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2日,凤凰卫视邀来高岗夫人李力群做客《我的中国心》栏目组。
老太太已94岁,见证了我国历史上无数事件。
在李太太的口中,一桩桩革命往事被娓娓道来。
当人们从那数十年的岁月中醒来时,大家这才发现,这位太太的身份绝非“高岗夫人”便可形容的。
毛主席当给她当媒人、周总理为她开“绿灯”、红二代们心心念念的好校长,都是这位传奇女子一生的注脚。
毛主席当了媒人
“第一次从西安出发往延安去,第一天走了一百里,然后我脚上都打上泡。”
李力群所说的这段往事发生在她17岁那年。
那时抗日战争刚爆发不久,延安作为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吸引了无数热血青年涌入。
虽然父亲是国民政府县长,但李力群却深受作为中共党员叔父的影响,决心投入红旗之下。
拿着叔父上级朱瑞写给林伯渠的推荐信,她迈着稚嫩的双脚第一次走向了远方。
从江苏邳县辗转到西安,再从西安走向延安,这位徐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的高材生只有一个感觉——疼。
“疼得简直没有办法哭,到了兵站就给我水,大家烫脚,同学互相把泡给点破,哎呦,那疼得直哭。后来,那同学说,你还哭,你到底是小孩子,疼一点有什么,结果第二天天不亮又得走,疼也得走,弄了一个秫秸棍,拄着棍走到延安已经是11月,都快年底了。”
她讲,对一个17岁的丫头来说,那段路确实不好走,可后面走多了也就习惯了。
来到延安时,已进入冬季,虽天寒地冻,可李力群却觉得心里有一股暖流涌起,因为她终于来到了实现理想的地方。
在延安的日子平淡而充实,李力群在根据地里力所能及地做着自己能做的事。
1938年7月,被派去延安陕北公学学习的李力群靠着自己优异的表现入了党。
付出获得认可后,李力群的干劲更足了,之后又担任了陕甘宁边区党委秘书处秘书。
随后有着艺术细胞的她便又去往柳林区委担任宣传科科长,专门负责办报与绘画。
在根据地工作一段时间后,她遇到了高岗。
“第一次见到他,他高高的个子,他有时候讲的话,我都没听明白,他那土话,听不懂。他讲课,我们都是坐在地下,没有桌子,也没有椅子,他讲课也是站着在那儿讲课,他讲课又没有本,又没有,他就是那么讲。”
谈及丈夫,李力群的脸上满是追思。
李力群与高岗相识于党校。
在1940年,35岁的高岗拉着20岁的李力群,说要去见毛主席。
李力群跟着高岗一起去了杨家岭。
在毛主席的热情招待下,他们一同吃了顿便饭。
哪怕时隔70年,李力群还是记得那时的饭菜——一碗辣椒炒鸡蛋,一盘土豆,一碗小米饭,毛主席还有一小碗炸的红辣椒。
就在这只有几样菜的饭桌上,毛主席做媒给两人定下了婚事。
几天后,在一份铁锅鸡的见证下,两人成了婚。
红二代们的好校长
对革命道路上的贡献,李力群很是谦逊,可毛主席却不答应。
他曾给予李力群很高的赞扬:“李力群是很有名的,她办的育才学校,养活了军队干部子弟。”
成婚后,李力群一直跟随丈夫走南闯北,随着1948年辽沈战役的结束,她也跟随部队入关,与她一同的还有诸多红军干部们的孩子。
这些孩子大多数最后随军南下了,可还剩不少学生在东北亟待安置。
师范出身,之前又干过组织工作的李力群便接过了这个担子。
最初李力群也害怕自己做不好,可组织部部长张闻天还是拿“为了革命后代试试”当理由说服了她。
对于自己的校长生涯,李力群谈得不多,可当年的学生却说了很多。
这所建在沈阳的学校几乎全是由李力群一手操办的。
刘春和伊力的大儿子刘歌是当年学校里的一份子。
他回忆时讲,学校是由李力群选址的,她最后看中了中山公园东北面的东北军区卫生部大院。
校名这事,李力群则交给了更有文化的延安五老之一徐特立。
对方仿照陶行知所办的育才学校,为学校取名“东北第一育才学校”,说以后还可以办第二、第三育才学校。
有了学校和校名,刚忙完的李力群便开始操心起师资问题。
在她的精心挑选喜爱,全国各地选调了一批师资过来。
1949年5月1日,东北第一育才学校正式开学。
一个幼儿班、4个年级共190人就是学校最初的学生规模,李力群的儿女也在其中,其后诸多干部子女也被送了进来。
为了管好学校里这群皮孩子,向来温柔的李力群扮起了黑脸。
在学校里,你总能看到那个永远梳着短发的清瘦“妈妈”到处巡逻。
1952年入读育才学校幼儿班的张自力讲,李力群那时不分昼夜忙在学校,事无巨细亲自过问。
李力群说,她当年订的规矩很严格,孩子们都是革命同志的后代,有些甚至没了爹妈,她不敢往松了教,怕对不起同志们。
孩子们在早上听到广播里的儿歌后,要在十分钟内起床,然后赶去操场做操,随后才是早饭时间。
浴池则一周开放两次,阿姨要把孩子们从头洗到脚,衣服、床单什么的也是一周换洗两次。
这里的规矩不但管着孩子,也管着大人。
师生进出要凭出入证,一周仅允许出入一次,回校后还得立马做消毒。
若是碰到家属探亲,哪怕登记后也只能在收发室见见孩子。
遇见放假,学生则要在周日六点之前返校,先测试完体温才能入校。
在这些规矩之外,李力群则处处透着股温柔。
学校是周一到周五上课,每到周六都会有警卫来接,等周日下午才送回学校。
为了免得亲人未在身边的孩子孤独,李力群常常带着孩子分批去到自己过周末。
坐落在三经路二号的三层小楼是许多孩子的童年回忆。
刚开始时学校伙食实行供给制,伙食很差,幼儿班的孩子们没有牛奶吃。
心疼孩子们的李力群则到处跑资源,最后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那里求来了200头奶牛。
千辛万苦从内蒙运回沈阳后,又专门组织人手修了个养牛场,让学校里的孩子们都喝上了牛奶。
在李力群的四处奔走下,原本贫瘠的餐桌开始变得丰盛,牛奶、面包、香肠、饼干、冰激凌等等东西被送到孩子们面前,一周都不带重样的。
为了不让孩子们受冷,李力群还和老师们一起用解放军缴获的军用毛毯为孩子们做衣服。
在她的努力下,建校3年后,学校便有了127位勤杂人员,专门为孩子的生活提供保障。
等国家条件改善后,她还专门成立了裁缝室,请老师为学生们设计和制作各季的衣服。
除了这些事上的付出,李力群还是许多孩子的恩人。
在学校里,李力群对所有孩子都一视同仁。
她知道谁是谁的孩子,却绝不因此多看一眼,以至于孩子们一起生活着,却搞不清楚彼此的背景。
对孩子,李力群很上心。
刘歌在5岁时便被送来了学校,李力群一直关爱有加,在采访时刘歌也直白说道:“李妈妈对我有养育之恩。”
有一次刘歌不小心在操场铁塔上摔伤了头,血止不住地往外流,眼看就要不行了。
最后在李力群的拼命送医与组织献血下才活了过来。
谈起这桩往事,刘歌还开起了玩笑:“病好后说汉语不再结巴了,但蒙古话渐渐忘了。”
李力群创办的这所东北第一育才学校,贺子珍也带李敏也来过。
那时候从苏联回国了一批干部子弟,李敏、博古之女秦吉玛和林彪大女儿林晓霖等人皆在其中。
这些孩子许多都不会说中文,李力群便特聘了一位精通中俄两国语言的老师来上课。
等到周末,她为了让孩子们更快熟悉祖国,则直接带他们到家中补课。
孩子们不习惯吃馒头,她便跑去西餐厅去学做苏联的“列巴”。
李敏最开始不会用中文写信,于是李力群便鼓励她用俄文写。
当主席接到信后,开心的让摄影师徐肖冰去往育才学校给女儿拍了照片,以解相思。
清贫仍见本色
刘歌讲,离开学校后,他再见到“妈妈”是在数月后的北京。
那时刘歌因父亲职务调动而离开学校。
高岗在不久后出任国家计委主席调入北京,李力群也放下手中工作随之入京。
初时,李力群一家住在三里河的国家计委筹建处,后面搬到了东郊民巷8号院。
这里曾是法国大使馆,地势很阔,有百亩地大小,几十间房。
期间,刘歌曾随父母来这里探望,其他东北育才的学生,也会有人在寒暑假时来这边找校长李力群玩。
可当时间来到1954年8月,放暑假回京的学生却发现,这里已经人去楼空,他们找不到那个疼爱自己的校长了。
后怀有遗腹子的李力群携着4个孩子去往了新家——王府井附近的一处四合院。
这是周总理亲自安排人带她去挑选的。
年仅34岁的李力群需要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任。
对于那段时光,李力群谈及时很感慨。
将腹中孩子生出后,她的感觉依旧是喜悦。
白天要上班,她便请来陕北老家的人来照顾刚出生的高燕生,老乡们都很愿意帮这位坚强的同乡。
对于李力群的困境,一向公正的周总理也为她开了绿灯。
在毛主席的批准下,国家为李力群的孩子们提供了补贴,算作国家来进行抚养。
周总理的也并未辜负。
当儿子高毅想回苏联发展时,李力群劝他说:“国家这么重视你们这些‘4821’(指1948年被派到苏联留学的21个高干和烈士子弟),就先不要去苏联,尽量报效国家。”
就此,高毅因此留在了国内。
2010年,李力群搬去北京站附近的一所平房院落生活。
此时已经九旬高龄的她依旧“不安生”。
李力群讲,每到秋天,她便会准备一大桌猫耳朵请人来吃,她很喜欢大家围在枣树下一边吃枣东西一边闲聊。
李力群爱讲曾经的事情,谈到延安,便会说起自己用两头羊赎回老乡儿子李铁映的事,谈到日本战败,便会提起她从战俘里为育才学校带回了一个护士。
从李力群90岁开始,当年育才学校的学生们便会为她祝寿,最多的一年来了100多位学生。
随着年龄的增大,李力群已经不大听得见声音了,很多时候都要用写字来交流。
可看着孩子们模糊的样子,她还是会笑着笑着就流下了眼泪。
谈到当年的事情,当孩子们唱起曾经的儿歌,李力群的眼泪都会不停地掉。
这时候便会有人打圆场,开始讲当初那20头奶牛怎么样了。
李力群的一生经历了很多,也留下了许多。
2020年4月6日21时37分,李力群因病在北京逝与世长辞,享年百岁。
在灵堂里,学生们集体为她送上了一个花圈,挽联上写着“不忘培育之恩,永远怀念李校长”。
信息来源:
凤凰卫视《我的中国心:高岗》
中国警察网《揭秘:哪位中国领导人2006年曾探望高岗遗孀?》
中国新闻周刊《李力群百岁辞世:她是众多红二代心中永远的“李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