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6月3日,毛泽东给自己的儿媳,即后来的邵华将军写了一封信,在里面语重心长地说:“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上邪》一篇,要多读……”
原来,邵华和毛岸青结婚后,因学习跟不上进度,再加上时不时与毛岸青为一些小事磕磕绊绊,气不过,生病了。毛泽东意外知晓,这才特地给她写了这封信,意在开导她要看得长远一些。
毛泽东这般开导儿媳,可是非常有层次、非常有境界的。
一些人也许听说过《上邪》,一些人或许听都没有听过,不是一个资深的古文研究者、阅读者。
《上邪》是著名的汉代乐府里面的一首民歌,属于《铙歌十八曲》之一,相信大多数人虽没有听过《上邪》,但肯定会听过这首词里面的这句千古之词:“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是什么样的一种爱情才能达到《上邪》里说的这种境界呢?这里就不对这句词进行解释了,总之,毛泽东让儿媳邵华多读《上邪》,肯定是希望儿媳能与他的儿子毛岸青恩恩爱爱、长长久久。
像毛泽东与邵华这种温馨又有境界的公媳关系,不知令多少人羡慕。回首过去,邵华能与毛泽东成为一家人,还得从一场拯救活动说起——毛泽东拯救了邵华与她的家人,是她和她家的救命恩人。
1939年8月,邵华与父亲陈振亚、母亲张文秋、姐姐刘思齐三人从延安向西北进发,准备借道新疆北上,前往苏联为父亲治伤和安装假肢。
没成想,当他们来到新疆的时候,不幸被新疆军阀盛世才全部扣了下来。之后,他们先被软禁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后又在1942年9月与160多名中共党员一起被关进牢房,过上了食不果腹、衣不着体的牢狱生活。
他们一家人这样苦难的岁月,一直到1946年6月才得以结束。
1945年10月,国共重庆谈判落下帷幕,国内取得了短暂的和平。趁这一机会,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抓紧时间拯救被国民党关押起来的我党人士和其他爱国人士,其中就包括了邵华和她的家人。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加之有“和平将军”张治中极力从中斡旋,到1946年6月,邵华和她的家人、再加上120多位中共党员,共计131人,终于走出牢房,踏上了回归革命圣地延安的漫漫路途。
然而,这130多位重获自由的人里,并没有邵华的父亲陈振亚,他,早已牺牲了。
1941年6月,恶毒的盛世才密令对陈振亚注射了毒剂,让他痛苦地倒在了病床上。
从那之后,我党失去了一位好干部,邵华失去了为她遮风挡雨的好父亲,当然,张文秋也失去了一位好丈夫、重要靠山。
张文秋与陈振亚算是半路上认识的夫妻,他们都是在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后踏上革命之路的,只不过,直到1937年,他们才结为夫妻。
那时,张文秋已经经历过几个“家”,有过一任丈夫,陈振亚虽然是彭老总一手带出来的高级干部,却没成过家,用彭老总的话来说,他还是个“老光棍”。
所以,陈振亚一与张文秋结婚,一“脱单”,彭老总就笑呵呵地对陈振亚道喜说:“你这个‘老光棍’总算是有个家了,我一桩心事已了。你们一定要白头偕老,革命到底!”
都清楚,彭老总的前面一句是由衷地为陈振亚感到高兴,后一句则是对陈振亚与张文秋一起说的。
带着彭老总的祝福,1938年10月,张文秋成功为陈振亚生下了一个女孩,取名张少华,也就是后来的邵华。陈振亚、张文秋夫妇俩均视她为掌上明珠。
然而,动荡的岁月里,要想保证一个家庭的完整,那是何其的困难,一不小心就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社会地位高的人是这样,对没有社会地位的底层人群亦是如此,邵华一家自然也不例外。
邵华一家人的幸福日子没有持续多久,一场危机就向他们扑了过去,就是1939年被盛世才抓住的那一次。
危机过后,邵华一家已变得残缺不全,父亲陈振亚英勇就义,家庭的重任全都转移到母亲张文秋一人肩膀上。这时,家里又多了一个女孩,她就是在陈振亚去世那年出生的张少林,所以她一点也不轻松。
从盛世才的监狱中走出来,别人是拖着虚弱的身躯,张文秋则一手拉着大女儿刘思齐、怀里抱着未满8岁的邵华、背后还背着一个4岁的张少林,可想而知,她当时是多么绝望,又是多么坚强。
也许是受到母亲的感染,邵华后来才成了一位意志力坚强的女战士。
在回延安的途中,一母三女,她们紧跟在大部队左右,一步也不敢走偏。走了一个多月,跨越了3000多公里,最终,她们和余下的125名中共党员,共129人(两人在路上去世)安全回到延安。
到了延安,一切困难又变得没有那么困难了,心里也充满了安全感。
邵华与家人以及120多名中共党员受到了热情接待,毛泽东亲自来看望他们,与他们一一握手。
先被软禁,后又在监狱里待了4年,邵华的童年基本在他人的监视下度过,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但第一次见到毛泽东这位将她和她的家人拯救出来的恩人时,她激动异常。
在后来的回忆里,她说:“我们就感到和毛主席握手是最大的幸福……我们都争取第二次和毛主席握手……”
当时邵华也许并没有想到,自从她和家人这次被毛泽东救了后,便和毛泽东结下了不解之缘;更甚的是,在将来,她和姐姐刘思齐将会分别变成毛泽东两个儿子的媳妇。
1949年10月15日,通过自由恋爱,刘思齐与毛泽东的长子、毛岸青的哥哥毛岸英,喜结连理,步入了婚姻殿堂。邵华由此成了毛岸英的小姨子,同时也成了毛泽东的亲人。
那时,尽管邵华才10岁,懂得不多,但通过姐姐刘思齐与姐夫毛岸英这层关系,她却已意识到了自己身份的变化,再次见到毛泽东的时候,对毛泽东少了一份拘束,多了一丝亲情的亲切感,与毛泽东走得很近。
在刘思齐结婚后,邵华差不多每个周末都会跑到中南海与她见面。
这样一来,邵华一周能见到毛泽东一次,姐夫毛岸英笑她是个“跟屁虫”,毛泽东则夸她相当聪明。当得知她没有上学后,毛泽东亲自安排她到育英小学上学。
1956年,邵华顺利考上高中。这时,她已是18岁的大姑娘了,不再像姐夫毛岸英说的那样,是个黏人的“跟屁虫”了,她越来越忙自己的事,加之姐夫已为国捐躯,去中南海的频率越来越少,见到毛泽东的次数也屈指可数。
直到1959年后,邵华才又频繁与毛泽东见面起来。
1959年,邵华考进北大中文系,开始研究古籍,与毛泽东对上了号,有了共同话题。之后,她经常来见毛泽东,与毛泽东一起讨论一些文学上的问题,和毛泽东俨然成了一对没有年龄差距感的文友。
直到这时,邵华才了解到真正的毛泽东——他既博学又谦虚。
说毛泽东博学,是因为他对中国古代文字有相当广泛的涉猎,对它们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其研究程度已超过一些专家,让他们望尘莫及。
说毛泽东谦虚,是因为毛泽东的低调好学彻底折服了邵华。
一次,邵华和毛泽东讨论《简·爱》,可毛泽东并没有看过这本书,在谈话的过程中一直倾听,没有发表言论。到最后,邵华才知道这事。
隔了几天,当邵华再次找到毛泽东时,毛泽东却已基本把《简·爱》看得差不多了,并有了自己的看法,让邵华惊讶不已。
也是在讨论《简·爱》这本书的时候,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毛泽东透露出毛岸青的一些私事,让邵华悄然脸红。
说到《简·爱》中平淡又令人难忘的情爱时,毛泽东突然将毛岸青牵涉进来,像“插入广告”一样说:“我那个老二,三十好几了,虽然遇到过不少姑娘,却至今没有一个中意的……”
听着听着,听到毛泽东说到这里,邵华回答也不是,不回答也不是,脸却不自觉红了起来。
也许,毛泽东非常欣赏邵华,想让她做自己的儿媳,才故意给她透露毛岸青三十几岁还单身的事。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似乎证明了毛泽东对邵华说毛岸青,确实有些刻意为之的可能。
1959年末,毛岸青到大连去疗养,张文秋此后趁邵华放假,带着邵华前去看望他。
有人说,带邵华千里迢迢去看毛岸青,张文秋其实是想为这两个年轻人牵桥搭线,让他们走到一起。这次看病后,邵华与毛岸青确实看上了对方,开始了书信往来,说明这个说法是可信的。
很快,对邵华与毛岸青有来信这件事,毛泽东就知道了。他当时很开心,在写给毛岸青的信件中,说邵华“是一个好孩子”,鼓动毛岸青主动一点,抓住机会,好好与邵华聊聊。
之后,毛岸青增多了与邵华的书信往来,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并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1960年的五一劳动节前夕,在大连市委第一书记郭述申的亲自主持下,毛岸青和邵华完成了婚礼。
毛泽东的一桩心事,到这里也算是了结了。然而,毛泽东高兴,所有的人也跟着高兴,却只有一个女人不高兴,这个女人就不用说了。
上一次,在大儿子毛岸英结婚的时候,毛泽东送了一件大衣,这次,二儿子结婚,他破例送了非常多的东西,特别送给邵华一台熊猫牌收音机和一块手表。
这些东西在当时都很稀有,哪怕是后来它们都坏了,邵华也一直相当珍惜地收藏着。
1962年春,邵华与毛岸青从大连回到北京,毛泽东很高兴。以前,他欣赏邵华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和好学的学生,现在,邵华成了他的儿媳,他要让家里人一起来分享这份喜悦。
在邵华与毛岸青回到北京不久,毛泽东便安排他们回老家韶山冲,让在那里的亲族也认识认识邵华,随便让他们拜一下杨开慧的墓,让杨开慧也知道这事。
从韶山冲回来,看到毛岸青的身体已恢复得差不多了,邵华当下又产生了重回北大读书的念头。不久,她真的回到了校园,只不过因为长时间的耽搁,她已跟不上课程进度。
邵华好学,看到自己与别人居然已经落下了一大截的距离,不免心浮气躁起来,郁闷不已。
后来,加上新婚夫妻需要磨合,小日子难免有些磕磕绊绊,这让邵华变得越来越气愤,越来越想不通,最后病倒了。
得知儿媳病倒,毛泽东既关心又着急,但也没办法,只能给邵华写去一封安慰和开导的信。
在信里,毛泽东让邵华看得远一些,要少一些“女子之气”,多一些“男子之气”,同时,空闲的时候去看一下《上邪》,学习怎样把夫妻关系调理好,学习怎样与丈夫相爱。
当然,毛泽东不仅给邵华一个人写信,还给毛岸青写信,让他多包容邵华,不要在家里面“甩男子气概”,要做家庭的“顶梁柱”,做自己女人的靠山。
在毛泽东的谆谆劝导下,比邵华大一些的毛岸青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即改正。在日常生活里,他慢慢收敛自己的脾气,学会了如何与邵华相处。
邵华也是如此,在医院疗养期间,她想通了很多事,既然与毛岸青已经成了夫妻,那就要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磕磕绊绊,有时该让步就让步,做一个合格的妻子。
正是夫妻俩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他们的结合才延续了那么长的时间,几十年都没有分开过。
夫妻关系融洽,在公婆关系方面,邵华与毛泽东也延续了之前的文友友谊,处得很来。
后来,邵华喜欢上了摄影,一直用照相机来记录家里的点滴,尤其喜欢拍摄毛泽东。
看到儿媳这样拍自己,毛泽东也不在意,不过与她约法三章:一是照片不能冲洗;二是不能送人;三是不能投稿。
邵华知道其中的利害,当然不会随便将照片散布出去,一直遵守毛泽东定下的这个规矩。
1970年1月17日,怀胎十月,邵华生下了与毛岸青的第1个孩子,是个男孩。毛泽东抱了大孙子,相当高兴,亲自给孙子取名“毛新宇”,对他寄予了厚望。
一生为革命奔波,家里的亲人要么病死、要么为革命牺牲,到这一刻,毛泽东终于体会到了做爷爷的感觉,享受上了天伦之乐。
然而,岁月不饶人,1976年9月9日,毛泽东离开了人世,邵华、毛家人和全国人民都为此痛惜不已。国家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领袖,毛家失去了一位当家人,邵华则失去了亲爱的公公和文友。
想当年,要不是毛泽东积极拯救,邵华和她的家人很可能就死在了监狱,又或者是被流放到某个地方,在那个地方病死、饿死。
好在毛泽东救了她们一家人,让她们有了新的人生。
后来,邵华和姐姐分别嫁给了毛泽东的两个儿子,成了毛泽东的儿媳。对她们姐妹来说,这又是另一段人生,这无论放到哪里,都是难以想象的,也是难以预料的。
毛泽东去世后,邵华一直用自己的方式纪念他,写了一本书,名叫《毛泽东之路——追寻父亲的足迹》。顾名思义,毛泽东成了她的公公,她则把毛泽东当成了父亲。
后来,邵华还与毛岸青一起合编《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系列丛书,共出版27本,有500多万字。这一丛书一问世,就受到了热烈欢迎,人们通过书本,既了解到毛泽东的平凡生活,也感受到了他平凡之中的伟大人格魅力。
邵华人生的转折和起伏,受到了毛泽东的影响,但她却不靠毛泽东出名,她有自己的成就。
1966年7月,她被安排到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做宣传干事,一步一个脚印,到1993年,她已做到了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副部长。
之后,凭借突出的贡献,她在1995年获得了少将军衔,成了共和国15位女将军之一,被载入了史册。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同时,邵华也心系贫苦,一直默默做一些慈善事业。她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民生,发现问题和了解基层民众的需求后,积极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帮民众处理问题。
在她的帮助下,一些伤残人员、失学儿童等有了经济支持。此外,她还贯彻党的政策,积极帮扶贫困地区建设,颇有成就。
2007年3月23日,毛岸青离开了邵华。
他们从1961年结婚开始,到毛岸青离开人世,这段婚姻延续了46年,他们一直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却终究一人含泪送走另一人。
爱人毛岸青一走,在痛苦的同时,邵华也隐约感觉到自己的日子不长了。所以,她奋力去完成一些事,担心自己走了后,这些事将会成为遗憾。
在她的努力下,影视作品《祖国颂》终于问世,这与她之前的作品《我的祖国》前后呼应,实现“善始善终”。
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汶川地区发生了大地震,她心疼灾区人民,让儿子毛新宇给灾区捐赠10万元。
2008年6月24日,邵华安详地在北京301医院离开人世,享年69岁。
结语:
人生总是像小说一样精彩,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1939年,还在襁褓之中的邵华与父母以及姐姐一起被新疆军阀盛世才囚禁起来,后又关进了大牢。
直到1946年,他们一家人才在毛泽东的救助下,从牢狱里走出来,重获自由。期间,邵华在监狱中度过了她童年里的大部分时间,她每天能见到的不是枷锁、牢笼,就是凶神恶煞的狱卒。好在毛泽东救了他们一家,才让她有了新的人生。
她或许没有想到,自从被毛泽东救了后,她和自己的姐姐刘思齐将会与毛泽东结下不解之缘,她们后来成了毛泽东两个儿子的媳妇。
一对坐过牢的女孩,居然会成为伟大领袖的儿媳,真是不敢想象。只能说,她们的人生就像小说一样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