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三次被撤销职务,1979年被判死缓

2022年12月27日22:52:09 历史 1009

新中国最有名的农民非陈永贵莫属,他本来只是山西昔阳大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陈永贵的名字伴随着“农业学大寨”的浪潮飞向了全国。成名后的陈永贵很快就登上政治舞台,1975年担任了副总理,从一个贫苦农民,成为了副国级干部。

他曾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三次被撤销职务,1979年被判死缓 - 天天要闻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也是农民出身,他曾与陈永贵相提并论,名叫陈以梅。毛主席针对发展农业生产曾评价:“我们要靠陈家庄的陈以梅,大寨的陈永贵”。只不过,比起陈永贵,陈以梅的仕途非常坎坷,曾经三次被撤职,后来还被判死缓。那么,陈以梅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

陈以梅出生于1917年,山东省济宁曲阜县陈家庄人,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陈以梅这个人留下的资料不多,而且这些资料都没有记录陈以梅的性别,从名字来看,陈以梅听着像是女人的名字,但笔者咨询了那个年代的几位老人,他们都说陈以梅是一个七尺男儿。

他曾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三次被撤销职务,1979年被判死缓 - 天天要闻

山东因为解放较早,所以土地改革运动进展较快,1949年,陈以梅就开始在村里成立农业互助组,带领村里的老弱病残共同致富。1952年,陈以梅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章,他也成为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

毛主席对陈以梅的农业合作社非常欣赏,曾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这篇文章中,专门提到过陈以梅的农业合作社。1956年,毛主席又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我们要靠陈家庄的陈以梅,大寨的陈永贵”,表扬了他在当地农业发展中作出的贡献。

他曾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三次被撤销职务,1979年被判死缓 - 天天要闻

当时陈以梅与陈永贵一东一西,遥相呼应,都是新中国农业领域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非常有名气。1957年,陈以梅又被评为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两年后,他还受邀前往北京,参加了十周年国庆观礼活动。

不过,相比陈永贵,陈以梅的仕途比较坎坷,1961年,陈以梅被撤销了职务,这次是他第一次被撤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被“阶级敌人”夺了权。1963年,陈以梅重新上台,1964年,毛主席又提到了陈以梅,并且批示了陈以梅被“夺权”这件事。毛主席说:“曲阜陈家庄陈以梅被打下去了,(粮食)亩产从500斤降到300斤,去年再上来,(粮食)亩产从300斤翻到500斤。”

他曾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三次被撤销职务,1979年被判死缓 - 天天要闻

1966年,十年特殊时期开始,这一年,陈以梅第二次被撤销职务。不过,陈以梅毕竟是劳模身份,随着十年特殊时期的进行,他也逐渐登上了政治舞台。1968年,陈以梅重新复出,被任命为曲阜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此后又担任了济宁市地委委员等职务。

然而,那段时期,陈以梅也逐渐与“四人帮”走到了一起,执行了很多“四人帮”的路线,因为这个原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陈以梅被审查,同时也第三次被撤销职务。审查两年后,也就是1978年,陈以梅被开除党籍,1979年,经过济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陈以梅因“阶级报复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他曾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三次被撤销职务,1979年被判死缓 - 天天要闻

这次判刑之后,陈以梅的家属认为量刑过重,申请上诉,1982年6月,经过济宁市中级人民法院重审,陈以梅因“报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1989年,陈以梅出狱,出狱后,陈以梅回到家乡,晚年主要生活在老家,于1998年离世,终年81岁。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马屁 - 天天要闻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马屁

俗话说得好: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你要求人办事、想要达到某种目的时,拍马屁往往特别管用。 江湖上有一个人,那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他特别喜欢别人拍马屁,因为他属于威权型人格,特别享受那种君临天....
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展出赵一曼遗书:亲爱的孩子啊,希望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而牺牲 - 天天要闻

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展出赵一曼遗书:亲爱的孩子啊,希望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而牺牲

极目新闻记者 李迎 曹雪娇7月7日,《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开幕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8日,该展览面向公众对外开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恢复开放。赵一曼牺牲前给儿子的遗书(图源:记者拍摄)据了解,本次展览面积1.22万平方米,将展出照...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 天天要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 天天要闻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立狮脑山巅,望太行云烟。那座座峰峦如同无言的丰碑,铭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峥嵘岁月、不朽功勋。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正在山西阳泉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为粉碎...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 天天要闻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他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了解当地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等情况。 阳泉狮脑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直指苍穹 不远处,...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 天天要闻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焚烧秸秆,常被误认为是千年传统,实则是现代农业的“时代病”。古人用秸秆,少有“一烧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万种智慧。 从《齐民要术》到《陈旉农书》,从堆肥还田到修筑屋舍,秸秆在古人的手中,是滋养农田的肥料,是遮风挡雨的材料,是饲养牲畜的食粮。焚烧秸秆,绝非古人首要的选择,而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人们...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 天天要闻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血与火的14年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无数国人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奉献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在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是对日战事最多、最惨烈的正面战场之一。当时全省人口3000万,征募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