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年英国的鸦片在中国泛滥,其他国家却没有?

2023年08月07日13:47:08 历史 1849


这是一种误解。鸦片战争的时代,鸦片不止在中国泛滥,在其它国家也一样。

▼十九世纪在越南西贡吸食鸦片的法国人

为什么当年英国的鸦片在中国泛滥,其他国家却没有? - 天天要闻


比如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几乎每个英国人在其生命的某一段时期,都服用过鸦片。服食鸦片在当时就像喝酒或者抽烟一样,是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英王乔治三世乔治四世(与乾隆嘉庆同时代)就是一对著名的瘾君子父子。其中乔治三世是重度瘾君子。因为嗜食鸦片,最后把自己折腾成了神经病。

连国王都如此,从这就可以看出,吸鸦片在当时英伦三岛的泛滥程度了。

还有法国也是如此。鸦片在法国一样是泛滥成灾。底层法国人靠鸦片麻痹自我,上流社会的贵族、学者则用鸦片享乐、激发灵感。

鸦片烟可以说是渗入到了法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当中。对法国人的影响很大。

只不过,由于后来吗啡和可卡因被人发明出来了,西方人觉得那玩意更带劲,鸦片这才慢慢淡出了西方人的眼球。

也就是说,不是鸦片在西方不泛滥。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也曾经泛滥过。只是因为西方人的可选范围大,既抽鸦片,也吸食其它毒品,所以单就论鸦片而言。西方人吸鸦片给人的印象没有清朝人给人的印象那么深刻。

其实这一点,从当代西方人吸毒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

当代最大的毒品市场,就是西方国家。其中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毒品消费国,消费体量高达八百亿美元,比电影市场都要大。

如果不是清朝自甘堕落,西方人从古至今一直都是毒品贸易最泛滥的区域。

为什么当年英国的鸦片在中国泛滥,其他国家却没有? - 天天要闻


▲吸食鸦片的美国人

当然,在毒品贸易方面。清朝不遑多让,后来居上。西方相比于同时代的大清,在毒品贸易这方面,都是小儿科水平。

因为鸦片就算在欧洲各国如同烟、酒一样很常见,但社会上总有不喝酒,不抽烟,不吸毒的人。泛滥归泛滥,只要一个人不沾,他总还是可以躲开鸦片的。

而在鸦片战争后的清朝,这根本做不到。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建立了近代的海关体系。自这之后,海外鸦片进入中国,就开始了有系统的抽税。

当然,之前也收税。但衙门的人贪污,朝廷收不上多少银子。而清朝的海关是由英国人负责运转,廉洁自律,朝廷的关税收入一下子就上去了。

据粗略统计,当时一吨鸦片,关税加上地方上乱七八糟的税费,可以榨出1100两银子的财政收入。

▼清朝鸦片进口递增表

为什么当年英国的鸦片在中国泛滥,其他国家却没有? - 天天要闻


一亩地,朝廷能收多少银子?

一两银子顶了天了。跟鸦片比起来,这就是小儿科水平。

面对这么巨大的聚宝盆,于是乎,缺钱的清朝统治者瞬间就开始迷失了心智。

之前,鸦片也泛滥。但朝廷还管。

之后,朝廷只想要银子,就压根不管了。

老百姓愿意种鸦片,那就随他们便吧。

除非是发生饥荒,老百姓吃不上饭了,否则朝廷根本不禁鸦片。

而这种不管不问的结果,就是鸦片这个外来植物,从南到北,在中国开始遍地开花。

自咸丰朝开始,清朝的社会已经堕落到了衙门鼓励老百姓种鸦片、吸鸦片的程度。各个省都在疯狂种鸦片。

▼清末各省鸦片产量

为什么当年英国的鸦片在中国泛滥,其他国家却没有? - 天天要闻


现在我们常说美国人无底线,为了利益搞得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毒品消费国。可美国也没有夸张到政府鼓励民族种毒品的程度吧?

从这就可以看出,鸦片对于清朝,破坏力到底是有多严重。外国人对清朝人吸鸦片的负面印象到底是有多恶劣。

而且这还没完。由于长时间鼓励种鸦片,且又由于长时间的战乱导致流通货币不足后。

光绪时代开始,鸦片居然成了黑市的“硬通货”,在黑市交易中,可以直接抵现金用。

民国时代的黑市就曾把鸦片与金条、银元和美金并称为“黄白绿黑”,四大硬通货。

你能想象海洛因在现在的黑市中,被人当做硬通货交换吗?

一个社会堕落成这样,国家还有救?

如此情况,在当时的清朝,一个清朝人要想完全不触碰鸦片,自然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为什么当年英国的鸦片在中国泛滥,其他国家却没有? - 天天要闻


▲吸食鸦片的清朝人(光绪时代)

总的来说。在鸦片盛行的时代,全球基本所有国家都是深受其害。英国在挑起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其议会就曾讨论过——毒品贸易该不该受到法律保护,大英帝国要不要为了毒品贸易去打一个国家。

后来由于要脸,英国政府也知道政府不该为毒品贸易保驾护航,所以开战之后,英国政府并没有对清朝宣战,从始至终,只说英军的军事行动只是一种报复行动,也就是报复大清烧了英国国旗。而不敢宣称是战争。

这表明,英国人也知道鸦片的危害。只是在巨大的贸易利益面前,英国人丢掉了做人基本的准则,昧着良心扯理由侵略别国。

而相比于英国政府,清政府统治者的三观就彻底毁了。可谓是一点脸都不要。

为什么当年英国的鸦片在中国泛滥,其他国家却没有? - 天天要闻


▲吸食鸦片的爪哇人

彻底的不要脸,在加上由于没有替代品,使得鸦片在中国横行了150余年。这两点就是鸦片给人在中国泛滥成灾,而在国外没有这种泛滥印象的原因。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为什么当年英国的鸦片在中国泛滥,其他国家却没有? - 天天要闻


其实,在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以及欧洲的鸦片问题也很严重。

当时世界对鸦片没什么认识,当做是一种可以带来欢乐的药物。

以英国为例,上流社会流行使用鸦片酒或者吗啡酒,虽然都是微量,按照今天的定义也是毒品。

为什么当年英国的鸦片在中国泛滥,其他国家却没有? - 天天要闻


那个时代,贵族将使用毒品当做一种奢侈的享乐,因为平民无钱承受。

我们看小说《基督山伯爵》,伯爵就用鸦片和大麻混合毒品,招待法国贵客。因为这在当时是极度奢华的东西,不是单纯有钱就能够买到的。

而著名的福尔摩斯,也吸毒,注射一种浓度为百分之七的可卡因。在今天看来,这就是瘾君子啊,但当时法律是允许的,而且也是福尔摩斯懂得享受的标志。

福尔摩斯小说中,英国街头也不乏这种毒品。比如《歪唇男人》里提到在市区里就有鸦片馆。

为什么当年英国的鸦片在中国泛滥,其他国家却没有? - 天天要闻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鸦片可以在英国合法销售,几乎所有药店都可以买到鸦片类药物,有的干脆就是鸦片。

不但成年人有了各种疾病都去吃鸦片,甚至婴儿也被认为可以服用,会减少哭闹。

当时鸦片是极为滥用的,成为英国的社会问题。

但随后,欧洲很快就开始禁毒,直到1868年英国才制定《毒品药店法案》,对英国本土的鸦片贸易给予一般性限制,真正禁止鸦片则是在1914年。

为什么当年英国的鸦片在中国泛滥,其他国家却没有? - 天天要闻


中国为什么鸦片如此泛滥,一直到建国初期都有人抽大烟呢?

并不完全是洋人的原因。

诚然,洋人输入大量鸦片,还因此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但稍后,中国开始大量本土化鸦片种植,从国外进口的鸦片就越来越少。

1880年,国产鸦片产量超过进口鸦片。

到1906年,清朝鸦片的自给率达到91%。

而包括清朝和民国军阀在内,其实也没有正儿八经禁烟过,反而还纵容抽大烟。

为啥?因为鸦片的利润太大。对于瘾君子来说,饭可以不吃,大烟必须要抽。

所以,鸦片的税收远远超过其他税收,成为一项很大的财源,连皇帝也不能放过。

咸丰七年,钦差大臣和春派员到上海办理抽捐,每箱鸦片收银20两,名为“义捐”,

有人认为对鸦片抽税是违背咸丰命令的,进行了举报。没想到,咸丰直接装糊涂,将“鸦片捐”和其他劝捐项目的表彰措施一同批准。

而民国时期,诸如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军阀主要的税收就是鸦片。

如此,怎么可能彻底禁烟呢?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清宫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争论之谜! - 天天要闻

清宫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争论之谜!

皇太极驾崩后的1644年,大清帝国迎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各拥重兵,八旗中半数的支持使得二人势均力敌。然而历史的天平最终却倾向了年仅六岁的福临。其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即后来的孝庄文皇后)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手腕。
战争上无力,道德上无敌 - 天天要闻

战争上无力,道德上无敌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龙颜大悦 耶律德光)辽太宗收到了石敬瑭的来信之后,他的心情用四个字就可以形容,那就是:开心坏了。自己的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打遍草原大漠无敌手,可只要南下,总是吃亏,很大一部分
郑州一五星级酒店摆地摊日入3万/河南昨日最高气温43.2℃/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 - 天天要闻

郑州一五星级酒店摆地摊日入3万/河南昨日最高气温43.2℃/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

⊙河南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房源公布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近日发布河南省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次配租公告。本次配租房源共有博学苑、航港南苑、经开苑、文华苑、永盛苑、广惠苑6个院区,3543套房源。详情(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卢洛高速卢氏段即将通车!节省约1小时车程卢洛高速(卢氏...
原创首发七言诗•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三) - 天天要闻

原创首发七言诗•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三)

文/孙野借刀杀人小周郎,假请诸葛去劫粮。强中更有强中手,毒辣奸计变黄粱。注:黄粱——这里是引申义,即黄粱梦的意思。周瑜假意恭维孔明,说他足智多谋,请他去带兵偷袭曹操粮草。曹操向来是偷袭别人粮草的主,肯定戒备森严,这不是让诸葛亮白白送死吗!
盛七小姐打官司(欧阳亮) - 天天要闻

盛七小姐打官司(欧阳亮)

盛七小姐,本名盛爱颐,是清末首富盛宣怀的第七个女儿。盛宣怀官做得大,以帮助李鸿章办理“文案”起家,至辛亥清朝覆亡时已经官居邮传部尚书,生意做得更大。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 天天要闻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资料图: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图/新华社“我们是善战的前锋,我们是民众的武装,从无畏惧,决不屈服,永远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1939年,29岁的河北青年张松如离开正定省立七中,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这一年,他以“公木”的笔名与音乐指导郑律成合作创作了这一组《八路军大合唱》。此前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