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595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一个人要想统治一个国家,首先要从文化和观念开始,而要掌握民众的思想和文化,则是维持皇权的关键。我们国家历史上每个王朝都有与异族作战的经验,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对峙?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文化和理念。明代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汉人国家,汉族文化无疑是最先进的,从历史上可以看到,每个朝代的少数民族侵略都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
思维和行为都会趋向于华夏的文化,而中国的农业文明,则是那个时代最为发达的。也正是华夏的文化优势,才让周边的各大民族对中原虎视眈眈。
明代为维持国家的稳定,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在继承先贤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明代汉族文化传统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因此,中原文化在对外交往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这种外交政策,只能在短期内保持稳定,而不能化解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矛盾,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对外控制力。
一、明朝对外政策具有强烈的控制力
1、以夷制夷的对外方针
明代的外交政策是受前朝影响的,部分承袭了前朝的外交政策。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对外政策的弊端也日益凸显。
因此,明代的对外政策对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到了这个时候,明王朝的统治者就采取了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利用外族来控制外族,以此来维护中原的和平与稳定。
不过这个办法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异族不可能永远地互相牵制,一旦联合起来,对于汉朝来说就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因此,这样的外交策略,对中原与异族的冲突,是无法真正缓解的。
2、明朝时期各民族的统治模式
在明王朝,除外国的少数族裔之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力量。他们虽居中原,但与汉族人在文化、思想等方面并不融洽,因而对其文化归属也没有那么强烈。
明代苗族叛乱,对汉族的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明朝才会成立地方官员,负责处理少数民族的事情,但这并不能保证国家的安定。
由于中原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使明代的少数民族很难治理,甚至有组织叛乱,造成了社会的动荡。
二、明朝对外政策,显示出“天上”的态度
1、以权威威慑异族的面子工程
明代郑和下西洋,充分显示出明朝的强大优势,因此其对外政策多以其权势与财力来提高其对外形象,起到威慑作用。
明代的外国势力很难抵挡住金钱的诱惑,因此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郑和下西洋,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是一次促进文化交流、展示国家形象的伟大事件,然而郑和的航海并未真正影响到明朝对外国的统治。
2、用金钱来笼络外国人的外交策略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关系中的一项“面子工程”,其目的在于展示其大国形象,而“朝贡”则是其“以实用为本”的外交思想。明代的手工艺很好。
很多外来民族在进贡明朝时,都会把自己带来的奇珍异宝和汉族进行交易,以此来增加自己的财富。最初,明朝政府拒绝允许外国商人在朝贡期间进行贸易,这对明代的商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过后来明朝放松了对这一块的管制,所以很多异族都会主动向明朝进贡。中原与异族的贸易关系在稳定的同时,也得到了缓解。不过,这样的外交策略,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用金钱来吸引异族。
3、用商业的思想来约束异邦
由于朝贡交易的盛行,中原与异族的经济往来日益紧密,既能解决物资问题,又能缓解中原与异族的矛盾。
但这一经济往来并未彻底解放,仍受到明朝对异族人的影响。马市是明代中原地区与外来民族进行贸易的一个特点,其最终目标是提高明朝的军事装备,并以此赚取大量的钱财,但这些经济活动都受到明朝的严密管制。
明代的对外政策尽管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但却无法有效地化解中原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在对外政策上,大明始终表现出一种支配欲与优越性,其目的就是要遏制异族,让异族归顺中原。
然而,由于文化观念的差异,中原人对外族人的统治欲望并没有根除。中原与外来民族的友好经贸关系,使中原与外来民族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因明人的控制欲望,使其外交活动陷入停顿。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