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没有法兰西,美人造反十年不成
1775年,英国人收到北美十三州殖民地扯旗造反的消息,内心是懵的,脑海是糊的。扪心自问呐!英国政府虽然在其他殖民地是一副敲骨吸髓无所不为的作派,可对北美十三州那是当亲儿子呵护着,宽容地过了头啊。扯旗造反的暴民瞎说什么“无代表,不纳税”?你们北美十三州一共才交了几个大子儿,那也叫“重税”?俺又没有像冲进孟加拉国库中的克莱武一样抢你们的宝石如抢鸡蛋!
档案白纸黑字记载得清清楚楚,1763年,英国本土人均税额为26先令,而殖民地中赋税还算高的马萨诸塞州则为人均1先令,北美殖民地居民整体赋税不到英国本土居民的五十分之一好不好?没错!1756-1763年,英国和法国为争夺殖民霸主,打了号称“第〇次世界大战”的“七年战争”,可都没在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头上加过一分一毫的税啊!
战争结束后的1764年,英国颁布了《糖业法》,也压根不是让北美殖民地在买糖上向英帝国缴多少税,而是对外国糖进入海关时征税。其实《糖业法》主要针对刚和英国干完“七年战争”的法国在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岛的蔗糖产地,确保英国本土糖相对法国糖有价格优势。按说这也不过分,难道由着他们买法国货资敌吗?这下殖民地做糖生意的商人不干了,游行抗议吐槽不停歇。
英国人怕事情闹大,就在1765年取消了糖税,同时又增添了一个印花税。大致就是殖民地小到报纸、大到法律公文,都得贴上由英国发行大小面额不等的税票才行(其实数额真的很微小,打算细水长流),但这事儿依旧没下文,1766年就因为北美殖民地抗议而停摆。
至于最后闹出大祸端的《茶叶法案》更是乌龙。北美茶叶通过东印度公司进口,而英国政府会对东印度公司征税,导致茶叶价格较贵,因此北美殖民地商人们热衷于从荷兰进货没加税的茶叶。英国人寻思好处倒让荷兰占了怎么行?干脆“让利于民”,1773年下令取消北美茶叶税,来自东印度公司的英国茶叶价格比荷兰还低。按说这对殖民地普通民众大好事,但断了从荷兰进货的茶叶贩子们财路,断人财路,杀人父母!而钱能通神,资本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舆论控制能力远超于常人,于是各种煽动之下,最终酿成了“波士顿倾茶事件”,也成为所谓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索。
为了平叛,英国派到北美约4.8万陆军,17.1万海军,294艘风帆战列舰。同时,北美十三州中效忠派民兵约1.9万,还有2.1万效忠派派出的奴隶,黑森佣兵约3万,印第安盟友部落战士1.3万。
战争初期,华盛顿领导的美军一度被打得只剩下5000人,眼见十三州殖民地扯旗造反的暴民就要全军覆没,在“七年战争”中大败亏输红了眼的法国人坐不住了。
寻思终于有机会报一箭之仇的法王路易十六,在一干亲信近臣重臣的撺掇下,尤其是在亲身去了北美大陆面见华盛顿实地考察过的拉法耶特侯爵大力鼓动下,再次赌红了眼,倾尽国力,清空国库,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当衣服当裤子卖肾卖血,自掏腰包组建了十万抗英援美志愿军,在拉法耶特统帅下,自带干粮自备弹药,豪气干云地跨越几千公里大西洋,去帮只有几千散兵游勇的华盛顿助拳,与英国人搏命。
法国陆续派出了大约3.6万陆军,6.3万海军,146艘风帆战列舰,总兵力达10万。在战斗中,共有1.4万法国陆军阵亡,1.55万法国海军阵亡,牺牲数量远高于美国本土军队。在法国主力军满腔热情不死不休的搏命缠斗下,英国约2.5万陆军阵亡,约1.85万海军阵亡,约7800名黑森佣兵阵亡。英国人到底也撑不住耗不下去了,反正老子自打占了这地儿,便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懒得死要面子活受罪,十三州不要了,这帮暴民也不管了,爱谁谁!
于是,在“国父”路易十六掏空国库,并在几年后赔上自家人头的玩命努力下,乌合之众的美利坚,终于在1783年从襁褓中诞生立国了。没错!真正的“美国国父”确是法王路易十六陛下!
只不过很快,路易十六就陷入了法国大革命的风暴中不能自保,断头台上见上帝。帝国已经毁灭,真心实意帮了的美国,非但没有一兵一卒反馈法国王室的救命之恩,反而是关起门来过起了小日子。实际上,美利坚的独立,是英法百年争霸的一个组章,没有法兰西,老美独立不了。
二、美利坚极限拉扯英吉利、法兰西的时代
英国虽然不得已在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时,但植根十三州一百多年,毕竟在民间还是有不少亲英国政府的“效忠派”,叛逆暴民们要自成一国,效忠派的人身财产安全当然都没有保障,于是纷纷追随英军去了更北边的加拿大重新立足。
甫一立国的叛逆们贪心不足,还没站稳脚跟,就又盯上了北边的肥肉-追随英国的“效忠派”大本营加拿大。1812年6月18日,美国第四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先撩为贱,对英宣战。被后世殖人誉为“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的1812年战争,其实是美国的第一次对外战争。麦迪逊总统极为嚣张:“这一年将加拿大地区兼并,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进,向哈利法克斯进攻,最终将英国势力彻底逐出美洲大陆。”
奈何瘾大人菜,很快被英军带着加拿大民兵反推,1813年至1814年期间,英军占领了美国缅因州,并攻占了首都华盛顿。这是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一次,美国首都被外国军队占领。一把火将总统府烧得乌七麻黑,美国战后也没钱大兴土木重建,只能提桶把残破的房屋内外整体通透刷了个白,刷完白觉得还挺好看,从此美国总统府就叫“白宫”了。
1815年,英美双方最终达成停战协议,边界恢复到战前状态。虽然打了个寂寞,但不影响后世殖人的推崇,“美国必须控制整个美洲大陆”的信念被鼓吹成美国的“昭昭天命”。影响了后世的美墨战争,西进运动,美西战争。
1823年,羽翼未丰但已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美国,迫不及待地发布《门罗宣言》:“美洲是美洲人(本想说美国人,后忍了)的美洲”。门罗宣言站在道义高点反对殖民主义,要求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实则将忙于独立运动的拉丁美洲各国看作自家的后院。一战时,威尔逊又试图用“十四点和平原则”,瓦解英法的殖民帝国体系。但当时美国军事实力力量不足,与尸山血海打了四年的英法相比,还不够看。
所以巴黎和会上,英国“狐狸首相”劳合·乔治与法国“老虎总理”克里蒙梭联手给了威尔逊一个大逼兜,哪凉快哪儿呆着去!美国基本没捞着啥实质好处,威尔逊首倡的“国际联盟”,国会却不批准加入,反而落到英法手里作为利器耀武扬威。
富兰克林·罗斯福吸取教训,对待英法手段更为腹黑。美国人在二战前“养虎遗患”般的一系列神之操作常让后人迷惑不解,但从利益的角度理解一目了然。比如给日本输送钢铁石油让其在东南亚跃跃欲试,给苏联送飞机大炮让他挺住元首的一波装甲流。他不怕反噬吗?他也怕。但是先把英法的势力范围全冲垮了再说,让英国有求于美国从容收割掉前任霸主是老美的最终目的。
仅1940年8月,美国就用50艘破旧的二手军舰(大多建造于一战时,最新的也已服役十几年),换得了纽芬兰、百慕大、巴哈马群岛、牙买加、安提瓜、圣卢西亚、特立尼达、英属圭亚那等8个岛屿和附带的十几个军事基地。这还是丘吉尔签的字,这堆破铜烂铁能值这么多土地吗?就是不知道丘胖子心里的血滴了几大盆?
1941年以后,从中国到整个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印尼群岛、南太平洋诸岛等)的英国利益体系都被日本扫荡(美国当时在这些地方利益不深,甚至为此赔上菲律宾也在所不惜),英国连在“女王皇冠上最重要珍贵的宝石”印度殖民利益都岌岌可危的情形下,美国更加予取予求,终于摘掉了英帝国的亚洲霸权。从这一年开始,英国人在大部分地方再也没有回来。呆的比较久的还是香港,我们心太好,容忍了他们多半个世纪。
英美霸权交接的核心,正是围绕全球霸权交接展开,其过程绝非后人臆想的英美同文同种而和平交棒,而是伴随着腥风血雨的“肢解”。
地缘格局变动涉及的战场搏杀尸山血海已不待多言,只不过这一次美国人不是在战场上直接击杀英军,而是借刀杀人,扶持德军和日军杀英国人,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肢解”了英帝国殖民地缘结构,美国人再以“盟友”身份出面收割,心思腹黑,手段同样强硬不容丝毫通融。
从1941年起,英国人和美国人就分别独立地提出了各自关于战后国际货币安排的最初计划,对手戏主角分别是美国财政部次长怀特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都是金融史界的超级大拿),他们谈判过程的冗长与复杂程度,足以让专业研究的经济史学家们昏昏欲睡。
但总的来说,就是个破落乞丐与吝啬富翁讨价还价的场景:凯恩斯:“这里,这里,还有那里,能不能给我多少留一丁点儿?”怀特:“不行!一个子儿也没有。”
结果自然不用多想,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730名代表齐聚于布雷顿森林,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制订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以及两个附议,即《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但可调整汇率以及经常项目可兑换的战后国际货币秩序”。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现了西方金融霸权的交接,美国面临的最大对手已不是老气横秋的英帝国,而是新生力量苏联。1945年2月,制定战后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的雅尔塔会议“三巨头”里,其实只是两个“真巨头”-罗斯福和斯大林,分别代表美国和苏联,瓜分了另一个“假巨头”丘吉尔代表的英帝国罢了。丘吉尔再巧舌如簧,可怜巴巴扮委屈,也未能让心如铁石的罗斯福动摇分毫。
美国吃死了英国,苏联吃定了英国,罗斯福和斯大林刀刀割肉的肢解,已经注定了大英帝国逃不出殖民体系崩解的一劫。至于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中,美国和苏联的合力施压英法撤军,不过是英帝国曲终人散挽歌余唱之际,扇在破落户脸上的最后一巴掌罢了。
三、冷战不过是破落户大英给新任盟主挖的大坑罢了
雅尔塔会议前后,美国和苏联一起分拆大英帝国丰厚的殖民体系资产,英国人又不傻,为啥要就范?归根到底,时势弄人。放下帝国霸权遗产和包袱的英国人,索性从此发了狠,干脆也想方设法给新任盟主老大哥挖坑了。
雅尔塔会议中受尽了窝囊气的丘吉尔虽没能在二战中逆天改命,再续大英帝国辉煌,但搅混水的一流本事可从没落下。罗斯福去世之后,副总统杜鲁门补缺上位,缺乏经验的他对内政外交的把握难免稚嫩。丘吉尔稍作观察之后,觉得有机可乘,于是乎在1946年3月5日跑到美国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一通激情澎湃的“铁幕演说”。他卖力鼓吹“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拼命怂恿“正高踞于世界权力顶峰”的美国,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侵略”。
难道丘吉尔真是意识形态的狂热信徒?那也太小看老奸巨猾的帝国职业官僚了。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就是为了在美苏两国见缝插针,挑拨离间。
其实按照罗斯福和斯大林这两位极端务实领导人的安排,根本没有意识形态的顾虑,二战后美苏就是伪装成对手的“终极盟友”,一个海洋帝国,一个大陆帝国,联手压制住其他中间力量不得翻身。你啥时候见老美真得要搞麦卡锡主义?老美当时是真心实意要回国搞建设,落实自己的海洋帝国的霸权的。东方,对常凯申爱理不理差点放弃,对朝鲜的建设也很无所谓各管一半都挺好。西方,面对希腊的革命运动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是理所当然认为是斯大林管得事。
如果不是丘吉尔跳出来,后面就没有这么多故事了。两个大佬坐中间,其他小弟不上桌,要比拼,双方随便出个代理人小弟去打架送死,美苏之间绝不直接对抗。如果真按这个思路走下去,英法等欧洲国家的前途就都很悲观了。
让丘吉尔感到幸运的是,罗斯福死在了二战结束前,未能在战后亲身操作格局划分,斯大林和杜鲁门不熟,美苏之间丧失的互信默契还需要时间重新磨合。“铁幕演说”发表后,效果很好,斯大林起初还沉得住气,但略显稚嫩庸常的杜鲁门,可就控不住场了。
本来在丘吉尔“铁幕演说”之前,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就在2月22日向国内发了一份超过8000字的“长电”,认为“苏联听不进理智的逻辑,但对武力的逻辑却十分敏感”,为美国已经采用的强硬政策提供了“完美的逻辑依据”。
丘吉尔“老前辈”这一鼓吹更不得了,杜鲁门深觉对苏联政策不能缓和,要越强硬越好。得不到良性缓冲的苏联当然也不好明面上示弱,只能以强硬对强硬,如此恶性循环,可就刹不住车了。
见杜鲁门上道,英国政府又顺水推舟,于1947年2月21日照会美国国务院,声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3月31日之后,英国无法再给希腊和土耳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希望美国继续给予援助,“免被苏联支持的共运颠覆”。
当初在罗斯福和斯大林眼里无足轻重可以随意处置的希腊土耳其问题,原本算英国的烂摊子,就这样轻悄悄地转移到了美国人手中,还被叮嘱视若珍宝重逾千钧,万不可轻弃。
杜鲁门果然上套,1947年3月12日,他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政治上标志美国对苏政策的重大转折,两国由盟友转敌国,随后经济方面的马歇尔计划,军事方面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顺理成章地浮出水面。
“冷战”正式开搞,世界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大对立阵营,斯大林和罗斯福关于“和平共治世界”的规划落空,美国和苏联面对面较劲,可能刺刀见红的对抗模式成型,其他边缘力量得以挣脱束缚摆脱枷锁,左右逢源浑水摸鱼的机遇大增,英国就是其中的一员。
为啥说英国人是嘴上唱着“意识形态优先”的高调忽悠美国人呢?1950年1月6日,英国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西方列强中第一个。而且跑来和我们谈生意,咱手头现在正好有48艘准备出售,怎么样?给个价呗······
冷战时期,美国阵营里的英国人,外示忠诚,内具机心,鼓吹意识形态唱高调声音最大,左右逢源做生意捞取好处也最实在。冷战之后更不用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人属实玩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