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时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妇女后很惊愕:你怎么会在这里?

2022年10月12日17:45:57 历史 1098

1964年,邓公依照中央指示来兰州视察我国的“绝密工程”,正是我国的原子弹研究工作,在极其缺乏物资和知识储备的年代,我们却硬是靠着坚定的意志力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

这离不开众多新中国科学家的努力,而邓小平在视察原子弹生产和研究的工作室时候,意外发现了一个妇女,邓公错愕地说道:“你怎么会在这里?”

1964年时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妇女后很惊愕:你怎么会在这里? - 天天要闻

邓小平曾多次外出视察

这名妇女其实是从美国归来的伟大物理科学家——王承书对新中国物理学和核能研究的贡献极大,下面要说的正是王承书的故事。

物理天赋异禀的王承书

1912年王承书出生在上海一个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父母都受到新思想的启蒙,所以对王承书的教育也是宽容自由的。不同于其他“大小姐”的爱好,王承书偏偏喜欢数学和物理这些男孩子才喜欢的东西。

1964年时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妇女后很惊愕:你怎么会在这里? - 天天要闻

王承书很喜欢数学和物理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女子读书是十分不容易的,但王承书还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在1930年成功考上了燕京大学物理系,虽然因病休学了两年,但这也丝毫掩盖不住她的物理天赋。

此时仅仅18岁的王承书是班级里唯一的女孩子,4年后王承书顺利毕业。两年后又考取了燕京大学物理学的硕士,在这之后她就留在母校任教。并且嫁给了同样是高学历的海归留学生张文裕

1964年时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妇女后很惊愕:你怎么会在这里? - 天天要闻

王承书曾在燕京大学读书

不过好景不长,王承书仅仅在母校教了一年的书,抗日战争便已经全面爆发。抗战爆发后王承书和丈夫不得不辗转全国各地避难,夫妻两个都觉得此时留在国内,已经无法挽救危亡的祖国,只有去国外深造,学他国之长,才能回来改造拯救祖国。

但二人实在是囊中羞涩,虽然王承书也算得上是富家小姐。但是当年留学这种事情,若不是巨富之家,是不可能供得起的,于是王承书写信给美国的巴尔博奖学金基金会。终于在1941年基金会给了王承书回应,表示愿意资助她留学。

1964年时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妇女后很惊愕:你怎么会在这里? - 天天要闻

王承书与丈夫的合影

同年王承书和丈夫赴美留学,王承书也成功在几年后获得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且留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担任研究员。

在这期间她发现《非均匀气体的数学理论》中的错误并且指正,发表了求解玻尔兹曼方程的本征值的理论。这些理论在当时都很是先进。

1964年时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妇女后很惊愕:你怎么会在这里? - 天天要闻

王承书在物理方面非常有天分

王承书和丈夫艰辛的回国之路

王承书和丈夫学成并在美国任教不久后新中国就已经建立,十分爱国恋家的两个人也终于迎来了报效祖国的机会。在新中国刚刚宣布成立时,王承书就将自己手上的物理资料分成三百多个包裹发往北京。

但美国岂能让这两位他们花重金培养的人才就这么回到中国,刚刚建国的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路线,和美国的意识形态截然对立。自然也会被美国视为敌国,王承书和丈夫刚想向美国申请回国,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

1964年时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妇女后很惊愕:你怎么会在这里? - 天天要闻

朝鲜战场上的美军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两国也彻底成为刀兵相见的死对头,美方也更不可能让二人回到中国。因为王承书掌握了许多只有美国才有的高端技术,这样的技术自然是不能带到美国眼中的敌人手中去。

当时正是美国处于世界巅峰的年代,20世纪无比发达的美国更是让很多去过的人都流连忘返。在我国许多人连铁路是何物都不知道的时候,美国已经遍地铁路和机场,都市中也是高楼林立。见识到这种场面的人自然是很难再回到当时显得落后贫穷的祖国的,但王承书和丈夫却是两个特例。

1964年时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妇女后很惊愕:你怎么会在这里? - 天天要闻

新中国刚成立时期,美国已经很繁荣了

他们一次又一次不顾导师和朋友们的劝阻,坚定提出回到中国,最终在中国政府的斡旋下二人终于坐上回国的飞机,1956年王承书夫妇从美国回国,踏上了阔别15年的祖国大地。

回国后的王承书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投身于研究事业和教育事业。中国科学院做物理研究的同时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此时的工作也算比较清闲。但王承书人生中的大转弯又要到来了。

1964年时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妇女后很惊愕:你怎么会在这里? - 天天要闻

王承书在讲解知识

“销声匿迹”的王承书

1958年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不断的想通过军事来控制中国的行为被我方所不忍。我国也就是在这时候认识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

那就是“靠谁都不如靠自己,打铁还需自身硬。”于是我们也十分迫切的想搞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原子弹,以此来打破当时世界上其他大国的“核威胁”、“核讹诈”。

同年我国开始建设热核聚变的实验室,对于核领域一片空白的我国这属实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1964年时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妇女后很惊愕:你怎么会在这里? - 天天要闻

当时研制原子弹的工作人员

钱三强亲自找到海归的王承书,并且邀请她担任这份工作,之后王承书更是来到苏联学习相关的知识,次年回国开始筹备工作。

1961年中苏关系彻底崩盘,苏联决定撤回援助中国建设的所有物资以及专家学者等。我国的核能研究工作此时正进行到一半,苏联专家带走了几乎所有的研究手稿,并且对我国的研究人员说:“这些数据你们靠自己一辈子都算不出来。”

1964年时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妇女后很惊愕:你怎么会在这里? - 天天要闻

钱三强曾亲自邀请王承书参加核建设

但是我国人民最擅长的就是创造奇迹,不信邪的我们硬是用算盘打出了最终的数据模型。还证明了苏联专家演算公式中的错误。王承书也正是在此时“销声匿迹”,开始在实践领域研究原子弹的原材料——浓缩铀

这一搞就是整整3年之久,这段时间连丈夫和儿子都不知道王承书到底在干什么。许多物理学家的家庭在那个年代也都是这样,家人们对他们最大的支持就是“什么都不要问”。

1964年时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妇女后很惊愕:你怎么会在这里? - 天天要闻

工作中的王承书

1964年4月12日,邓小平来到504厂视察工作,此时原子弹的研发工作已经进行到了最终阶段。党中央对此也极其重视,邓小平一眼就看到了工厂中唯一一个女性。同时也认出了这位正是回国的那个女物理学家王承书。于是才有了他那惊愕一问:“你怎么会在这里?”

同年10月16日,伴随着冲天的蘑菇云和一声巨响。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罗布泊试爆,毛主席也盛赞王承书为新中国的“女功臣”。

1964年时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妇女后很惊愕:你怎么会在这里? - 天天要闻

邓小平曾经视察过504厂

之后王承书又继续投身铀同位素的激光分离和离心分离技术上,她认为这两项技术将是未来核技术的重中之重,并且成功将这两项技术研究到了可以应用的阶段。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事业。她对国家贡献了多少就对家人亏欠了多少,但她还是义无反顾的舍小家为大家。

1964年时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妇女后很惊愕:你怎么会在这里? - 天天要闻

王承书女士的全身照

在美国的时候她义无反顾放弃了优渥的生活回国,回到祖国后又离开自己的家庭为国奋斗,这样一位伟大的女物理学家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啥康熙刚死,雍正就把宜妃赶出了宫?百年后才知道原因 - 天天要闻

为啥康熙刚死,雍正就把宜妃赶出了宫?百年后才知道原因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徐 来编辑|徐 来《——【·前言·】——》雍正继位当年,宜妃被驱逐出宫,表面看是礼制有失,实则是一场清算的
正部级蓝天立,官宣落马 - 天天要闻

正部级蓝天立,官宣落马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5月16日消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蓝天立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蓝天立 资料图公开资料显示,蓝天立出生于1962年10月,广西河池人,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2月参加工作。蓝天立长期在广西工作,曾任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厅...
权力游戏的牺牲品:10位金枝玉叶,为何沦为秦朝崩塌祭品? - 天天要闻

权力游戏的牺牲品:10位金枝玉叶,为何沦为秦朝崩塌祭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来自权威资料,图片源于网络。若文章中涉及到版权,请和我们联系,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中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有错误或不实之处,还请您谅解和指正,创作不易,感谢支持。前言公元前210年的深秋,咸阳宫九重宫阙内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