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1年3月,国台办负责人突然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打来的电话,说是有一个叫王冀的人送了一个重要人物的信过来,要求见国家领导人。
是谁的信? 既然想要见国家领导人,为什么要把电话打到国台办来? 国台办负责人不禁反问。
打电话的人却说,这人还必须国台办管,因为送来的是被蒋介石囚禁了五十年的张学良的信。
事情还要从几个月前说起。
前段时间,王冀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那边正是张学良,张学良告诉王冀自己有急事找对方,希望两人能见上一面。
王冀的父亲叫王树常,王树常曾经跟随过张学良很长一段时间,两家有着深厚的交情,故而两人也一直都有着联系。
这一次王冀询问张学良找自己所为何事,张学良却不愿意在电话上说,王冀隐隐感到对方肯定有十分重要的事情。
打完电话,王冀立即买了第二天飞往台北的机票。让王冀没想到的是这位已经90岁的老人告诉王冀,自己想要回家看看。
王冀明白,张学良口中的家,指的是大陆。
王冀理解这位老人的心情,然而这注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作为近代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张学良的前半生称得上是波澜壮阔,可后半生确是坎坷不平。
张学良的父亲是民国时期奉系军阀的首领张作霖,出身军阀世家的张学良十六岁便在父亲军中服役,人称“少帅”。
青年时期,张学良一直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算得上是一名杰出将领。
这时的少帅尚有父亲庇护,对于外界的威胁也不曾亲身体会。他的心思还多半在风月浓情之上。但没有人能够永远年轻下去。
1928年4月,国民政府第二次北伐行动开始,旨在消灭各地军阀,统一全国。在国民政府迅速占领了华北大部分地区后,盘踞在东北的张作霖感到了威胁。
日本关东军看到奉系军阀不敌国民政府北伐军队,为了捞到好处,提出出兵对抗北伐军,但要将所谓的满蒙地区,也就是东三省从中国分裂出去。
狼子野心的日本人不曾想到,即使作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张作霖也深深明白何为国家统一,他坚持东三省为中国领土,绝不肯让与日本人。
这件事过后不久,张作霖便抵挡不住北伐军如火如荼的攻势,打算退回到东北老家。
但他没有想到,日本关东军司令因为得不到好处,已经制定下计划准备在皇姑屯将他除掉。
日本的计划成功了,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在张作霖前行路上,埋下了炸药。
张作霖因身受重伤,在送回沈阳官邸后不久后便逝世,享年53岁。
张学良接到这个消息愣了很久,他和父亲的关系很好,但他却连悲痛的时间都没有。父亲去世了,外面的豺狼虎豹必须他来面对。
张学良接任父亲成为了东三省总司令,强忍悲痛为父亲办理丧事,他知道自己的父亲很可能是被日本人暗害的,但没有证据谁也不敢直言这是日本人搞的事情。
追悼会上,张学良接见各方来吊唁的人。
当时驻守在东北的日本高层也来吊唁,明着摆出一副对张作霖之死感到万分悲痛的样子,暗地里却威胁张学良尽快将东三省独立出去。
背负着国仇家恨的张学良怎么可能答应?
由于张作霖去世,国民政府北伐军队专门派出当时的政府高官吴铁城和宋大章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张学良心里很明白自己应该做何选择,但日本人步步紧逼让他不得不慎重。
这时的的日本为了威胁张学良将东三省独立出去,声称要干涉到底。日军特意在沈阳举行大了规模的演习,企图阻止张学良与国民政府达成一致。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张学良开始与蒋介石频发通电。
最终在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时机成熟之际毅然决然发表通电,宣告东三省改易旗帜。
张学良的这一行为打击了日本想要分裂中国的阴谋,同时也标志着北洋政府时期正式结束。
当然,虽然从名义上张学良已经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成了蒋介石手下的人了,但他实际上仍然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有着极大的自主权。
而国民政府内部也是党派林立,一个不服一个。这样的形势下,张学良成为了不同团体之间争夺的对象。
1930年,国民政府内部的矛盾终于暴发了,由阎锡山,冯玉祥等地方实力派组成军队发动内战,中原大战由此爆发。
兵强马壮的张学良俨然成了“香饽饽”,内战双方都向张学良许诺了各种好处,甚至拿出千万巨款收买。
不过虽然被双方极力拉拢,张学良却并没有立即下场,而是稳坐钓鱼台看两方争斗。
虽然张学良在大战初期,一直宣称自己处于中立地位,呼吁各方停止战争。
然而私下里,东北兵工厂可从来没有停止过兵器的制造,这些兵器被张学良暗中卖给双方,赚了一大笔钱。
1930年8月,反蒋联盟出现明显颓势,张学良敏锐察觉到时局变化,张学良决定出兵帮助蒋介石。
理由有四,一是日本窥伺东北已久,维护南京政府统一才能维护全国统一;
二是反蒋联盟派系众多,难以成事;
三是蒋介石狼子野心,停止内战可以防止蒋介石分化东北军;
四是蒋介石攻下济南已占优势。
于是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果断出兵华北,同时默默将北伐之时丢掉的平津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了这次战争的最大赢家。
中原大战期间,张学良不仅拿到了蒋介石支付的巨额出兵费,还靠着卖军火发了一笔财。
这么多的好处被张学良占了,蒋介石也是明明白白,两人的关系自此出现难以修复的裂痕,而这个裂痕将会在未来越来越大。
说回张学良,中原大战时他出兵帮助了蒋介石,但是战后因为夺去了新地盘,大部分东北军精锐没有及时回防东三省,导致东三省兵力空虚。
于是借着中原大战刚刚平息,大家都在修养的时候,日本关东军诬陷中国士兵炸毁南满铁路,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刚听到这个消息,张学良第一反应就是打回去,但蒋介石却阻止了他。
蒋介石这段时间的精力都放在对抗红军和牵制叛军身上,再者东三省是张学良的地盘又不是他的地盘,蒋介石肯定不会愿意帮张学良打东北。
事变当晚,张学良接到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他十分矛盾。
东三省,按道理他肯定要打回来,但打仗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后勤补给各种支持。
可因为中原大战后各地叛军四起就没消停过,张学良的部队一直在牵制各方叛军,他其实没有多少兵力回击东三省。
再者张学良还有着一重考量,他担心日本人是要发借此发动大的战争,倘若日本国内借此机会向中国全面进攻,那抗日就不只是东三省的事,而是全中国的事。
为了避免激烈反击导致事态升级,也因为接到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命令,张学良下了不抵抗的命令。
九一八事变可以说是张学良这位少帅人生的转折点。
在本应拼命抵抗的时刻,由于各种原因他遵从蒋介石的命令撤出东北,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也导致无数东北民众受到伤害。
撤回关内的东北军没有了自己的地盘,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的水平都大幅下降,却还不得不听蒋介石的命令围剿红军。
在这样的情形下,无论是东北军还是张学良心里都已经憋了一股火。
张学良是十分想要抗日的,无论什么原因东三省是因为他失守的,国仇家恨不能不报。更何况他和东北军在蒋介石的手下过得并不好,可蒋介石哪里会如他的愿?
随着日军侵华的脚步一再逼近,全国民众统一抗战的呼声越来越高,张学良想收回东北不成反倒成为了西北地区剿总副司令,蒋介石命令他手下的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一起剿共。
张学良心里的火越来越旺,全国人民都在要求抗日,张学良坐不住了。
1936年4月,张学良开始秘密接触中国共产党,他希望能够联合共产党一起抗日。
和共产党商量好后,张学良开始劝说蒋介石从民族大义的角度出发共同抗日,可均遭到蒋介石训斥。
12月4号,蒋介石甚至还亲自飞来西安督战,下榻骊山华清池,决定看着张学良。
张学良清楚这次蒋介石其实是想要把自己从西北调走才来西安的,他不能再等了。
12月12日凌晨时分,张学良和杨虎城决意实行兵谏。
夜幕尚且浓重,蒋介石被围了起来,枪声络绎不绝,他从窗户逃跑时还摔伤,被部下背着躲在了骊山半山腰的一个山缝里,但终究还是被活捉了。
事变当天,震惊全国!
也是在这个时候,共产国际才知道发生了西安事变。
由于事变突然,各方势力都没有准备,当时的中共高层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大部分人员认为应当公审杀死蒋介石。
但是南京中央政府得知这一消息后在宋美龄的组织下却迅速联合社会各阶层向张学良施压,劝诫张学良缴械投降。
16日,南京方面看到张学良在重重重压下竟然不让步,中央政府迅速集结兵力,竟然开始空炸西安邻近城市以威胁。
17日,中共在商议之后决定派出周总理为代表的处理西安事变,周总理抵达西安后,与张学良彻夜长谈。
两人最终达成协议,只要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便放了他。
20日,宋子文、宋美龄到了西安进行三方谈判,在经过数日拉锯后,蒋介石终于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
但张学良没料到蒋介石在回南京时竟提出让自己陪他一起,对此杨虎城等人一再劝诫张学良不要轻易答应。
然而张学良低估了蒋介石的自私狭隘,最终还是答应了。
而等他的是近半生的囚禁生涯。
不知道若干年后的张学良在被囚禁之时,是否会后悔当时答应蒋介石,但事情已经发生了,历史终究按照自己的轨迹滚滚向前,难以阻挡。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于建立全国抗战统一战线有着非凡意义,自此十年内战初现和平,两党再度合作。
可以说,发起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做出来重要的贡献,他们在极其艰难的时候以此种危险的方式推动全国统一抗战,却也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西安事变过后,杨虎城很快失去了对手下军队的控制权,被蒋介石强行赶去欧洲。
七七事变后,极力要求回国抗日的杨虎城将军多次被拒,最终他偷偷回国却被蒋介石软禁了12年。
1949年9月,国民党军队离开重庆之前,杨虎城及其家人,杨虎城的秘书宋琦云及其家人在重庆戴公祠被军统特务人员杀害。
再说张学良当年一招不慎,陪蒋介石返回南京后很快失去了对东北军的控制,不久后便与杨虎城一同被囚禁,因为张学良背后的势力更大,蒋介石没有杀他。
然而却囚禁了张学良一辈子,连逃亡台湾都不忘记带上他。
时间悠悠而逝,当年骊山脚下蒋介石逃命时打破的窗户被保护了起来,成为众人参观的遗迹,蒋介石被活捉的亭台从“捉蒋亭”改名为“兵谏亭”,仿佛无声诉说那见惊险万分的事变。
而当年叱咤风云名震东三省的少帅,已经被囚半个世纪之久,风华正茂的威武将军成了鹤发鸡皮的耄耋老人。
直到1990年,张学良才全面恢复了人身自由。
五十多年,张学良很想回大陆看看,但时局不定,他不清楚大陆是否愿意自己回去看看。
在多重考虑下,张学良先是在前往美国探亲被采访之时漏出口风,说自己希望能回到大陆看看,又秘密联络王冀帮助自己送信。
故而张学良拜托王冀带信给大陆领导人,他想着要是大陆方面能先给自己写一封邀请函,邀请自己前往大陆,并且这份邀请函最好由邓小平来写。
一来邓小平身份地位高,他写能够受到重视;
二来当年在抗战之时邓小平有次生病需要营养品,张学良曾经送过邓小平一箱荷兰奶粉,两人是有交情的。
而北京方面得知张学良想要回大陆,众人都很重视。
邓小平更是当即便指示,张学良是为民族统一抗战做了贡献的民族英雄,倘若对方想要回国,组织上一定要安排好。
会议决定派一名有分量的人亲自前往美国向张学良表达欢迎之意,另外全权负责并张学良回大陆。
最后由于种种考量,北京方面选了与张学良的同乡吕正操,两人曾经同在讲武堂学习,感情很好,而且吕正操在党内的身份不低,更能体现我党的重视。
1991年5月29日,吕正操见到了张学良。多年不见的双方都十分激动,谈起往事,张学良感慨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在抗日战场上上阵杀敌。
第二天下午两人再次见面。这一次是秘密进行的,吕正操将中共高层领导写的亲笔信交给了对方,并转达了中央的问候。
张学良在看完信后提出以看眼睛的名义前往北京,吕正操等人十分高兴,这意味着回大陆的事算是定下了,众人表示无论什么时候回来治病谈情都很欢迎。
当时张学良还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不搞欢迎仪式要低调;二是不见记者少宣传;三是不要恭维自己。
这三个条件都是十分好办的,吕正操爽快的答应了。
解决回大陆事宜的张学良十分高兴,甚至还定下回大陆后的行程。
可就在这时,一直陪在张学良身边的赵四小姐也生病了,而他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不好,回大陆的事情也暂时搁置了起来。
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张学良最终决定前往美国夏威夷颐养天年。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在美国逝世,享年101岁。终其一生,张学良再也没有踏入大陆一步……
张学良1901年出生,2001年逝世,经历了中国最风云变幻一百年,有人说他是历史罪人,也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
然而到了今天,功过是非依旧难以说得清楚,这些恐怕也只能留给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