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谦,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山西省文联原副主席,山西作协原副主席,山西电影家协会原主席。
晋绥时期,孙谦曾任保德县三区文化部长,120师战斗剧社编辑股干事、晋绥文联创作科长等职。
孙谦主要作品有:电影文学剧本《盐》、《谁是凶手》、《万水千山》。其中与马烽合作有电影剧本《泪痕》、《咱们的退伍兵》、《黄土坡上的婆姨们》 。剧情电影《陕北牧歌》、《葡萄熟了的时候》、《丰收》、《农家乐》、《山花》、《夏天的故事》,《光荣人家》,长篇报告文学《大寨英雄谱》 等。
1992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孙谦“人民作家”奖 。
作家孙谦
孙谦,1920年4月4日生,原名孙怀谦,山西省文水县南安村人。孙谦由于幼时家贫,只读了4年的初级小学 。
1937年,孙谦参加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 。1938年,在部队前锋剧社入党 。1937年,他加入青年抗日决死队。1938年,他被调到黄河剧社搞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在晋东南民革艺校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十二月,在“晋西事变”中,随军由晋西南转移到晋西北地区。
1940年,孙谦随剧社赴延安,先后在鲁迅艺术学院附属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学习和部队艺术学校学习。
1942年5月,在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孙谦结束了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附设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的两年学习,按照组织安排,当年夏天他返回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转业到了晋绥边区文联。
在这期间,孙谦根据1940年反“扫荡”中亲身经历过的事写成短篇小说《我们是这样回到队伍里的》,发表在了1943年8月5日延安的《解放日报》副刊上。这篇小说的正式发表,成为了孙谦实践“讲话”精神的初步收获,激发了他用手中的笔反映边区抗战火热斗争的热情和信心。从此之后,他创作了大量的短篇、散文、特写和短诗,发表在《抗战日报》上,成为《抗战日报》发稿最多的积极分子之一。
1943年秋,孙谦调任保德县第三区文化部长,到基层发动群众搞“减租减息”,征粮、征兵,开展反“扫荡”斗争。同时参加了整风运动。1944年调到“七月剧社”工作。因为有几次工作经验,于是和卢梦、西戎、常攻等人合写了《王德锁减租》,又与胡正、常攻合写了《大家办合作》。接着又编成戏剧由“七月剧社”演出,受到观众的好评。同年,在晋绥边区开展的“七七七”文艺有奖征文活动中,分别获甲等奖和丙等奖。
1945年,孙谦任晋绥文联创作科长,春天在宁武县与民兵搞“挤敌人”斗争,为《抗战日报》写了《民兵画家吕二如》,与周文彬合写《和尚泉民办小学》、《丁国梁怎样办马跑泉小学》,创作的秧歌剧本《闹对了》等,先后发表在了6月的《抗战日报》上 。他还与亚欣、陈岳峰合写了《赵雍周和宁静民众医院》《老百姓的医生》。
日寇投降后,在晋中地区搞“反奸反霸”工作,与吴刚合写通讯《平川见闻记》。1946年5月,孙谦在《抗战日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老资格》。1946年7月1日《抗战日报》更名为《晋绥日报》,孙谦在忻崞地区搞土改时创作的《民兵歌》《土地回来了》,发表在7、8月间的《晋绥日报》上。同时,孙谦创作的短篇小说《胜利之夜》《村东十亩地》等,还在《人民时代》等其它刊物上陆续发表。
1947年,孙谦被派到刚筹建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 。1949年,调往中央电影局创作室 工作。逐步成长为享誉影坛和文坛的人民作家和电影编剧。
新中国成立后,孙谦曾任全国作协和影协理事,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省电影协会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1992年5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孙谦“人民作家”奖 ,1993年,孙谦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1996年3月5日,孙谦因病而逝世,享年76岁 。
(任虎鸣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