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高帝纪下》中刘邦曾对部下说过: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个范增,却将他驱逐,不能好好使用他的谋略,这是他被我击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独有偶,在近代,蒋介石在二战还未胜利之时,就被美国总统罗斯福邀请去参加开罗会议,一时风头无二,成为世界秩序中关键的一环。
可仅仅四年之后,所领导下的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
政治腐败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自不必说,不过,单从军事上来讲,蒋介石也未对手下将领做到知人善任。
老蒋手下也有能征善战之辈,“三大悍将”但凡重用一个都不会输得像这般悲惨。
“小诸葛”白崇禧
白崇禧是三人中名气最大,实力最强的一位广西将领。
广西自古文风极盛,世俗百姓也大多重文轻武。自从孙中山先生首倡革命开始,武风逐渐从广东吹拂到相邻的广西省。
白崇禧的祖先原名叫做伯笃鲁丁,这是一个阿拉伯的名字,原先是跟随成吉思汗,由中亚经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定居。
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禁止使用外国姓氏,才改姓为白,恐怕这一秘密不被大多数人所知。
白崇禧先是参加北伐的学生军,在陆荣廷的部队当见习兵。
然后和同乡好友李宗仁共同击败陆荣廷、沈鸿英,接着赶走“云南王”龙云的滇军,使得广西重新统一,这也构成了他今后作战的基本盘,
统一广西之后,白崇禧随即又参加了蒋介石主导下的北伐战争。
在1926年11月8日,白崇禧率陶钧旅在上午十点与孙传芳麾下的郑俊彦在马口墟附近激战四小时,才将对方击溃。
那时的白崇禧只有三十三岁,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胆子大到仅仅在几人的陪同下,亲自到敌营视察。
孙传芳的三个军长见到白崇禧的突然来到,脸上写满了惊诧的表情,几乎连话都说不出来。
白崇禧对他们说明天下大势,准许他们三人携带少量枪支返回驻地,并将之消息上报给蒋介石。
谁知蒋介石复电,说:如此处置,无异于暗中资助敌人。
白崇禧私下对部下说:革命军以收揽人心为目的为要,怎么能见之杀之。
从此处就可看出蒋介石和白崇禧在俘虏的管理上有着不小的矛盾,只是当时同在一个团体中,不好挑明。
使白崇禧名声大震的是协助李宗仁在台儿庄的战役中,此战,在1938年1月下旬,日军第十三师团自津浦线南段北上,向桂军第三十一军韦云淞部的明光,池河推进。
白崇禧建议李宗仁在津浦线的南段避其锋芒,而以强大兵力用运动战,游击战从侧面困扰、打击敌人,使其不敢深入,最后再伺机歼灭其主力部队。
李宗仁采取这一建议,完成了台儿庄大捷。
解放战争中,白崇禧奉命到四平督战,迅速将林彪击溃,继而攻占长春和吉林。等白崇禧再想乘胜追击时,蒋介石着令将军事指挥权交给杜聿明,并令部下不得越过辽河。
后来白崇禧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若长驱北进,直下东北,消灭林彪,而后抽兵入关,则对于整个大局或可改观”。
白崇禧戎马一生,在军事作战上有胜有败,其中败北也不是军事上的指挥,大多都是上级的干扰或者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之所以有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还是蒋介石对于非嫡系的不信任。
白崇禧隶属桂系,曾经迫使蒋介石下野。
1927年的8月7日,国民党召开军事秘密会议。因为军事上的失利,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共同逼蒋下野。
白崇禧在会上说:“总司令能离开一下也好,等到我们度过目前难关后,再请总司令回来行使职权。”
这次逼迫使得蒋介石在心里存下芥蒂,对白崇禧的态度转为非到绝境才可使用。
蒋介石绝不是宽容大度之人,逮到机会就要施加报复。
二战胜利后,蒋介石的威望达到顶峰,白崇禧在战后接收的问题上曾建议先接收,后受降,反对军队整编及改组军事机构。
然而蒋介石拒不接纳,以白崇禧为首任“国防部长”,任命陈诚为参谋总长,置白崇禧于有职无权的地位。
之后白崇禧又提出”守江必先守淮“的防御方针,蒋介石害怕桂系势力做大,又一次不予理睬。
等败局已定时,白崇禧也无力回天,只能途径海南抵达台湾,了却残生。
百战将军薛岳
如果说白崇禧主要是因为派系的原因不被蒋介石重用,那么薛岳则主要是由于战场上的失利而遭到蒋介石的弃用。
当蒋介石在准备第五次“围剿”时,宋子文恰好去美国商讨棉花采购,临行前对蒋介石说:“最好能征召薛伯陵前来助阵。”
蒋介石深表认同,说:伯陵确为虎将一员,总理在世之日,他英勇护卫总理夫妇脱险,抵抗陈炯明;参加东征、北伐,战无不克,战功彪炳。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红军长征路上,薛岳是对红军造成威胁最大的敌将,甚至流传一句顺口溜“红军一路跑,薛岳一路追”。
红军走了二万五千里,薛岳也追了二万五千里。
尤其是在1934年11月的湘江战役中,红军损失了五万多人,红八军团的一个完整的建制师几乎全部牺牲在湘江之畔,这全赖薛岳所赐。
抗日战争时,薛岳迎来他的高光时刻-长沙会战。
白崇禧和陈诚视察第九战区,建议薛岳部队后撤到衡阳、湘潭地区,放弃长沙以北区域。
薛岳坚持不干,对两位长官说:“如果湖南战胜,是国家和委员长之福;如果战败,我就自杀以谢国人!”
第二次长沙会战后,薛岳吸取教训,自创“天炉战法”。
他解释道天炉者,在预定作战之地,构成纵深网形据点式阵地,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堵击等手段逐步消耗敌力,然后于决战地使用优势兵力施行反击,最后寻机歼灭敌人。
因为敌人的变化而变化,像老君炼丹时炉子先炼铁一样,故名“天炉战法”。
使用这一战法,薛岳成为在抗战时期,歼敌最多的将领。
可随后在同中共的作战中,薛岳迎来了自己的黑暗时刻,再也没有用武之地。
1946年5月薛岳担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这是国民党兵力最大的一个战区。直接负责对江苏、山东的新四军。
一上任,为了给“国民大会献礼”,出动25个整编旅大举进攻鲁南和苏北地区。谁知往日雄风不在,国民党整编69师、11师陷入重围,69师师长戴之奇自杀。
1947年1月,薛岳想一雪前耻,不料在鲁南战役中再次败北,陈毅和粟裕领导下的野战军活捉了敌人第26师的马励武,歼灭第一快速纵队。
陈老总还赋诗一首:徐州薛岳掩面哭,南京蒋贼应泪垂。
仅仅一月之后,华野在莱芜战役中活捉了薛岳麾下的李仙洲和五万俘虏。
三次战役之后,蒋介石对他是忍无可忍,将他的绥靖主任一职撤销,接着便沦为边缘人物。
并且蒋介石用人三原则,黄埔出身的师生关系,浙江地区的同乡关系,只听委座的君臣关系,薛岳也只能勉强够得上最后一个。
即使蒋介石能忍薛岳在战场上的过失,其他派系也会借此发难,所以蒋介石也只能将薛岳弃之不用。
薛岳是粤系出身,这也导致蒋介石不能完全信任薛岳。
至于薛岳在战场上的过失,完全是咎由自取。
薛岳打仗完全不顾客观事实,机械化的指挥军队,焉能不败。
何况对手是完全进化体的粟裕大将,指挥灵动,爱出奇招,薛岳完全应付不来。
另外中共的背后又有百姓的支持,薛岳的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东方“隆美尔”-孙立人
最后一位悍将就是素有“丛林之狐”的孙立人,他不被重用的原因和白崇禧和薛岳都不同,主要是因为美国人的影响。
孙立人长相俊朗,身材高大,在容貌方面可独当一面。
早年间他以安徽第一的好成绩考取清华学校庚子赔款留美预科,接受了八年的留美预备训练。
1926年孙立人进入弗吉尼亚军校,回国后,得到宋子文的赏识,所领导的部队全部按照西方现代的战争理念进行训练,武器也全部从德国购买,因此战斗力比一般部队都要高出一筹。
单纯从军事角度出发,孙立人的的确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
尤其是在仁安羌大捷和四平之战中的表现,得到外界人士的认可。
在仁安羌战役中,孙立人指挥的中国远征军仅仅以一千余人的兵力击败七倍多的日军,救出数倍于我军的英国陆军。
他胆识过人,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战机;采用正确务实的策略,没有受到蒋介石的过度干预,当然这其中有英美的从旁协助,让处于劣势的远征军化被动为主动,共歼灭日军主力12000余人,自己损失仅有千人。
中国远征军也因此在世界上声名远播,深受士兵和民众的爱戴。
四平战役中,正当国共两党僵持不下之际。
孙立人的新一军从南面和西面向四平轮番进攻,得以打开局面,国民党暂时性取得胜利。
东北民主联军为了保存实力,避免被截断退路,果断撤退,请示中央后撤出战场。可以说没有孙立人的从旁出击,白崇禧是万万不能战胜林彪的。
在孙立人从东北战场中被调走后,教员曾说过:
我们最大的敌人已经走了,东北迟早要落入我们的手中。
不过孙立人的戎马生涯从此也就中断,这全因为孙立人和美国人走得太近。
孙立人和宋子文是为同党,和美国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曾经有传言,因为蒋介石在解放战争时的骚操作太多,麦克阿瑟建议国民党反蒋势力联合孙立人等将领秘密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蒋介石。
蒋介石自然要防着孙立人,不敢委以重用。
而且后期孙立人和蒋介石的嫡系学生胡宗南、杜聿明在军事理念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为了扶植自己的势力,蒋介石不得不将孙立人调入后方,并夺去他的兵权。
对白崇禧是到万不得已的地步才会用他,对薛岳则是用的不是地方,对孙立人是不敢大用。
其实蒋介石不论任用谁都避免不了军事上的溃败,原因很简单,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经济上的集中体现。
根本在于蒋介石不敢对国民党的权贵阶层作斗争,使得底层百姓根本不会支持国民党政权。
只是用好这三人,充其量也只能延缓政权的倒台,使其不至于输得太惨,至于力挽狂澜,那是痴人说梦。
参考资料:
《白崇禧传》 程思远 北方文艺出版社
《孙立人对蒋政权的不满》 杨天石 史海钩沉
《“百战名将”薛岳其人其事》 马德 世纪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