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彭士禄从莫斯科回国,正是这一年,中苏关系出现了转折。
赫鲁晓夫拒绝按照承诺向中国提供核潜艇技术,还认定中国搞不定,说这技术复杂,花钱太多,劝我们不要搞了。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自己的安全岂能依附于他国,面对核威胁、核讹诈,毛主席坚定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彭士禄刚刚毕业回国,深受毛主席这翻话鼓舞,默默投入到核潜艇的研究中去。到了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诞生,而彭士禄也被人们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说起彭士禄,得从他的父亲彭湃谈起!
一、革命家庭,有其父必有其子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对中国一批有志青年的影响很大。1920年,彭湃在东京组织留学生建立赤心社(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并专心研究俄国革命成功的原因;同年,毛主席在湖南长沙组织筹建了一个文化书社,与同学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彭湃
伟人们的思想总是那么相近!
1921年(26岁)五月份,彭湃回国。他不顾家人反对当众烧毁属于自己的田契(这和毛主席把田契分给同村人同样有气概),然后一个人跑到农村宣传马克思主义。
由于书生气太重,又是地主家儿子的身份,开始的宣传工作极其不顺利。
彭湃当时要面对家庭的压力,又有农村对他的流言蜚语,但他依旧满腔热血,把干净长衫换成普通的农民衣服、戴着斗笠、赤着脚,深入农村去宣传马克思主义。
回国第二年的七月份,彭湃与6位农民组成全国第一个农民协会——六人农会。
彭湃以出色的能力和个人魅力,农民协会很快由6人发展到500人再到10万人,随后席卷广东。
1924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成立,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农民运动的干部,彭湃则担任了农讲所所长。直到1926年,毛主席接任彭湃成为第六任所长,也就是在第六届农讲所的开学典礼上,毛主席特意让彭湃发表演讲。
彭湃经过长期深入农村实践,他所写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还作为当时授课的主教材,非常受欢迎,当然还有毛主席的巨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也作为教材。
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深受毛主席的喜欢,
毛主席认真研究其书,在湖南成功开展农民运动,还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所以毛主席称赞彭湃为“农民运动大王 ”!
彭湃还和周恩来等人参与了南昌起义,失败后退到海陆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海陆丰工农兵苏维埃政府!
1929年8月24日,彭湃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事发后,很快传到周总理那,还决定要“劫法场”救人,并且放出话:“特科能打枪的,一律都要参加。”
周总理
最终出现意外还是错过救人时间,彭湃高唱《国际歌》,呼喊着“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壮烈牺牲,年仅33岁。
特科决定要帮彭湃报仇!
叛徒白鑫躲了几个月才敢踏出范争波公馆,刚刚拉开车门,突然从四周冒出七个人影,几声枪声后终于帮彭湃报了仇。
彭湃虽然牺牲了,但他留下了他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他的孩子彭士禄。
生在革命家的孩子注定要比普通孩子面临更多风险和苦难,彭士禄作为彭湃的儿子,他的童年受过太多太多的苦难,能挺过去必然能成为国家栋梁。
二、彭士禄的苦难
1928年,彭士禄的母亲蔡素萍英勇就义,1929年,其父亲彭湃被叛徒出卖也壮烈牺牲,只有4岁的彭士禄则成为了孤儿。
1933年,陈醒光叛变出卖了彭士禄的居住信息,8岁的彭士禄被捕。
还是孩子的他被关进阴森恐怖的牢房里!
不仅仅没有父母的关怀和呵护,还要整天生活在黑暗的大牢中。作为孩子,处在最贪玩的时期,却没人跟他玩,没有机会玩,吃不饱,睡不好,要要面临大人的逼问。
在1991年,66岁的彭士禄重回曾经关押过他的石炮台遗址,一走到住过的牢房他就哭了,对陪同的人说:当年,我在这里受过打的。
1935年,彭士禄被释放,出来还当过乞丐,后来到革命群众家住,东躲西藏,吃着百家饭生存,平时帮忙干各种农活。
曾经是地主家庭,父亲出过国留学,如果不是早早牺牲,此时的他必然得到很好的教育。
1936年,11岁的彭士禄又被捕,幸好经过党的全力营救,很快得以出狱。
1940年,周恩来派龙飞虎和贺怡带领彭士禄和一些烈士子弟一起离开广东。
总理见到他还弯下腰摸着他的头说:孩子啊,终于找到了你。
彭士禄被安排在延安大学中学部学习,对于彭士禄来说,这可不轻松。父母早早去世,又两次被反对派关进大牢,常年生活在广东,只会说粤语,不会说普通话,上课跟不上,
受过苦难的彭士禄,面对这点困难当然不会被吓倒,加倍努力学习,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擅长举一反三,这种学习态度为他日后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奠定了基础。
1951年,彭士禄通过考试,成为首批300名留苏学生之一,开启了他的留学生涯。
三、成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彭士禄到了苏联求学,是带着使命的,为了不辜负国家在自己身上投入的钱,在苏联的几年留学生涯中,从来没在十二点前休息,每天学习16个小时以上,可以说拿半条命在学习。
彭士禄在苏联
1956年,彭士禄在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以全优的成绩顺利毕业。而因为美国在两年前研究出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并下水服役 ,杀伤力很强。
陈赓当时来到苏联,问即将毕业的彭士禄是否愿意转行,彭士禄没有丝毫犹豫地说:“只要祖国需要,我什么都愿意!”
彭士禄放弃回国计划,投身到核动力事业去。1958年回国,到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工作。
他牢牢记住毛主席那句:“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初出茅庐的彭士禄被任命为核动能研究室的副主任,他的任务是设计核潜艇最关键的部位——核反应堆。
这可就困难了,因为当时我们对核潜艇毫无概念,手上只有5张非常模糊的外国核潜艇的照片,可以算得上是“凭空想象”、“闭门造车”。
当时的研究条件很差,建设原子反应堆的第一个试验地——“909”基地,在那住开始很简陋,卫生间都没有。遇到自然灾害,据彭士禄说:“那时,我们是吃着窝窝头搞科研的,有时连窝窝头都吃不上,我们就挖野菜吃。”
彭士禄在工作
当时没有电脑,只有一台手摇计算器,大家就拉计算尺,打算盘,无数的数据都是靠这些工具没日没夜地算出来的。
彭士禄从小经常受饿,早早得了胃病,在核潜艇进行最后调试阶段时,剧烈的胃痛让彭士禄几欲晕倒,被人送到医院检查才发现他得了急性胃穿孔,最终把四分之三的胃需要切除。手术后,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又投入工作中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0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座潜用核动力装置试验成功!
这把彭士禄高兴坏了,以至于多年后向人提起这件事情,还开怀大笑:“当年可把我激动坏了,五天五夜睡不着觉呢!”
彭士禄的努力付出和做出的成绩,人们称赞他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很谦虚否认:“中国核潜艇研制成功,绝不是一两个人的作用所能及的,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比某些商人被称为教父沾沾自喜伟大得多!
核潜艇研究出来后,他又带领团队参与“728”工程,后来秦山核电站一期工程就是在他的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设计出来。
这样的科学家应该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铭记,应该把彭士禄写进教科书,让大家知道他的光辉历史。
彭士禄生在革命家庭,他们一家对中国都付出了许多,其父亲彭湃,一家满门英烈,先后有7人为革命牺牲,彭士禄作为彭湃的儿子,也为新中国也付出了很多,做出了大贡献。
毛主席也是感恩他们一家,1956年11月16日,毛泽东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周凤老人时,亲切地握着她的手说:“彭湃是我们的好同志,您是彭湃的好母亲!”
中间为彭湃母亲
彭湃我们不能忘,彭湃的儿子彭士禄也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