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心态变化?国家强大就无视人种,国家自卑就强调人种

2022年12月25日22:07:13 历史 1122

人类在最开始发现和认识世界的时候,通常都是以自己作为一个标杆的,因为人类会带着自己身上的重要特征却观察别人和别的事物。这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只要是和自己长得相似的就会被认为是自己的同类,而和自己差距过大的则会被认为是与自己不同的“异类”。近代世界历史之中对于人种的划分和歧视也就是从这种状态之下开始的。

早期欧洲人对于中国人的看法

中国人的心态变化?国家强大就无视人种,国家自卑就强调人种 - 天天要闻一般情况之下对于一个人类的看法最开始的应该是从皮肤颜色、长相体格等诸多方面来看到底是不是和自己相似的,长相一样的话就容易产生一种认同感,差别太大的话就会将对方看成是异类和怪物。所以基于这样观察世界的方法来看,那当年欧洲人对于中国人的看法到底又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

中世纪的欧洲社会虽然也是闭关锁国,也是相当的保守恐怖。但那个时候欧洲国家许多人依旧打着传播宗教的名义来到中国,试图从中国寻求到救国救民的真理,这些人都是去往外国比较远的地方,绝大部分的欧洲人实际上都只是和自己国家周边的人进行交往,所以那个时候的欧洲人和中东以及北非地区的人类交往频繁,他们也从长期看到的习惯之中对于北非和中东人的长相不会太惊奇,那他们看到中国人的时候又是什么反应呢?

中国人的心态变化?国家强大就无视人种,国家自卑就强调人种 - 天天要闻

大约在12世纪末期的时候,欧洲意大利著名商人马可波罗就通过陆地丝绸之路和老一代的商人群体步行好几年来到了中国的泉州。他是目前已知文献之中再造接触到中国人的外国人,在他的眼中看到当时的中国人和日本人,认为中国人其实和欧洲人没有多大的区别,觉得欧洲人和中国人不过是两个不同方向的白种人,认为欧洲人是西方白种人之代表,而中国则是东方白种人之代表。

当年元朝明朝时代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普遍认为中国人长相是极其好看的,皮肤都是白里透红的。这种情况从12世纪末期马可波罗的描述一直到了16世纪晚期的传教士口中和书中都是差别不大的。他们描述中国人“衣冠服饰美丽得体”,说中国男人皮肤白皙,外形健康良好,而中国女人长得文静美丽,不过有一点就是中国人的眼睛似乎都很小,男性普遍喜欢留很长的胡须,那当时的中国人是怎么看待外国人的呢?

李世民的普世价值观

中国人的心态变化?国家强大就无视人种,国家自卑就强调人种 - 天天要闻中国看待外国人的情况其实和当年欧洲人看待中国人的情况是差不多的。从汉朝成功开辟丝绸之路以来,大量中东、欧洲、南亚的商人和社会之中的各种人士就来到了唐朝,当时唐朝皇帝李世民就曾经在公开场合宣称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肚爱之如一”。李世民对待本国人和外国人这种平等看待的价值观念成为了唐朝的普世价值观。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唐朝都城长安城之中有着来自于世界各国的宗教,有发源于南亚地区的佛教,有来自于中东地区的景教,有来自于两河流域摩尼教。胡人之中的音乐和胡人之中欢快的舞蹈和中原传统大气磅礴、雍容华贵的音乐舞蹈并不符合,但也没有人会说这些外国舞蹈的不是,反而是以一种极其开放的心态去接纳这些东西。

中国人的心态变化?国家强大就无视人种,国家自卑就强调人种 - 天天要闻整个唐朝社会环境之中对于胡人的娱乐方式和审美价值观都相当流行,从远到近的去看的话,不仅是中国和外国交界的边疆地区,就算是到了长安国家都城这种核心地带,都是差不多程度的热爱。无论是负责镇守一方的边疆大将还是中原王朝都城内部核心官员,都使用了大量的外国人做事,对他们有着很大程度的信任,所以到今天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唐朝社会的那种“极度自信”。

唐朝古代文物之中出土了很多欧洲、中东、南亚、北非地区的形态文物,这里面有来自于印度大陆的佛祖像;有来自于南亚地区的蒙古人石窟;还有欧洲人之中典型的高鼻梁、波浪发、碧绿眼睛和黄色头发,非洲人则是向来的皮肤黑黝黝,额头突出,所以唐代时期描绘外国人的文物几乎都做的是惟妙惟肖,并没有什么贬低的意思,相反的是对于当时社会情况最真实的一个反应。反应了唐朝时期中国人如何看待外国人的历史。

强调华夷之辩的北宋

中国人的心态变化?国家强大就无视人种,国家自卑就强调人种 - 天天要闻南方客家人的历史故事之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他们认为远古时期开天辟地的是伏羲没错,但创造人类的却是从女娲变成了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使用黏土烧制造人的时候因为第一个烧制的时间太长,所以出来的时候都黑焦黑焦的,他就把它一把扔到了非洲无,所有非洲地区有了很多黑种人,第二次有了经验之后烧制的很仔细,但因为取出来的时间太早,所以未免太白,就被扔到欧洲去了。因此欧洲多白人”。

唯有中国人不同,有了前面两次的经验之后,第三次烧制不仅把握了火候,也控制了时间,所以烧制出来的人很完美,既不黑色也不白色,而是略微带着一点点黄色,太上老君对于这一次很满意,所以就将它放到自己的身边,这就是黄种人的由来。而中国黄种人居住的地方为什么叫做神州,大家其实从南方客家人的这个故事之中也是可以找到一部分原因的。

中国人的心态变化?国家强大就无视人种,国家自卑就强调人种 - 天天要闻故事虽然有些荒谬,但反应出来南方客家人对于中国黄种人人种的自信那绝对是无可挑剔的,南方客家人可是来自北方宋朝靖康之乱灭亡之后的中原汉人真正融合的,所以他们的神话故事是带着历史性质的,因为这种历史性质是唐朝灭亡之后的北宋已经出现了“华夷之辨”了。这种社会形态的变化失去了当年中国人平等看待世界的心态。

韩愈在自己著作《原道》之中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他们认为周边国家都是茹毛饮血的野蛮人,但实际上的情况到底是不是这样,其实我们自己是最清楚的,北宋作为一个大一统国家是相当勉强的,北宋文学家口中所谓的这些野蛮人建立起来的政权空前强大,周围国家契丹西夏的君主都直接和宋朝皇帝并列为太子了,所以在军事争斗打不赢的时候,就只能说“天命在我不在他”。也就只能说“道统在我不在他”了。

外国人对中的心态变化

中国人的心态变化?国家强大就无视人种,国家自卑就强调人种 - 天天要闻外国人对于中国人的心态其实也不是一层不变的,至少从清朝中期马格尔尼访问中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他们看到的中国早就已经步入马可波罗时代的神仙富庶了,到处都是面黄肌瘦的百姓,但朝廷却还是要充着大国脸面。很多清朝朝廷提供给外国使团的食物残渣被丢弃的时候,都会看到许多中国贫民去争抢,这种行为更是加重了外国人对于中国人的不屑。

鸦片战争差不多就是发生在马格尔尼访问中国之后的四十多年时期。鸦片战争之中中国的失败使得中国方面不仅赔偿了大量的白银,更使得中国沿岸通商口岸开放,允许西方人进入中国之后使得西方人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中国人和明朝时代中国人之间的差距,这种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二十年之后的变化,使得外国人更加看不起中国人了。

中国人的心态变化?国家强大就无视人种,国家自卑就强调人种 - 天天要闻外国文化疯狂涌入到中国之后,西方文化开始逐渐占据了主流,在中国自己的国家之内,西方文化开始强盛,而中国本国的文化竟然开始衰弱起来,而且这还不是中国国家的主动推动,所以说西方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之中其实已经胜出很多了,中国人身上的骄傲和失落的情感相当的明显,这种巨大的冲击让中国人的信心也快没了。

西方列强靠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好几次堂堂正正的击败了中国人,这使得他们不再像明朝时候看待中国人无比强大了,也不再将中国人看成是白种人了,而是一种等而下之。中国人方面曾经自诩为天朝上国,到清朝的时候,被外国人打败,很多人就知道了其实不能再像之前将外国人看成是蛮夷和野蛮人了,很多人心中都清楚我们当时可能已经输了,更加严重的是我们连续的输到最后可能就是亡国灭种。

结语

近代历史中国之中从来都不缺少将传统文化学习的很好的人,也不缺少将外国文化学习的很好的人,更是不缺少同时之间将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学的很好的人。但在清朝的那个大环境之中,就算是你自己传统文化学的再好,再会明哲保身也只不过是做了一个曾国藩李鸿章,就算是你自己学贯中西,但也只不过是想辜鸿铭一样无可奈何看着大势已去。

所以保守和先进之间无所谓区分,真正的保守的就越是激进,因为他们会为了长远不受侵犯而更想要自强。而虚伪的保守则会是为了眼前的一点点既得利益而一味的拒绝学习。所以到最后这一点点都会丢失。所以越是有保护国家民族延续之心的人,就会在当时承认西方经济发达、制度优越,学习这种现代化,创造中国人自己的现代化,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拯救炎黄子孙和华夏种族。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以法之名》孙飞还在死扛,李人骏包庇柳韵,王彧被灭口 - 天天要闻

《以法之名》孙飞还在死扛,李人骏包庇柳韵,王彧被灭口

虽然孙飞被捕,郑雅萍也分析出了天龙集团和万海案的关系,但专案组的调查却没什么实质性进展。首先,想敲开孙飞的嘴就比洪亮想象的难得多。因为孙飞只收美金,赃款都转移出去了不像姜红军他们都藏在家里,所以他笃定洪亮他们暂时查不出证据,就有恃无恐。
美媒感叹:让台湾干这件事,代价巨大! - 天天要闻

美媒感叹:让台湾干这件事,代价巨大!

当地时间 7 月 7 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关于台湾能否与大陆在经济上脱钩的文章。该文章认为,尽管台湾的民进党当局想推进这件事,但这对台湾意味着巨大的代价。 《纽约时报》的这篇文章....
北京第一大厂翻盘路:2年前亏损近10亿,现在年入150亿 - 天天要闻

北京第一大厂翻盘路:2年前亏损近10亿,现在年入150亿

文/王丹&秋秋现在聊《无尽冬日》有多成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Sensor Tower最新的5月全球手游收入榜单中,《无尽冬日》升至第二位,仅次于《王者荣耀》;点点互动(下称点点)因此实现了约150亿元的年收入,成为全球收入前十的游戏厂商——放眼整个北京圈来看,2024年收入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估计也就点点一家。不止如此...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 天天要闻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弥生子在报纸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求。她希望这一年没有战争,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们却越来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军开始在北平周边频繁闹事,为全面战争做准备。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枪炮声。日本军队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