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每当看到留学生圈杀害女友的吓人案件,米粒妈都痛心不已。
作为曾经的留学生,我特别能体会那种身在异乡的孤独,也能脑补到那些女孩一旦遇人不淑,就真的如同坠入地狱。
而且这起案件的残暴程度真的是令我震惊,一个22岁的中国留学生捅了女友75刀,伤口遍布女孩的面部、颈部和上肢。
行凶后,凶手试图在楼梯间割腕并从阳台跳楼自杀,但是被及时制止并逮捕了。
最近,犯罪的暴徒jack he已经伏法,他被判处了20年监禁,13年不得假释。
米粒妈觉得真是判得太轻了。
女孩被杀害的时候才19岁,大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从中国到澳洲留学,想必父母也对她寄予了厚望。
美好的人生就因为遇到了一个人渣戛然而止,法官在宣判时都说,遇害女孩在袭击过程中所经历的恐惧和痛苦是难以想象的。
而之所以最后的审判结果居然只判了20年监禁,是因为这个男孩子被证实了有精神病。
米粒妈想到了前段时间的那部电影《涉过愤怒的海》。
缺爱的女孩娜娜是在日本留学的时候,遇到了超雄恶童男友,他也会神经质般暴戾,但偏偏娜娜就是沉沦在这种强烈的刺激中欲罢不能,还误以为这是浓烈的爱。
最后娜娜在男友面前用刀生生把自己捅死,男友却逍遥法外。
故事的结局不同,但殊途同归的是,身在异乡的缺爱女孩,不懂得爱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还以为被暴戾残忍的对待是自己不够好。
恋爱协议什么鬼
被害女孩pan是家里四个孩子中的老大,她性格温和善良,非常懂得照顾弟弟妹妹。
到澳洲上大学,可以说寄予了全家人的厚望。然而遇人不淑,一恋爱就遇到了变态的he。
其实在这次凶杀发生之前,pan遭遇男友的暴力攻击早就不是一次两次了。
男友非常清楚她就是那种逆来顺受又听话的类型,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就不断给她订立“不平等条约”。
这种服从性测试都是一点点探底的,当他发现pan的耐受力居然那么高,也根本不懂得反抗,他内心满满的恶念就被进一步激发出来。
同居期间,只要pan不做家务就会被家暴,而且交往期间,he还要求pan签署了所谓的“恋爱协议”。
协议中的条款包括“回中国探亲期间要治好痤疮、不能去酒吧喝酒或与异性做任何事情、不许把手机静音……”如果违反任何一项规定,就意味着两个人的感情宣告终结。
他对女友的人身自由限制到了这种程度,却跟朋友说:“我甩不掉她”。
就这种听上去就非常离大谱的条款,女孩就真的给他签,这种深深的不配得感本身就很容易给自己招来危险。
在案发前的数月、数周甚至数天内,he都曾大量吸食笑气。
虽然无法确定他作案时是否处于吸毒状态,但警方在公寓内发现了许多空的笑气瓶。
他在精神高度亢奋的状态下对女友实施了残忍的杀害,跳楼自杀未遂后却企图通过自己有精神疾病来洗脱罪责,真的是细思极恐。
一厢情愿抱有幻想
如果米粒妈有女儿,我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就让她明白,在一段关系中,如果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不舒服,或者刻薄让你难堪,或者开玩笑戳你短板,或者对你有非分要求,一定马上中止这段关系,及时止损。
被残忍杀害的pan当时只有19岁,正是对爱情抱有美好幻想,对人性之恶没有认知的年龄段。
她只看到虚伪的爱情泡泡,却看不到里面潜藏的刀剑。
一个拥有基本分析能力的成年女孩,应该会在第一时间意识到,签那种所谓的恋爱协议就是变相的奴役,当第一次遭遇殴打的时候,就应该果断抽身。
她之所以没有及时止损,无非是一厢情愿地把人想得太好了。她不愿相信那个同床共枕口口声声说爱他的男孩会真的伤害她。
米粒妈听过很多遭遇家暴、长期被丈夫欺负的人的论调,她们总是会说:“他性格就是这样;他其实有时候对我也挺好的;他太敏感了;他以前受过伤害……”
她们会主观上给加害方寻找各种理由,让自己受欺辱的事实合理化,却唯独忘记了第一时间捍卫自己的权益。
然而,逆来顺受并不能换来和平,那些企图寻找“血包”的边缘人格坏分子,专门就是会嗅觉灵敏地寻找这个类型的猎物。
米粒妈之前看过一部英剧,叫《生命不息》,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女孩的故事,特别好看,建议大家都看看。
女主可以无限重生,她的每一次重生都可以去修补前面一世犯下的错误。
她尝试了好几世,才好不容易活到了青春期,遇到了所谓的爱情。
在那一世,她被哥哥的朋友强奸,却不懂得反抗,男孩拍拍屁股走人了, 留下几句嘲讽,而她要面对的却是漫长的心理修复,和发现自己怀孕后的躲躲藏藏。
走投无路的她去堕胎,在那个堕胎不受法律保护的时代,医疗条件恶劣,她发生感染,几次昏迷。
好不容易缓过来的她报了一个学打字的补习班,想要重新开始生活,谋求生路。结果教课的老师是个猥琐男,教她们盲打的时候要求她们蒙上眼睛,自己公然在教室里脱裤子diy。
后来她又跟一个骗子闪婚,本以为终于此生有所依靠,却发现对方是个家暴男,而且负债累累。
最后,出逃的女主被追来的丈夫残忍杀害。
在下一世,她终于明白了自己应该怎样捍卫权益。在哥哥的朋友再次出现,想要吻她的时候,她上去就是一个大嘴巴,这一扇避免了重蹈覆辙的命运。
在打字班的老师要求她们蒙上眼睛练习盲打的时候,意识到老师站到自己旁边开始解裤子,她摘下眼罩大吼一声:“姑娘们都看看!”
班里所有的女生都摘下眼罩,看到了老师龌龊的一幕。
而这一世,那个家暴她的骗子跟她没有发生交集,因为那个高自尊的她,已经不再去考虑急急忙忙嫁个人托付终身这个选项了。她终于明白,原来懂得拒绝和不懂拒绝过得是不一样的人生。
但是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人死不能复生,我们需要更早意识到应该怎样去走好这一生,因为一旦走错,就万劫不复。
生命无法承受之轻
作为留学生,米粒妈其实特别有发言权。我之前还在文章中写过,不要太早把孩子送出国的理由。
因为在18岁甚至更小的年纪,尤其是经历了童年、少年时期,家长、老师的严格管束的孩子们,一旦到了国外那种高度自由的土壤,会特别不适应,如果要形容的话,我觉得是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对那种极度的自由也是特别震惊。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那里完全能够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去践行自己的任何决定,完全没有任何人管。
▲第一次踏进美国校园,两眼一抹黑的米粒妈,给自己拍了张影子照留念
没有宿管老师、没有班主任,你想几点回家就几点回家,你想永远不回家也没有人知道,也不会有人问你。
我记得我当时的好几个同学,都是整个学期都没有回过宿舍,一整个学期都住在男朋友那儿。
说实话,青少年的心智本来就不成熟,再加上过于宽松的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矛盾,真的有非常多的不可控因素。
米粒妈自认为是一个挺自律的人,但在我面对那种自由开放的环境时,依然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抵挡住各种诱惑。
我身边有个当年“海淀六小强”出来的学霸,到了美国之后完全不去上课,每天早上七八点才睡,下午四五点起床,所有课都不去上,甚至作弊、代考,样样都来。
那时候有一个跟我关系不错的中国女孩,她留学之前在国内是绝对的学霸,但留学之后她完全变了个样。
我早上九点约她一起去自习,结果她下午四点才出现,几次之后,我就决定再也不约她了,再后来就听说她跟男朋友同居,去外面住了。
其实留学生男女同居的比例非常非常高,可能身在异乡,也有急于作伴取暖的心态在。
但这样真的会影响学业,也容易节外生枝。所以米粒妈在之前的文章里,也苦口婆心劝过大家,别让孩子太早出去留学。
我的那个学霸同学,以前绝对的乖乖女,公认的“别人家孩子”,谁能想到一到了美国,能反叛到那种程度?
所以其实我觉得,除了要及时教给孩子识人的能力外,还要适当给予孩子一些自由度。
比如上中学的时候,就可以试着放宽对他们的管理和约束,很多事情让他们自己做主,自己判断,你在旁边还能有一个监督把控的机会和过程。
成长的路上荆棘密布,要把更多一点、再多一点的自我保护技能教给孩子,我们才能放心让他们去飞。
成长路上的钉子大概率还是要自己去碰,南墙也得自己撞。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此之前给他们戴好头盔,穿好铠甲,好让他们不至于伤得太重。
第一时间考虑自己的权益,无论何时都足够爱自己,足够在意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总是没错的。在教育中,其实课业的成绩只是众多内容中的一个,而我们要教他们更多的,恰恰是成绩之外的那些东西。
个人简介:@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专注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和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