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节制度虽然贯穿了整个清朝时期,但是在这其中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爵位,就是铁帽子王。清朝后期新封赐的铁帽子王就有当时奕欣、以及他的弟弟奕譞。那么铁帽子王和八旗旗旗的权力会更大,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差别呢?
铁帽子王的具体说法来自于乾隆时期,而在这之前人们都叫他世袭罔替的王爵,铁帽子王的衍生是因为清朝当时的传袭制度。在清朝时期,一共有12位铁帽子王,这些铁帽子王都是因为立了卓绝的功勋而被卿封。但是在这12位铁帽子王中,有8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了浩浩战功才会得到封赐的,他们除了爵位之外,再死了之后还配享太庙的殊荣。剩下的四个则是在清朝中后期立下了不同卓越功勋,才得到的卿封。由此看来想要成为铁帽子王,必须要有卓绝的功勋。
铁帽子王这样的爵位是可以世世代代相传,这样得来的爵位是永久的,并且能够永不降级,而且在这期间俸禄依旧不减,也就说明一旦被封铁帽子王,那就意味着从第1代传袭到第n代如果王朝不灭亡,那么将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由此可见铁帽子王相对于其他亲王的特殊性。
其实铁帽子王进入到世袭罔替之列,也经历了很漫长的历史,其中也有诸多不易,并不是后人所看到的那么简单。首先铁帽子王这样的勋勋爵亲王之位,必须要在战场上获取浩浩功绩才能够得到。
早在努尔哈赤时期这样的世袭罔替制度非常的模糊,甚至是没有。当时这些皇族八大旗是亲王自己的私有产物。最早有着模糊制度是在努尔哈赤弟弟舒哈赤旗下的一宗,当时他们将自己称作为贝勒,而贝勒并没有明显的制度称呼,但是在当时有着明显王爷的意思,可是由于当时封权制度并不完整,而且所得到的待遇也不明确,由此可见铁帽子王的传习制度并不是在入关的时候就有。
直到皇太极登基之后,才有着明显的册封,他把舒尔哈斥旗下的两位贝勒分别封为和硕礼亲王和和硕郑亲王,自此之后,贝勒也有王爷的意思。真正奠基铁帽子王制度的是萨哈廉,这个为萨哈廉则是代善的第三代子孙,由于一直卧病在床,没能够及时封爵。直到他去世之后皇太极才亲自前往,并且封他为颍亲王,这就为后面此封的铁帽子王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顺治地登基成为皇帝之后,在皇太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硕塞,而硕塞之后也因为卓越的军功被敬奉为亲王。直到他去世之后,他的子孙后代继承了他的王位,此时的铁帽子王制度雏形出现,但是由于当时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些席位能够世代传承,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这些勋爵如果被降级或者罢黜都还有着许多变化,由此可见在清朝初期铁帽子王世袭的制度并不完善。
一直到乾隆之后,多尔衮平反立下了非常卓越的军功,而乾隆皇帝也借此恢复诸王的最初称号,并且制定明文,规定这个爵位能够世袭传承下去,从此之后铁帽子王的制度正式成立。还规定这些亲王如果犯事之后能够被同时降级或者削掉爵位,铁帽子王的称呼正式出现。
这样的铁帽子王虽然能够世袭传承,但是到了清朝中后期的时候,当时的皇帝们为了巩固自己在朝中的政权,必须要削弱当时的八旗旗主和铁帽子王的权力,从那之后八旗旗主和铁帽子王并不是同一个人,而是由不同的人担任,这时候如果铁帽子王在朝中不担任职务,和其他的亲王也都是一样。如此以来到了清朝后期,特别是道光皇帝之后,铁帽子王的权力并没有八旗旗主那么大,也不是人前所看到的那样风光。
清朝时期的铁帽子王虽然有着众多特权,但是对于他们的管理更是严格,而且他们空有其名,并没有封地,所以不能到各个地方任职,并且他们也无权掌管军队,由此可见其实铁帽子王在朝中的实权并不多。而这样的封爵制度主要是由于清朝历史所影响。皇帝之所以制定这样的世袭封爵制度,主要是为了制衡八大旗主,分解他们在朝中的势力,从而达到树立中央权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