,只不是生不逢时罢了。


汉桓帝刘志,他是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东汉第十一位皇帝,照理说他这一支距离帝系已经很远了,皇帝之位本来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这一支的。只过不是因为梁太后想专权,立幼主上位,15岁的刘志这才幸运地当上了皇帝。

汉桓帝绝非史书说的那么不堪,实际上就是一个背锅的 - 天天要闻


本初元年8岁的汉质帝刘缵驾崩,梁太后梁妠拥立15岁的刘志为帝,也就是桓帝,由于皇帝年幼,太后临朝摄政大将军,乘氏侯梁冀专权。即位第二年,太后就让刘志娶大将军梁商之女,大将军梁冀、顺烈皇后梁妠的妹妹梁女莹为皇后,就此桓帝成为梁氏集团的傀儡。


四年之后,也就是和平元年梁太后薨世,刘志亲政。延熹二年皇后梁女莹忧死,此时的桓帝对于梁冀的专权,跋扈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由于当时满朝文武具是梁氏一门,桓帝只能与宦官联手铲除了梁冀满门,从此之后,东汉彻底进入宦官时代,如果你是桓帝也得这么干,没办法。

汉桓帝绝非史书说的那么不堪,实际上就是一个背锅的 - 天天要闻


刘志登上皇位前的十多年里,东汉朝廷换了三任皇帝,但都是小孩子冲帝刘炳登基时才1岁,在此情况下,权力自然集中在了外戚、大将军梁冀的手上,进一步来说就是士族豪强的手里,而桓帝刘志能以远支外藩的身份入继大统,除了年纪小之外,也是因为他的母家势力不强。桓帝刘志为了重掌大权找宦官不选士族朝臣当帮手,一是不熟悉,不知道谁是自己人,再就是当时官员主要依靠的是察举制这种制度选出来的官们,基本一律出身于地方士族豪强集团。


这些豪强只要要家族长盛不衰,朝廷乱成什么样,跟他们都没什么直接关系,并不太依靠皇权,换谁当皇帝,三公九卿照常吃饭、上班、办公。后世的袁氏一族四世三公就是这个意思。他们多以家族利益的多寡来考量,而不是以皇帝的生死。所以,宦官便成了弱势皇帝唯一的选项。这也是自汉和帝刘肇以后,100多年时间里,东汉外戚与宦官互相攻杀,而士族始终在岸上看风景的原因所在。

汉桓帝绝非史书说的那么不堪,实际上就是一个背锅的 - 天天要闻


扳倒了梁冀,作为回报,刘志将内廷的权力交给了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后来桓帝之所以分封这五个人为侯,本质上就是为了让宦官集团成为自己的触须,增强皇权的影响力,抵制豪强对皇权的压制,当然这也说明了桓帝缺乏乾纲独断的能力和魄力。宦官封侯,第一个不乐意的,是深耕当地的士族。因为汉代封出去的侯国,只要皇帝不收回,理论上,其境内的税赋就是其个人的永久性私产。


士族忙活了几辈子,结成了利益团体,现在桓帝依靠宦官,让这些没卵的太监骑在士族脖子上拉屎,还是永久性的,这是豪强集团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还有是各地方太守等实权地方疆臣,宦官发达了,自然要带动一大批人,实现阶级跃迁。宦官虽然没有儿子,但有亲戚,比如单超的弟弟单迁、单安和侄子单匡分别上任山阳太守、河东太守和济阴太守;左悺的弟弟左敏上任陈留太守;具瑷的哥哥具恭上任沛国相;徐璜的哥哥徐曾上任平原国相,这些人上位,自然挤掉原先那些地方疆场的蛋糕所以桓帝重用宦官,既得罪了豪强,也动摇了地方的根基。

汉桓帝绝非史书说的那么不堪,实际上就是一个背锅的 - 天天要闻


桓帝诛杀梁冀,被视为外戚专权的终结。实际上此后外戚任大将军的传统仍然保持了下来,却没有再度专权。正是因为桓帝一朝开始,宦官势力远远超过了外戚,以至于后者与士人联手都不能获胜。后来窦武陈蕃谋诛宦官被反杀,导致了第二次党锢,何进想要除掉十常侍,有了士人的支持还不放心,就把地方实力派董卓给召唤进来了。这从侧面说明。在当时,宦官与士族达成了战略平衡。一方想彻底压倒另一方就必须借助外力。


由于宦官无法与地方豪强融合,自然引起地方氏族的不满,比如,东郡白马县县令李云,上书弹劾宦官。这一举动在桓帝看来,当初我被梁冀欺压了这么多年,你不讲话,现在宦官出事, 你居然上表。于是桓帝立即将李云罢官削职。但此举引发更多官员的抗议,,以太常杨秉弘农杨氏,太尉杨震之子)、大鸿胪陈蕃为首的士族话事人,纷纷出言申救。桓帝很给面子,当即将杨秉罢黜。

汉桓帝绝非史书说的那么不堪,实际上就是一个背锅的 - 天天要闻


地方氏族一看,马上与桓帝对着干,兖州刺史第五种擅把大宦官的单超侄子济阴太守单匡拘捕了,抄家家得钱五千万。接着,连人带赃物打包送往洛阳,请求罢免单超,罪名就是贪污。换言之,如果单匡是豪族,兖州刺史肯定不能这么干,第五种自然知道不经请示的做法不对,但走程序逐级上报,这些人的罪名半点都抓不到。而桓帝就是死死抓住这个漏洞做文章,最终第五种被罢官流放朔方郡

汉桓帝绝非史书说的那么不堪,实际上就是一个背锅的 - 天天要闻


这次较量,士族败得体无完肤。之后,单超病死,刘志不但让将作大匠为他修墓,还让北军五营骑士送葬,陪葬品更是不用细说。这么大的排场,让其他四侯开始更加肆无忌惮的侵蚀外朝官的权力。士族对此也是不满,于是接连发生两次党锢之祸。党锢的冲突,实际上就是地方上的土财主与中央上以及宦官之间的利益冲突,根本没有什么正义和邪恶的一方。并且从冲突的一开始,桓帝没有倾向于宦官。并不是偏袒哪一方,而是一直在‘制衡’。到最后地方太守擅杀后宫美人的外亲及宦官,这个事情,换做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忍。继而兴起第二次党锢之祸

汉桓帝绝非史书说的那么不堪,实际上就是一个背锅的 - 天天要闻


党锢之祸闹成后来那样血流不止的局面,完全是陈蕃、窦武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和灵帝低下的政治能力所造成的,怎么怪也怪不到桓帝头上。永康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刘志逝世于洛阳宫德阳前殿,时年三十六岁刘志的谥号“桓”,本意为:克敬勤民、辟土兼国、克敌服远。还算是一个比较正面的谥号。

汉桓帝绝非史书说的那么不堪,实际上就是一个背锅的 - 天天要闻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 天天要闻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邻居的瓷盘"六十万啊,这瓷盘怎么又回到了李老头家里?"我望着邻居家墙上那熟悉的花纹,心里五味杂陈。我叫周建国,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这小县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多少人的命运都在那场改革浪潮中被重新书写。我们这些"国企大军",转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闻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蒋志格 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寻崩,葬祭如亲王礼。免襄王亲来朝贺。 按《明大政纪》:天顺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诰谕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归西宫。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吴氏复为宣庙贤妃,废皇后汪氏复为郕王妃。癸丑,郕王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 天天要闻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极目新闻记者 王柳钦5月4日,极目新闻记者在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现场看到,虽然天空飘起了小雨,但门口还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铭记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游客在雨中排起长队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入口处,有市民携带电影《731》海报进行自发宣传。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龚...
探秘秦皇陵百戏俑与青铜水禽 - 天天要闻

探秘秦皇陵百戏俑与青铜水禽

考古实证,秦始皇帝陵根据“若都邑”的理念来营建,都邑里有政治、军事,也有宫廷生活、文化娱乐。秦朝的休闲生活会是怎样的景象?5月4日,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寻古中国·探秘秦始皇陵》第四集《百戏水禽》带你通过考古研究新成果,对秦朝文化娱乐生活一探究竟。半裸陶俑究竟是什么人?秦始皇帝陵东南部...
一查吓一跳,李嘉诚资产大揭秘:英国才是他的“金库” - 天天要闻

一查吓一跳,李嘉诚资产大揭秘:英国才是他的“金库”

如果说全世界最会赚钱的人是谁?李嘉诚绝对排得上号。最近,他又一次把自己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前阵子那桩港口交易闹得人尽皆知,一边是国家利益,一边是家族资产,李嘉诚站哪边,大家其实心里都有点数。港口本来要卖给美国财团,还好有关部门及时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