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考古学家对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进行了勘查,结果让所有人都震惊了。
通过勘查发现,地宫内陪葬品竟然完好无损。
也就是说,明孝陵从来没有被“摸金校尉”等盗墓门派光顾过,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要知道,明孝陵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它占地170余万平方米,地宫内应该还陪葬大量的金银玉器、绫罗绸缎。
所以朱元璋能够安静躺在地宫棺材里,这是让众多考古学家难以想象的事情。
那究竟为何明孝陵能安稳度过600多年的时间,而没有“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等盗墓者前来光顾呢?
明孝陵的修建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从一个“讨饭碗”起家到天下之主,他的一生可谓是极其富有传奇性。
作为中国历史著名的皇帝,朱元璋在统一天下之后,就不停在考虑自己死后,葬在哪里比较合适?
于是朱元璋就召集群臣,一同来到郊外选址,其中就有大明第一谋士刘伯温。
“刘爱卿,朕知道你对风水八卦甚至了解,那能否为朕选取一块风水宝地?让朕在百年之后,免受宵小的打扰。”
刘伯温马上跪在地上,说道:“能为陛下选取陵墓地址,这是臣的荣幸,定当尽心尽力。”
根据朱元璋的要求,想要葬在南京周边,于是刘伯温就开始了选址。
先是观摩山川的走向形状,寻找龙脉的所在。然后找到龙脉后,刘伯温对其进行评价,分析风水格局是否足够优越。
接下来,刘伯温观察龙脉四周的水脉,观其流势、分布等,最终确定了陵墓的位置。
当朱元璋收到刘伯温的奏折后,上面就写着“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
1381年(洪武十四年),皇陵正式开始建造。
可没有想到,马皇后在第二年就因病去世,这让朱元璋十分伤心,于是将马皇后葬在皇陵之中。
同时,这座陵墓还因为马皇后的谥号“孝慈”,被命名为孝陵。
直到1398年,71岁的朱元璋才结束他这波澜壮阔的一生,被建文帝朱允炆送入孝陵,与马皇后进行合葬。
不过,当时的明孝陵并没有完全修建完毕,后来建文帝朱允炆和明成祖朱棣又进行修建,直到1413年(即永乐十一年)才修建完毕。
虽然明孝陵的修建,有史料进行作证,但民间也流传着一种说法,就是朱元璋为自己选取的陵墓地址,并非只有一处。
还有关于朱元璋的出殡仪式,跟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倒是有相似之处。
在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命令南京内外城门全都打开,同时进行出棺,总共有13口棺材,向着不同的方向,最终将朱元璋进行安葬。
所以谁都不知道朱元璋陵墓的确切位置。
虽然民间有此传说,可在之后的岁月中,普遍还是认为朱元璋就葬在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中。
明朝历代皇帝都派出重兵进行保护,甚至在清代,也都派人保护维修,康熙还会来此进行祭拜。
明孝陵没有被盗的原因
1997年,考古学家开始对明孝陵进行勘探。
经过勘查,明孝陵有一个圆形宝顶,而地宫就在这宝顶的下方,面积有4000多平方米。
让考古学家遗憾的是,明孝陵已经不是最初修建时的模样。
这是因为清朝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损坏了明孝陵地表的很多建筑,后来同治皇帝也只是做了一些比较小的修缮,并没有恢复最初的模样。
清末民国期间,大量外国游客、探险者来到明孝陵,并还乱涂乱画,直到现在都无法消除残留下来的痕迹。
而在战争时期,因修建防御工事的需要,在明孝陵挖了很多沟壕,表面很多墙体都被直接破坏。
这都让明孝陵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很多建筑再也没有原本的样貌。
纵然是这样,可明孝陵还是躲过了“摸金校尉”民间盗墓者,也让东陵大盗孙殿英却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经过专家讨论,有三大原因让明孝陵至今没有被盗。
首先是地理位置因素。
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明孝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
要知道,独龙阜是一座石头山,山体结构十分坚固,而且在修建时,工匠横向将石头山掏空,再进行修建,这种设计也被叫做横穴。
这种结构虽然工程量巨大,可却十分坚固,若想盗取古墓,就必须采用爆破的方法才能实现。
可大家通过盗墓题材的影视剧都知道,“摸金校尉”在从事盗墓活动时,都是十分隐蔽的,并不敢让当地人知道。
所以要是采用爆破,那可能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导致盗墓活动的失败。
另外明孝陵规模十分宏大,即便是盗墓小说的主角团配置,也很难进入明孝陵,更无法让当地人没有任何察觉。
其次是明孝陵有很强的防盗措施。
由于“摸金校尉”无法采取爆破的方式进入,那只能用“传统”的方式,即摸金定穴。
确定墓道的入口,然后再挖掘盗洞进入到地宫。
但由于独龙阜是石头山体结构,想要挖掘盗洞也不太可能实现。
另外,根据考古学家的探测,明孝陵的墓道入口,还做了特殊的设计,也就是所谓的机关。
在明孝陵宝顶上方的封土堆中,存在大量的鹅卵石。
如果“摸金校尉”打开墓道,鹅卵石便会一同滚落下来,将“摸金校尉”等盗墓者埋进墓中,这就是古代的流沙防盗法。
虽然明孝陵有大量的机关用于防盗,但仍有一些贪婪的人,不免觊觎地宫内的金银财宝。
因此,在明朝期间,专门设置了孝陵卫来保护明孝陵。
可有人想到,明朝有专门人员保护,但明朝灭亡之后,为什么没有盗墓者前来光顾呢?
这就涉及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政治因素。
由于朱元璋在汉人心中有极高的地位,所以在清朝统一天下后,为笼络汉人的人心,便对明孝陵采取了保护措施。
其中,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都亲自祭拜明孝陵,并行三拜九叩的大礼。
这都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明孝陵的重视,也让明孝陵在清朝期间得以保存,并免遭盗墓者的光顾。
在太平天国时期,天王洪秀全在占领南京后,也对明孝陵进行了保护和修复,还亲自祭拜朱元璋。
同时,天王洪秀全还宣读了朱元璋提出的口号,即“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用以凝聚汉族人心,驱逐清朝政权。
后来太平天国起义失败,清政府为了政治需求,依旧对明孝陵采取保护措施,还宣布太平天国损毁了明孝陵的部分地面建筑,然后对其进行翻新维修。
而在抗战时期,汪精卫在日本人的辅佐下,建立了日伪政权,对中国实施文化侵略,所以比较尊重朱元璋,也没有对明孝陵进行破坏。
再加上汪精卫遵循孙中山的遗志,始终对明孝陵进行保护。
在新中国建立后,明孝陵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和修复。在2003年,还被选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这样就不可能被盗墓者光顾。
明孝陵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大幸事。
虽然以现在的科技水平,无法探测出地宫的全貌。但相信在未来,我们可以采用高科技的手段,真正了解明孝陵。
从而对研究历史文化有重要作用,也让普通人更加了解明朝初年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