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如今仍然保留祖上传统

2022年07月08日11:00:07 历史 1524

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因其由满族人建立,所以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称呼方式都与传统汉族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他们喜欢梳辫子,并将其称作金钱鼠尾,而作为统治阶级核心集团的贵族,也将自己称之为八旗子弟。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如今仍然保留祖上传统 - 天天要闻

八旗子弟旧照片

随着清朝的覆灭,这些满清贵族的八旗子弟也不得不回归平民百姓,泯然众人矣。那么,如今的八旗后代,都过着怎样的生活?据说,清朝大贪官和珅的后人,在黑龙江省拉林市被发现,他们虽然已经成为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农民,却至今依然保留着祖上的传统,这是怎么回事呢?

八旗子弟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何为八旗子弟?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如今仍然保留祖上传统 - 天天要闻

女真族画像

众所周知,满族人就是女真人。在遥远的满洲,女真族以打猎为生,发展缓慢。直到南宋时期,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女真族才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王国。之后,本着对于富庶中原的向往,女真人开启了征服中原的历程。于是,从元朝开始,女真就展开了对于中原的侵略。

直到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的大门,女真族才正式长驱直入,打败了李自成,建立了大清王朝。而此时的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也就成为了清朝的开国皇帝-清太祖。清朝建立以后,按照惯例,得为那些一同打江山的开国元勋们封个官来当。于是,八旗贵族子弟应运而生。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如今仍然保留祖上传统 - 天天要闻

清太祖努尔哈赤

起初,为了便于管理和区分这些贵族,努尔哈赤便设置了四色旗,分别是黄白红蓝四个颜色。但是随着贵族们的开枝散叶,其人口规模也在逐渐变大,四个颜色好像有些不够用了。于是努尔哈赤又对其进一步细分,增设了四旗,分别是:镶黄、镶白、镶红、镶蓝。自此,八旗制度初步形成。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如今仍然保留祖上传统 - 天天要闻

八旗中的镶旗

而这些旗制,起初本质上是为了便于女真人打猎时分工合作而产生的(就类似于打仗时的上路、中路、下路)。到后来,随着女真族的侵略战争不断扩张,这种制度就逐渐演变并服务于军事战争之中,从而大大增加了女真人的战斗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军入关以前,八旗之中只有正黄旗和镶黄旗是由皇帝直接统领的,直到顺治帝时期,他将多尔衮的正白旗也收到自己的手中,久而久之,正白便也成为了皇帝直接统领的一支旗。所以,由皇帝统领的正黄、镶黄和正白便成为了八旗之中地位最高的上三旗,其余的则是下五旗。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如今仍然保留祖上传统 - 天天要闻

完整的八旗

作为八旗子弟,能够享受的特权和福利可谓是相当丰厚。入关之后,清廷对八旗子弟制定了一系列的优待政策,规定旗人地位高于汉人,且旗人只能在皇家当差,做一些领皇粮又体面的清闲工作。在宫中当差的旗人,不时就能得到皇上和嫔妃的赏赐,而那些离宫无业的旗人,也会由朝廷养着,领着无偿发放的“月钱”。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如今仍然保留祖上传统 - 天天要闻

完整的八旗

出兵打仗时,这些八旗子弟还可以领取“双份工资”,就连家属也能享受相应福利领取皇粮。此外,八旗子弟还有朝廷分配的大量世袭土地,即便是最普通的下等八旗子弟,也能够分到十余亩田地。有了田地,这些旗人便将土地出租给汉人佃户耕种,而自己则坐收田租,当起“八旗地主”。

可以毫不夸张得说,八旗子弟从出生到死亡,一辈子所用的一切费用都全部由国家承担,享受着极其丰厚的福利待遇,拥有着普通汉人想都不敢想的幸福人生。不过,供养八旗子弟的白银可都是从除了旗人以外的全体国民的赋税之中抽取出来的,为了供养这群日益壮大的八旗子弟,大清百姓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如今仍然保留祖上传统 - 天天要闻

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

这种通过牺牲普罗大众的大部分利益来保证少部分贵族阶级享乐的剥削制度,注定要被百姓所抵制,而八旗子弟的享乐福利,也使得他们逐步走向自我毁灭。在长期骄奢淫逸的生活下,这些八旗子弟也一代不如一代,文治武功一概不通,由于八旗子弟杀人不必偿命,所以许多八旗子弟为所欲为,恶事做尽。

直至清末,腐朽昏庸的清廷已经无力与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相抗衡。而八旗子弟虽然有百万之众,但常年优渥的生活更是让他们愈发怠惰,根本无力与西方列强军队相对峙,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清朝灭亡。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如今仍然保留祖上传统 - 天天要闻

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

八旗子弟今何在?

清朝灭亡以后,八旗子弟再也无法获得政策优待,只能各自寻找出路。而这些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日子的八旗子弟,要如何谋生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本名为《拉林阿勒楚喀京旗原案》的清朝档案.

拉林是满族的发源地。自清军入主中原以来,中原和江南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唯独拉林依旧荒芜至极。乾隆便忽发奇想,想让拉林这个先祖发源地也变得和江南一样富庶,于是下令让三千八旗子弟北上拉林,一边守护东北边境,一边开荒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如今仍然保留祖上传统 - 天天要闻

比赛骑射的八旗子弟

这三千八旗子弟之中,就有索额图、和珅等人的族人。到达拉林以后,他们便根据各个旗的方位,在这里建立起二十四个旗屯,史称“京旗二十四屯”。为了开荒,这些八旗子弟不得不学会务农,同时还要时刻提防东北边境的威胁,可谓是亦兵亦农,条件十分艰苦。而艰苦,也让这里的八旗子弟世代传承着务农耕地的谋生技能。

清朝灭亡以后,也有一大部分八旗子弟逃往此地,在老一辈旗人的手中学会了务农耕地的技能,就此定居。时过境迁,曾经的满清贵族子弟,如今已成为了地道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但他们却从未忘记过家族的历史。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如今仍然保留祖上传统 - 天天要闻

如今的八旗子弟后人

至今依旧保留祖上传统的八旗后人

在拉林,已经七十多岁的何玉岐老人是索额图的第十二代孙,对此,同村的老人无不羡慕道:“这要是在乾隆年间,老何可是正宗的黄旗贝勒爷。”但如今,何玉岐却只是一位看似平平无奇的种地老农,农闲时也会跟同村族人一起下下棋,抽抽旱烟,只有谈笑风生之间所透露出的祖上辉煌,还在昭示着他那似乎非同寻常的“尊贵”血统。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如今仍然保留祖上传统 - 天天要闻

老农谈起祖上辉煌

至于大贪官和珅的后人和英琦,现如今也只是普通的农民。虽然祖上是个贪官,最终还落得个抄家的结局,但和英琦这些和珅后人依然以显著的显赫身份为荣,遵循着清朝的古旧传统,婚丧嫁娶,还都严格按照满清的仪式流程来进行,排场非常地大。

不仅如此,“五月喝豆汁,正月吃冻饺子,勺子叫马档子”这些满清习俗也都还在拉林得到传承。所以,在拉林出生的孩子,大多都十分具有家族荣誉感,每年大年三十,无论身在何方,子孙后代都要赶回家乡拜“大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祭拜祖先,而“大影”就是指祖先的牌位和画像。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如今仍然保留祖上传统 - 天天要闻

拜大影的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只有和珅的画像是保存下来的真品大影,其他家族的都是后来复制的“赝品”。而大影的拜访也很有讲究,按照满清以西为尊的习俗,是要把祖先的大影挂在西墙上,西墙如果有火炕,炕上更是不能坐人的,否则将被视为对祖先的大不敬。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如今仍然保留祖上传统 - 天天要闻

和珅的画像

由此可见,如今的八旗子弟,虽然特权荣光都已经消逝不再,但他们仍然传承着家族之中固有的传统习俗礼仪,以至于形成了特有的“京旗文化”,使之在中华文化当中煜煜生辉。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清宫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争论之谜! - 天天要闻

清宫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争论之谜!

皇太极驾崩后的1644年,大清帝国迎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各拥重兵,八旗中半数的支持使得二人势均力敌。然而历史的天平最终却倾向了年仅六岁的福临。其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即后来的孝庄文皇后)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手腕。
战争上无力,道德上无敌 - 天天要闻

战争上无力,道德上无敌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龙颜大悦 耶律德光)辽太宗收到了石敬瑭的来信之后,他的心情用四个字就可以形容,那就是:开心坏了。自己的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打遍草原大漠无敌手,可只要南下,总是吃亏,很大一部分
郑州一五星级酒店摆地摊日入3万/河南昨日最高气温43.2℃/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 - 天天要闻

郑州一五星级酒店摆地摊日入3万/河南昨日最高气温43.2℃/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

⊙河南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房源公布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近日发布河南省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次配租公告。本次配租房源共有博学苑、航港南苑、经开苑、文华苑、永盛苑、广惠苑6个院区,3543套房源。详情(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卢洛高速卢氏段即将通车!节省约1小时车程卢洛高速(卢氏...
原创首发七言诗•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三) - 天天要闻

原创首发七言诗•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三)

文/孙野借刀杀人小周郎,假请诸葛去劫粮。强中更有强中手,毒辣奸计变黄粱。注:黄粱——这里是引申义,即黄粱梦的意思。周瑜假意恭维孔明,说他足智多谋,请他去带兵偷袭曹操粮草。曹操向来是偷袭别人粮草的主,肯定戒备森严,这不是让诸葛亮白白送死吗!
盛七小姐打官司(欧阳亮) - 天天要闻

盛七小姐打官司(欧阳亮)

盛七小姐,本名盛爱颐,是清末首富盛宣怀的第七个女儿。盛宣怀官做得大,以帮助李鸿章办理“文案”起家,至辛亥清朝覆亡时已经官居邮传部尚书,生意做得更大。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 天天要闻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资料图: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图/新华社“我们是善战的前锋,我们是民众的武装,从无畏惧,决不屈服,永远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1939年,29岁的河北青年张松如离开正定省立七中,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这一年,他以“公木”的笔名与音乐指导郑律成合作创作了这一组《八路军大合唱》。此前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