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援引强藩 崔胤)
韩建对皇帝的处境无动于衷,但是另外一个军阀朱温却在这个关键时刻抓住了机会。
朝廷里有个叫做崔胤的大臣,面对宦官专权,他的办法是,他要引强藩入京师,要交结朱温,让朱温来帮助朝廷诛灭宦官,以清君侧。
那时候没有《三国演义》,可是作为士大夫,《后汉书》他总该读过,如果他了解历朝历代的历史兴衰,他就应该明白,让地方的军阀来京平乱,实在是铤而走险,稍有不慎,那就要玩砸,就比如当年何进和袁绍非要把西凉董卓弄到京师来铲除宦官,结果宦官是灭了,可董卓又开始弄权,危害比宦官还要大。
又或许,崔胤知道这么整其实很危险,他心里可能把朱温预估成了董卓,认为自己这一招是驱虎吞狼,到时候自己再找一头更大的虎把朱温吃掉就好了,但是崔胤没想到,朱温不是董卓,朱温是曹操。
可以说,把朱温弄到长安之后,在朱温的帮助下,崔胤的确十分有效的解决了这个本朝数代君王都难以解决的宦官干政问题。
以前的大唐皇帝,调动他们的职务,打压他们的权力,拆解他们的结构,甚至是进行分化拉拢,但起到的作用都微乎其微,朱温就不一样了,他一到长安,掌握大权,手握禁军之后,立刻就将宫里边的宦官全杀光了。
是的,就是拿着宫里的工作人员手册,一个一个按照名字杀。
宫里的宦官大都杀掉了还不算,朝廷派到地方监军的宦官,也由朱温发布命令,要求各地藩镇就地处决。
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吧,那就是朱温走到哪里,宦官就死到哪里。
哎,不跟你整没用的,就是杀,在朱温的手里,没有政治博弈,只有暴力清洗。
公元835年,二十七岁的大唐第十五位皇帝唐文宗李昂不甘心长期被宦官所控制,于是找来一些大臣密谋,要发动兵变,当权当政的宦官给除掉,结果事情败露,被宦官察觉,宦官反客为主,开始屠杀大臣,也就是著名的甘露之变。
(肃清阉宦 朱温)
这甘露之变中,宦官指使禁军,可以说是杀了非常非常多的大臣,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偌大宫殿只有零星几个文官站定,可以说士大夫们差点就被宦官给一锅端了。
从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大臣每天上朝,第一件事儿就是先和家里的人辞别,做永久的告别,因为大臣们心里也没底,他们在宦官手下命如蝼蚁,身若悬疣,命运更似浮沤幻灭,他们不知道明天的太阳和宦官的屠刀哪一个先来到。
唐文宗身边有一个大臣,名字叫做周墀,有一次皇帝问周墀,说你以为朕能和古代的哪些皇帝相提并论,周墀说,陛下可以尧舜相比。
文宗听了直叹气,说朕怎么能和这种先贤之君相提并论呢?要比,恐怕朕也只能和姬延,刘协相比了。
姬延是东周的末代君王,受制于诸侯,刘协就是汉献帝,大家就更熟悉了,掣肘于军阀之中,俩人都是傀儡皇帝。
周墀一听,连忙说,陛下这是哪里的话,这些可都是亡国之君呐,和陛下肯定是不同的。
文宗听了更难受了,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一边哭一边说,姬延和刘协不过受制于臣,而我却受制于家奴,看来我连此二位也不如。
话罢,君臣二人是抱头痛哭。
如此悲惨的过往,到如今已经是过去式了,首先士大夫们肯定是欢呼雀跃的,可是这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简单,就像《三国演义》中,当司徒王允计设连环除掉董卓之后,他以为大汉江山有救了,没成想却迎来了李傕郭汜。
如今的情况也是这样,这场由崔胤提议,朱温具体执行的屠杀,表面上当然是为了解决宦官擅权的问题,可实际上,这只是一场血腥的权力转移。
朱温是把宦官给消灭了,可是他消灭宦官之后立刻掌握了禁军,挟持天子的人变成了朱温,而朱温没过多长时间,就把崔胤也给杀掉了。
士大夫一度把朱温当做一个改革者,当做一个盟友,但实际上朱温的意图只是扫清所有可能威胁他专权的势力。
以前宦官集团存在的时候,坏处极多,但却也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好处,那就是只要宦官集团存在,他们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藩镇,现在宦官没有了,朱温还被崔胤给弄到中央来了,只能说,这是白给朱温一个的称帝机会,所以到公元907年,朱温篡唐自立,唐朝就结束了。
至于李茂贞,他人在凤翔,本来离长安更近,可是他和韩建一样,蟪蛄春秋,瓮天之见,宁肯和宦官结盟,也不懂得重铸秩序的重要性。
(错失机遇 李茂贞)
李茂贞有点智迟,觉得开国称帝的那个人,其实应该是自己,所以他很不服朱温,后梁建立之后,他不使用后梁的年号,而是还用昭宗时期的“天复”为号。
不仅如此,李茂贞还和蜀地王建,河东李克用通信,又陆陆续续找了一些小军阀,大家一起写了一道檄文,约定要一起兴兵讨伐朱温。
不过搞笑的是,各地军阀们各有心思,大家口头上答应李茂贞,说要共讨朱逆,但实际上都是喊的比较欢,大家一兵一卒也不没出。
这还不是最搞笑的,最搞笑的是,李茂贞也没出兵,因为他一开始也没打算出兵,他的目的是怂恿其他军阀攻打朱温,自己好从中获利。
计划落空之后,李茂贞很郁闷,但是好在,自己的势力还是很大的,一时半会,包括朱温在内,还没有谁能威胁到自己。
诚然,李茂贞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混的很好。
从唐末开始,他就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藩镇,他个人的势力范围甚至曾扩大到宁夏的南部,甘肃的西部,陕西的大部分,以及四川的一小部分。
朱温开国之后,拥戴新政权的,都纷纷俯首称臣,比如河北的王镕,吴越的钱镠,湖南的马殷,岭南的刘隐,闽南的王审知,这都被朱温封了王,名义上成了朱温的臣属,那些反对李茂贞的,比如蜀地的王建,淮南杨行密,辽东的刘仁恭,河东的李克用,他们既然不事新朝,大部分也都自行建国称帝了。
李茂贞呢,当然也想要称帝,可是偏偏他打出的旗帜就是光复唐朝,年号用的都是昭宗的,他要称帝,于情于理,道义不和,而且他和王建那种在蜀地称帝的还不一样,四川离的远,称帝了朱温也没办法,但是李茂贞不一样,李茂贞离朱温很近,他要是贸然称帝,等于是把朱温给架住了,本来你要称帝,你远点称帝,朱温眼不见心不烦,书面谴责一下也就算了,可是你李茂贞就在我身边,李茂贞要是称帝,朱温就是不想打你,他也得打你,他不打你,他作为新朝开国皇帝的面子往哪儿搁?
思来想去,李茂贞就没称帝,不过虽然没称帝,可是他开设了自己的岐王府,设置了文武百官,划了二十个州,自己住的地方呢,叫宫殿,自己的妻子呢,叫皇后,平时出来进去所用的仪仗,和皇帝也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李茂贞虽然没称帝,但是和称帝相比,也就差个称呼了。
不过即便有了称呼,李茂贞的这个皇帝,也只能算是个土皇帝。
当年是保驾的功臣,后来是割据凤翔的军阀,再之后是威震西垂的枭雄,可如今就仅此而已,是这样的结局了么?
李茂贞想,朱温啊朱温,虽然你成就了比我大的功业,但李茂贞安慰自己,列候金印悬腰终化土,诸君高门列戟尽成尘,我不和你朱温比别的,我只和你比,比比看咱们谁能活到最后。
这心态倒是挺乐观的,不过就后来发展的局势来看,李茂贞也只能是安慰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了。
(横扫中原 李存勖)
从他自开歧国,形同皇帝之后的十余年间,他也打过不少仗,也试图逐鹿中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所以他和李克用打过,和王建打过,和朱温以及朱温后边的皇帝都打过,只不过这位老军阀所有的好运都已经在他的青年时代用光,上天曾经给予过他无数次可以改变命运,甚至于是改变世界的机会,但他都没有抓住,等到他想要主动去争取机会时,已经什么都没有了。
他最强大的时候,占据有州郡至少四十个,而自从后梁建立之后,他是屡战屡败,跟谁打基本上都是输,等到后梁被后唐所灭,李茂贞已经是日削月割,桑落瓦解,已经混完了,听说朱友贞饮恨自尽,李存勖攻占开封,他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写信,上表称臣,被李存勖封为秦王,终俯首而就,了此余生。
今天的陕西宝鸡扶风县,有一个寺庙,名字叫做法门寺。
这个寺庙,很有名气,主要是建筑时间比较长,东汉末年的时候就存在了,距今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法门寺规模大,建筑精美,有木塔,还有地宫,唐初的时候香火十分兴盛,只是后来武宗灭佛,法门寺一夜之间几被焚毁,自此后门庭冷落,不复当年。
而这个法门寺,在唐末五代时期,正好就处于李茂贞的辖区。
李茂贞,兵痞出身,没啥文化,但却对佛法极为净重,一心礼佛,从唐末一直到五代初,他接连不断的修缮,持续二十多年,他盖房子,铸香炉,起佛塔,造经书,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终于把法门寺给修好了。
五代十国,军阀厮杀,权力更迭如风卷残云,朱温用屠刀终结了宦官之祸,可也将昭宗的身躯当成了他开国霸业的垫脚石。
如今后梁也灭亡了,朱氏子孙们死走逃亡,哪儿还有当年风光?
至于李茂贞,他倒是真的活过了朱温,甚至活过了朱温所建立的后梁。
不过,他似乎也活得不怎么样,半生在称帝野望和苟全求活中挣扎。
今天的法门寺,是关中塔庙始祖,5A级别的景区,在世界寺庙上亦有一席之地。
暮鼓晨钟中,寺庙默默矗立,佛塔鎏金映照过当年乱世人心,地宫秘宝尘封盛唐余晖,而那个曾经修缮寺庙的枭雄,终究在青灯古佛的见证下,与他的刀剑权谋,悔恨不甘,辛酸狠辣,怅然若失,一同归于黄土...
参考资料:
《新五代史·卷四十》、《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
唐史论丛. 杜文玉.陕西三秦出版社
唐礼摭遗. 吴丽娱著.商务印书馆.2002
路芬芬.唐昭宗与晋汴的政治互动析议.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