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中后期和战国初期,为什么会出现一大堆军事家?

2022年11月03日10:46:11 历史 1517


春秋前期,虽然各种战争打得也很激烈,但我们似乎没听说过什么兵家的名字。

可是从吴越争霸七雄并立,先后出现了孙武孙膑、吴起之类的军事家,后面更是有了“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

这是为什么呢?

在春秋中后期和战国初期,为什么会出现一大堆军事家? - 天天要闻

按照传统史书的说法是,春秋初期很讲礼仪,所以大家都讲究“做人留一线”,打仗的水平没能完全体现。

而春秋中后期和战国时期,惨烈的兼并战开打,大家都不讲礼仪,只讲利益了,对于军事人才的要求,一下就拔高了很多,于是大量军事家出现。

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在春秋初期,所谓的天下,其实也就是山西、山西、河南、安徽和山东的部分地区,看上去有五六个省,但如果按领土来算,也就是今天三个省的规模。

在这种相对有限的环境中,无论是周天子还是霸主,都可以一呼百应,也没啥可奇怪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诸侯数量,肯定已经上千了,毕竟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就已经号称有八百诸侯跟随了,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还大肆分封

大家想想,三个省的领土,上千家诸侯,这所谓的诸侯放到现在,估计也就是村长和乡长那种级别。

换言之,左邻右舍都是邻居,打起来多少会带点顾忌,所以大家的潜规则就是不下死手。

而在春秋中后期,随着越来越多的领土被开发,对于职业军人的需求就变多了;职业军人变多了,军事统帅的要求自然也就高了。

传统史书把这一切归为“人心不古”,而现实显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了更多无人控制的新区域,所以大家才开始搞兼并。

在春秋中后期和战国初期,为什么会出现一大堆军事家? - 天天要闻

要说业余军人和职业军人的最大区别,其实就在于对于生死的忍耐程度。

业余军人虽然也见过死亡,但大家心里都有数,到一定程度之后,双方肯定会停战,而且杀俘这种事通常不会出现。

但职业军人的心里可没数,他根本不知道,投降的后果是什么。

如果是职业军人遇到职业军人,那没得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失败的一方只能等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没有活路了。

但是当职业军人遇到业余军人的时候,他们的战斗意志往往更坚定,在逆境中拼搏的意志也更强烈。

有了这种差别,我们再来看待两种军人的统帅选择,自然也会明白差别在哪里。

业余军人的统帅,必须是优秀的演说家,可以鼓动一波鸡血,号召大家冲过去杀敌。

至于陷入逆境之后该怎么办,其实演说家没有太多主意,反正大多数时候是被俘虏,阵亡的概率不高。

职业军人的统帅,必须是优秀的战术家,最好也是优秀的战略家,可以带领大家不断获得胜利。

对于职业军人而言,失败基本意味着死亡,所以他们会对自己的长官格外挑剔。

如果你不能带领我们获得胜利,那你就不配带领我们——这才是职业军人心声。

但对于业余军人而言,如果统帅的身份够高,那我们就愿意跟着他混,至于会不会胜利,反而不太重要。

明白了这种区别之后,我们当然也能理解,春秋中后期和战国时期会出现军事家了,因为有了这样的市场需求,才会有相应的人才诞生。

在春秋中后期和战国初期,为什么会出现一大堆军事家? - 天天要闻

在战场上,名将和军事家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但后世对于这种“了不起”的理解,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偏差。

比如说孙武,大家都说他是兵圣,著作《孙子兵法》简直就是能够惊天地动鬼神的神作。

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果谁能把《孙子兵法》给研究透,必然能成为大军事家。

事实真是这样吗?恐怕不见得。

我经常说:“如果没有孙中山,必然也会有个李中山或者王中山来领导辛亥革命,因为变革的时间节点到了,任何人都无力阻挡事件的发生。”

具体到孙武和《孙子兵法》,其实也是这样的。

当军事家这个群体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必然会出现一些著作,来总结他们的成败得失。

假设当时有记者去采访孙武,问他为什么能带领吴军攻破楚国都城,你猜孙武会怎么说呢?

他能说,这里面有晋国牵制楚国北军的功劳吗?他能说,这里面有小国向导的功劳吗?

显然都不会,因为那些因素,都是政治因素,不是他一个带兵打仗的人所能掺和的。

孙武能说的就是,在面对敌人时,我用了哪些策略,取得了哪些效果,战后我又总结出了哪些经验。

《孙子兵法》其实就是孙武的私人日记,其中的确蕴含着带兵打仗的道理,但是请大家想想,军事家诞生初期的产品,虽然很重要,但显然谈不上神奇。

就好像我们学数学的时候,除了学加减乘除之外,还要背诵乘法口诀表

我们必须承认,加减乘除和乘法口诀表,是学习数学的基础,相当重要。

但如果你只会加减乘除和乘法口诀表,那别说大学的微积分了,你连初高中的数学考试都很难及格。

它们都是重要的基础,但也仅仅是基础而已,想要成为真正的数学家,可不是学这些小儿科的东西。

如果大家还不相信,那我们再来用案例推演一下。

假设你是一位统帅,熟读《孙子兵法》,正准备率军出征,但后勤官员告诉你:粮草还没到。

请问,《孙子兵法》能帮你变出粮食来吗?不能。《孙子兵法》只会告诉你,粮草的重要性。

可如果确保粮草的安全,如何确保装备的齐整,这些具体的实操工作,才是评定一个人军事才能的最重要依据。

嘴炮无敌的人,上限就是赵括,而如何将书本上的内容转化为现实,需要一个人耗费毕生精力去学习。

在这条赛道上,谁也不敢说自己“什么都会”,毕竟这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因为战争的胜负,往往会受到战争之外的因素影响。

在春秋中后期和战国初期,为什么会出现一大堆军事家? - 天天要闻

不管怎么说,孙武等人的出现,在中国军事史上,可以算作“从0到1”的突破,或者“从0.5到1”的突破。

毕竟在孙武等人出现之前,中华大地上的所谓大战,无论规模还是惨烈程度,其实都是相当有限的。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第4538期:赐宴街小区(随笔) - 天天要闻

第4538期:赐宴街小区(随笔)

山东/ 孙延宜专辑/2025年/183(随笔)2025年7月4日,乡村精短文学公众号编发了我的小稿《企盼一条规范的赐宴街》,独立寒秋老师看到后,在我们滕州方言研究群里,首先肯定了我写的这个随笔“有道理”,然后畅谈了自己对赐宴街命名的意见,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处世界遗产地移出濒危名录 - 天天要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处世界遗产地移出濒危名录

当地时间7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位于非洲的三处世界遗产地因面临的威胁大幅减少,已正式被移出《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按照世界遗产大会的决议,共三处世界遗产地被移出濒危名单,分别是马达加斯加的阿钦安阿纳雨林、埃及的阿布米那遗址、利比亚的加达梅斯古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
1982年长沙政府修缮杨开慧故居,发现52年前的“致润之信” - 天天要闻

1982年长沙政府修缮杨开慧故居,发现52年前的“致润之信”

“1982年3月6日早上八点半,砖墙后面好像还有东西!”现场木匠小声招呼县文化馆的干部,这一句低沉的提醒,成为一段尘封往事重见天日的开场。故居修缮原本是例行工程,然而一封用蜡纸包得严严实实、字迹依旧清晰的长信,却把所有人拉回半个世纪前的烽火
94岁杨少华去世当天,上午参加剪彩眼神涣散,临终前还在拍淀粉肠广告惹争议 - 天天要闻

94岁杨少华去世当天,上午参加剪彩眼神涣散,临终前还在拍淀粉肠广告惹争议

据北京日报,记者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处得知,相声表演艺术家杨少华于2025年7月9日在家中午休时安详逝世,享年93岁。据悉,就在杨少华离世当天,杨议还安排杨少华外出参加活动,为某家新店开业剪彩。从晒出的视频来看,顶着炎炎烈日,杨少华坐着轮椅亮相现场,近年来杨少华的身体状况一直惹人担忧。此次参加活动,不...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表示:“我可没说过” - 天天要闻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表示:“我可没说过”

提及“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句话,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在很多人模糊的印象中,这句话一定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然而,太史公却表示,别再以讹传讹了,我可没说过这句话。出处“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出自清代学者李晚芳的著作《读史管见》。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 天天要闻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2025年7月1日8时许,北京大兴天宫院。尹亚飞/新京报/视觉中国2025年7月,北京仿佛进入广东“回南天”,地铁通道的墙壁上甚至挂上水珠。东北地区也连日阴雨绵绵,仿佛进入江淮“梅雨”季。潮湿、闷热、黏腻的空气,让北方人感到陌生。“我们家现在讲粤语。”有人如是调侃。还有人说:“南方人北漂,第一次有家乡的感觉。”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