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军阀割据四方,民不聊生,接连不断的混战让百姓无力耕作,各地农民纷纷举兵反抗,李密就是隋朝末年瓦岗起义军的重要领袖之一。
他出身贵族擅长谋划,文武双全,将救世济民当作自己的大任。早年的时候,经常散发家产,救济亲朋好友,收养门客,礼贤下士,在民间拥有很好的口碑。
李密很早就显现出非凡的才学,经常骑着一头黄牛,牛角上挂着一套《汉书》,就这么躺在牛背上翻阅书籍。他尤其喜好兵书,甚至可以背诵出来,年纪轻轻就拥有非凡的军事才能。
大业九年,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杨玄感趁隋炀帝出征,筹划起兵,暗中派人到长安迎接李密,让他主持谋划工作。自此李密就随军行动,做了杨玄感的军师。可惜不久杨玄感兵败,李密也开始亡命江湖,投奔了瓦岗军首领翟让。
翟让非常欣赏李密的才华,将他留下重用。
但就是这样一个军事才能出众的人,为何在秦琼等多员猛将的加持下,不但没有割据争霸中的胜利,反倒是带领势头正旺的瓦岗军短短两年就走向覆灭了呢?
出身显赫,年少初露锋芒
李密的曾祖父李弼在南北朝的沙苑之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西魏的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后成为北周太师、魏国公。李密的祖父李耀是北周太保、邢国公,李密的父亲更是作为隋朝的高级统帅,被封为蒲山郡公。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李密,自幼就受到军事理论的熏陶,拥有超乎常人的天赋。
最初李密在隋炀帝的仪卫中任职,隋炀帝看到他后对随身的大将军宇文述说到:“这个人的神态很不寻常,别让他在宫里担任宿卫”,宇文述向李密转达了隋炀帝的意思:“你的天资这么卓越,不应当只是在宫廷里担任小小的警卫,去通过才学获得官职吧。”
不久李密借病辞职,专心读书,自此走上一条纷争之路。
辞官回家后,李密就隐居起来,每日苦读书本。有一次越国公杨素经过李密隐居之处,看到李密在专心学习,好奇地牵马紧跟,想要看看这个青年人究竟在看个什么。
追上李密后,越国公问道:“读书人为何如此好学?”李密认识杨素,连忙客气地下牛拜见。杨素看到李密在读《项羽传》,觉得他非等闲之人,对他刮目相看,两人的交谈也非常愉快。
杨素对一同出行的儿子杨玄感等人说道:“我看李密的学识气度,你们都赶不上。”
杨玄感也对这个青年佩服不已,于是两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杨玄感策兵谋反时,将李密当作自己的军师,经常向他询问策略,但杨玄感与李密在观念上不能达到共识,李密的很多策略都没有被执行。
谋反失败投奔瓦岗
杨玄感起兵谋反后,隋炀帝派大将宇文述、来护儿等人率军讨伐。杨玄感不听李密撤退潼关的建议,强行围攻弘农宫,结果围了三天没能攻下,只能带兵狼狈西去。
到达阌乡县,追兵赶上来了,杨玄感战败。李密此前秘密地进入潼关,但可惜也被追捕的人捉住。李密和他的同伙被捕后,正要被押送要隋炀帝面前。
想到自己的形势,以隋炀帝的性格即便他求饶也会被除之而后快。他对同伙们说,如果我们被送到了隋炀帝面前,他一定将我们剁成肉泥以泄心头之恨,我们的命运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太阳一出来就要消散了,快想想有什么办法让我们度过难关。
大家纷纷赞同他的话。他们之中大多是些有钱人,随身带了不少黄金,于是李密叫他们变相向押送官员行贿,告诉官员自己死后,这些钱除了用于自己的安葬,剩下的都是他们的。
押送官员被金钱利诱,答应了他们。出潼关后,官兵的防备逐渐松懈,李密和他的同伙们假装自己失意悲伤,终日沉沦在美酒之中,装出一番没有志向接受现实的样子,整日吵闹放纵。
时间久了,押送官员便当了真,不再那么严格看管,李密等七个人于是趁机挖穿墙壁逃掉。
大业十二年,翟让发动农民起义,将韦城瓦岗寨作为根据地,因此人称瓦岗军。李密知道后投奔翟让。瓦岗军中不少人知道李密的事情,知道他是杨玄感的部下,为了避免惹怒朝廷,瓦岗军的将领私下怂恿翟让杀掉李密,翟让很是犹豫,就把李密关押在军营之外。
但是很快李密非凡的军事才能显现出来,他向翟让建议趁隋炀帝外出巡访,洛阳空虚,一举拿下。
翟让听到李密的建议后十分尊重敬仰,立即释放并且重用他。李密没有辜负翟让的赏识。瓦岗军在李密的带领下逐渐壮大起来。
翟让自己觉得才能不如李密,希望瓦岗军能发展得越来越好的他,将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李密这个外来者。
可惜的是李密在多年流浪投奔的过程中,养成了猜忌多疑的性格,这使他在瓦岗军的内部铸下了恶果。李密注重人才,礼贤下士,但他也特别重视向他打小报告的人。
他在瓦岗军站稳脚跟以后,瓦岗军的内部分为了两个阵营,一方是以翟让为首,人员大多是瓦岗军的旧人,他们对翟让拱手将领导权于人,很是不满;
另一方是李密的亲信,他们大多是统治阶级出身,将翟让看作眼中钉,怂恿李密干掉翟让杜绝后患。翟让手下有个粗愚人,对李密非常不满,他曾经对翟让说:“大人您应该独自谋划大事,干嘛要把大权让人,您不杀掉这个阻碍您成就大业的人,我将为您杀掉! ”
翟让听了哈哈大笑,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但是李密听到这个话以后,不但非常厌恶这个说话的人,同时还对翟让起了杀心。 公元617年,李密受封魏公,不久就杀掉翟让,独揽瓦岗军大权。
失去军心自食恶果
李密杀掉翟让,获得了瓦岗军的绝对领导权,但是瓦岗军的实力也受到大创。李密和翟让这两个瓦岗军的领头人物,由亲密走向反目,完全是李密猜忌多疑、不讲义气所致。
史书中对于李密暗杀翟让是这样描写的:李密邀请翟让喝酒,在宴会中间,把翟让的兵士都支开了,他假意拿出一把好弓给翟让,请他试射。
就在翟让转过身子,刚拉开弓的时候,李密布置好的刀斧手冲了进来,把翟让砍倒身亡。天下未定就先杀了自己的兄弟,连恩人都下手的小人,自然无法让军中的弟兄们死心塌地地跟随,李密杀掉翟让后,军心浮动,渐渐走起来下坡路。
不久,王世充袭击仓城,李密又打败了他。在这次战役中,王世充派出自己的全部人马攻打李密,初战李密看形势不对,急忙撤退。
之后带领数百名精兵轻装上阵,阻拦住王世充的攻势,王世充的几千人马溃败,军队打乱,几万人争先恐后地抢着冲上浮桥,踩踏致死的官兵数不胜数。
这时天降大雪,似乎老天都在帮着李密,王世充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没有回旋之地,他手下的几名大将也都战死沙场。
此时的隋炀帝势力愈下,很多朝廷的命官纷纷投奔李密,寻找新的出路,各地方的官员也深谙朝廷的覆灭只是时间关系,形势之下也纷纷投降,归附李密。
李密的统领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于是李密手下的官吏们全都劝说他立即称帝,但李密说:“洛阳没有平定之前,不能谈这件事。”这时的李密还是非常明智的,并没有因为一时的胜利而得意忘形。
但是这样一帆风顺的日子并没有长久,李密早年在瓦岗军的所作所为终究是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公元618年,王世充和李密再度交手,这一仗李密完全有取胜的可能,他把大营设在北邙山上,前面就是一条大江,守城有望。
按计划本来可以坚守十天,等王世充求战不得,兵疲粮尽的时候,李密就可以一举拿下。可惜的是这时的李密妄自菲薄,自认为曾经打败过王世充,便没将他放在眼里。
并且此时的李密骄傲自满,不再体恤将士,府库中没有什么积蓄,甚至打了胜仗李密都不把战利品分给将士们,瓦岗军的将领感到心寒和不满。
直言上谏的贤士不但没能得到李密的重用,反倒是遭到疏远;与此同时李密对贪财的邴元真言听计从,酿成恶果。
他手下亲信的一众将领也是骄傲轻敌,纷纷要求主动出击。李密也被这种情绪感染,改变了之前守城等待的策略。最终李密在北邙山一役中大败,西逃长安,自此瓦岗军分崩离析,当年瓦岗军的战将秦叔宝、徐世勣、罗士信、程咬金等也都先后降唐。
隋末争雄的关键时刻,李密轻信贪财小人邴元真,邴元真被任命为书记,并镇守洛仓,但邴元真早已暗中归降王世充,李密败给王世充后,邴元真很快就开城投降。军队战败,还失去了驻扎地和粮仓,李密大怒也无济于事。
军中士气大溃,最终瓦岗军被王世充彻底击败。其实从李密杀翟让那时起,瓦岗军军心浮动,他的失败就注定了。士卒离心是导致李密失败的重要因素。
李密虽然自己拥有一身的本领,但是在任用人才、得军心得民心上终究是欠缺很多,或许他出身贵族,一生又走得顺风顺水,让他过于自负。
作为一个军队的首领没有一帮德才兼备的人为他出谋划策,这何尝不是一种失败。这是李密的败亡的死结和宿命,李密和瓦岗寨的败亡虽属突然,但也是必然。
他经历了由失意贵族到普通平民的沧桑,也经历了由普通平民到瓦岗起义军首领的巨变。
凡大福之人,必有大运,可惜的是李密并没有被老天眷顾。又或许说他后期的刚愎自用失去民心,即便是老天给他机会,也没有人愿意向他施加援手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知道感恩,学会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机会,假如当初李密没有杀掉翟让,瓦岗军上下一心,或许现在的历史又是一番模样了。
资料参考:
-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国学评书》
- 李密悲剧何在——龙立云
- 《旧唐书》
- 《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