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鸿门宴可以说是刘邦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数次命悬一线,稍有差池,未来的高皇帝就会陨落,历史也将被改写。但是,刘邦最终在鸿门宴危局中成功化险为夷,令人感到十分惊奇。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刘邦在鸿门宴中转危为安的呢?让我们一起穿过历史层层迷雾,去寻找刘邦能在鸿门宴中死里逃生的深层原因,剖析事件的真实经过。
- 项羽集团内部团体矛盾
刘邦能从鸿门宴中全身而退,当然少不了自身做的工作,但是首要的原因还是在项羽集团内部问题上。《汉书》“是时,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当时项羽集团军群总计有四十万人,刘邦集团只有十万之众,而且当时项羽刚刚在巨鹿击败秦军主力,战功赫赫,军队士气正盛。所以此时决定历史走向的主动权必然是在项羽集团高层身上的。如果项羽高瞻远瞩,其高层精诚团结,那么刘邦纵使万般能耐,也是难逃一死的。那么项羽集团的内部团体究竟是怎么在掣肘项羽决断的呢?
鸿门宴座位正确图
- 暗中相助,项伯以和为贵
在鸿门宴的事件中刘邦能活下来,项伯毫无疑问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汉书》项伯许诺,即夜复去,戒沛公曰:“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伯还,具以沛公言告羽,因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兵,公巨能入乎?且人有大功,击之不祥,不如因善之。”羽许诺。
项羽
鸿门宴开始前,从汉书的这段记载,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三个关键点。
一是在鸿门宴开始前,项伯显然已经倒向了保刘邦,拒绝打刘邦军的立场。项伯不光言语上给刘邦承诺,给他吃定心丸,还给刘邦出主意,让他第二天早点过来认错。行动上更是极力劝说项羽放弃攻打刘邦,说词的根据是刘邦先破关中兵、有战功的客观事实。
二是项羽在项伯劝说后,当场许诺了。说明他杀刘邦的立场动摇了,在杀还是不杀的问题上开始中立,而且隐隐有偏向不杀的趋势,但凡项羽此时还有想直接杀刘邦的心思,那他的反应就应该是反驳一下项伯,或者至少保持沉默,静观其变。但是都没有,而是直接表态同意项伯。这就可以看出项羽在鸿门宴开始前已经由杀刘邦变为教训刘邦一顿了事的态度。
三是项伯代表的是项羽集团里的军功团体,刚经过巨鹿之战,项羽的集团目前必然是直接参战过的军人们最有话语权,所以项伯此时给出的不可杀刘邦的理由是刘邦有军功,没有顺着范增给出的刘邦天子气、有野心的话题辩解,可谓是击中了辩论的要害,当前的项羽集团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不就是刚刚打完巨鹿之战的军功派吗?说明项伯要比范增更了解项羽集团的局势。某种意义上讲,这时项伯的谋略强过了范增。
项伯
鸿门宴进行中,范增派项庄舞剑,想借此击杀沛公。项伯此时立刻识破了范增的计谋,用自己的行动向舞剑的项庄表达了不准杀人的态度,以及向范增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想想项庄此时作何感想?本来就是听军师的话来干人道消灭的脏活就估计情绪上不太乐意,现在自己叔叔怒气冲冲地跳出来,拿命保刘邦,和自己拔刀相向,这时肯定是心底骂范增的,弄的自己里外不是人,下不来台。
而且看鸿门宴上的座次,项伯在项羽军中的地位是高于范增的,亲疏上还是项羽、项庄的叔父,现在跳出来拿命保刘邦,项庄肯定是人道消灭不了,而且也等于明示了范增、项庄等人,有自己在,不许做人道消灭这套,这里过后,鸿门宴上能杀刘邦的,也就只剩下项羽明示下令了。
急躁冒进,范增无理求杀
范增是极力主张杀刘邦的,那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汉书》亚父范增说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今闻其入关,珍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小。吾使人望其气,皆为龙,成五色,此天子气。急击之,勿失”。
这是鸿门宴开始前,范增给项羽说的话,可以看作范增递交的申请刘邦死刑的起诉状。给出了刘邦必须死的三点理由。
一是刘邦贪财好色,品行不端。
二是入关后假扮道德君子,野心太大。
三是玄学,刘邦有天子气。
我们替项羽想想,依据这个,给刘邦判个死刑,合适吗?首先贪财好色,这不就是个人作风问题嘛,在那乱世,有几个品德特别好的?就是太平盛世,你说一个人喜欢钱、交往异性朋友就给人来个死刑的,也几乎没有吧?第二点野心大,这就更好笑了,乱世诸侯,谁的野心不大?不大会跟着你一起反秦?项羽自己不也是直接杀掉了上级领导宋义上位的吗?三就更扯了,没有任何事实依据支撑,直接来玄学,换哪个领导都不会认同。今天听了你的玄学理由,明天你再来一堆玄学,想杀谁就说谁有天子气,那项羽不就成了范增手里的刀了吗?
但是很奇怪,项羽顺着范增给出的纸糊的台阶,真的打算杀掉刘邦。说明此时项羽是真的有杀刘邦的心思,但是原因绝对不是范增给出的理由。真正的原因,我认为表层是因为刘邦派人守涵谷关的行为,惹项羽生气了。深层原因是因为楚怀王的“先入关中者为王”,楚怀王是现在名义上的老大,先前的约定是有很大效力的,不杀刘邦,那先前的约定要不要遵守?遵守了那不就对于跟一起打完巨鹿之战的诸侯小弟们说我项羽的反秦功劳还不如刘邦吗?所以项羽这时是想顺坡下驴,直接击溃刘邦军完事的。
范增在鸿门宴中的行为,也显得急躁冒进,看到项羽没有要杀刘邦的意思,就忽悠项庄进去搞人道消灭。宴会上面刺杀刘邦,手段太下三滥,传出去谁还敢和你项家人一起吃饭,范增这里感觉就是在一意孤行,完全不考虑项羽的感受,和这种行为带来的影响。你说你一定要杀,事后再说服项羽整军击溃刘邦军就行了嘛。你只会搞人道消灭显得卑鄙、不伦不类的。
项庄舞剑
《汉书》羽受之。又献玉斗范增。增怒,撞其斗,起曰:“吾属今为沛公虏矣!”
在范增鸿门宴杀刘邦计划失败后,范增当着项羽和众人的面大发雷霆,情绪崩溃。实在是不顾及项羽的面子,而项羽又是非常好面子的人,这也为他们两人日后不和埋下了隐患。可以说,范增了解刘邦、了解天下局势,但是不了解项羽、不了解项羽集团内部高层的诉求,这也是他杀空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邦集团的危机自救
一个人的领导力,着重体现在这个人在复杂环境中的决断力和团结队伍的能力,相比于项羽集团内部的团体矛盾,刘邦集团此时就显得格外精诚团结,鸿门宴中武将以樊哙为代表,谋臣以张良为代表,在这次危机中配合默契。刘邦能成功脱险,除了刘邦自身的决断力过人外,和睦协作的文武团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刘邦的当机立断、能屈能伸
在一个波谲云诡的乱世,背叛和谎言就像吃饭一样寻常,在如此尔虞我诈的大环境下,刘邦在面对真心为自己好的人时从不怀疑,在做重大决断时往往当机立断,没有犹豫迟疑,可以说刘邦如同有看见人心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天赋。
在鸿门宴前第一次见到项伯,听到项羽要杀自己的消息,就给予了项伯极其充分的信任,在还完全不了解项伯的情况下,就和项伯结亲,还听从他的建议,第二天清早亲身犯险来参加鸿门宴。这种判断力,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设身处地站在刘邦的角度来想想,一个敌对帮派的二号人物深夜来建议你明天去他那登门拜访,承诺保证你安全,换一个人,谁会去?你会相信这个人说的话吗?但是刘邦相信,而且立刻在第二天就去了。这种当机立断,还都断对的本事,实属罕见。针对谁忠心为自己好,谁虚情假意的问题上,刘邦如同看过剧本一样没有过任何迟疑。
随着人生经历的增多,很多人在见过许多伪善的君子后,会越来越怀疑别人,很难再完全相信别人,虽然避免了被欺骗,同样也错过了很多好意。刘邦就完全没有这种问题,在好意面前总是给足信任,就像封韩信为大将军,也是如此。
刘邦来参加鸿门宴的时候,领着一百多名骑兵,浩浩荡荡,很是威风。到要逃走的时候,就带着几个心腹走小道回去,可谓是丝毫不顾及体面。在需要威风的时候威风,在要逃命的时候果断不顾及颜面,可谓是当机立断、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刘邦成功脱险后,立刻诛杀了叛徒奸细曹无伤,果决心狠胜过了项羽,虽然刘邦素有仁爱之名,但是在遇到需要诛杀敌人的时候,从来不曾手软。
张良不离不弃的忠勇
常言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张良作为顶级谋士,其运筹帷幄的能力之强,不言自明。鸿门宴中,但是对刘邦脱险起到最大作用的,并不是张良的谋略算计,而是众多谋士身上都少有的“愚忠”。一般谋士而言,是最会计算得失的,如果船有沉没的危险,都会率先换船,绝不会将自己置身险境,像陈平、三国时的许攸都是代表。
在故交项伯来通风报信后,张良没有像一般投机谋士一样赶紧逃命,第一反应却是不顾自己安危地来告知沛公,打算一起应对危机。张良本来完全可以自己偷偷溜走,自己说起来都只算韩王外派来的客卿,走了也不会被人说什么,相反留下来万一刘邦无法应对危机,不得跟着一起死吗?这里的得失,张良作为谋圣,不可能算不清楚,却不因利害避趋之,他对刘邦的忠勇,值得称赞。
《汉书》使张良留谢羽。羽问:“沛公安在?”曰:“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脱身去,间至军,故使臣献璧。”羽受之。
张良
最后鸿门宴结束,留下来善后的人也是张良,要知道项羽完全有听到刘邦逃遁后冲张良发脾气的可能。如果项羽听到刘邦走了不高兴,不受玉璧,是完全有可能顺手就杀掉张良的,那旁边的范增不就气得把玉给摔了吗?
樊哙闯帐,粗中有细
樊哙在鸿门宴中听到刘邦有危险,奋不顾身的冲入帐中。
《史记》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樊哙听说自己主公刘邦有危险,就悍不畏死的闯入帐中,吃生肉,慷慨陈词。这里樊哙说的话非常有水平,可以说完全拿捏住了项羽的痛难点。总结一下,大概说了以下三点:
一是解释了沛公守函谷关的动机,是为了防备盗贼。这就针对性的解决了项羽对刘邦的第一层不满,有了可以双方握手言和的基础。毕竟明面上,刘邦和项羽的冲突,就是刘邦在函谷关守了一波,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隔阂。
二是重提怀王的约定,转移矛盾。实际上项羽最大的痛点,就是这个怀王的约定,项羽此时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凭借军功的威望,统领着四十万诸侯联军,刘邦军有十万,项羽的军功最大,但是按照怀王的约定,那就会变成刘邦的功劳最大,这是项羽最不能忍受的。这里刘邦可以做表态,是听从项羽,认项羽做大哥还是从怀王约,听怀王的要和项羽平起平坐。这里实际上就是樊哙替刘邦表了态,刘邦不从什么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只认同你项羽为王。这里就彻底打消了项羽对刘邦的不满,取得了心理战的胜利。
三是绵里藏针,指出了刘邦虽然不是和怀王统一战线的,但是刘邦毕竟先入关,反秦也是劳苦功高,刘邦和你项羽底下的反秦功臣们是一条道上的。如果诛杀刘邦,那就等于诛杀反秦的功臣。项羽的四十万军队里也不都是项家军嘛,无端杀了功臣,如何服众?那些跟着项羽一起在巨鹿立了功的人正等着封侯呢,你项羽这么乱杀,那秦亡的今天就是你项羽的明天。
樊哙一番言语,可谓是说到了刘邦和项羽的心坎儿里,帮助他俩达成了共识,彻底打消了项羽的杀意,宣告了范增谋杀计划的彻底失败,樊哙的这段话,宛如出自一位成熟的外交官,可以看作刘邦的安全宣言。
总结
鸿门宴表面上看是项羽要杀刘邦,刘邦身处险境,最后成功脱险的经历。实际上是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的第一次全面的、直接的较量,最后是以刘邦成功脱险,项羽放弃击杀刘邦为标志结尾了,这预示着刘邦集团在即将到来的楚汉全面战争中,会胜出的结局。
这次两大集团的正面交锋,暴露出了项羽集团的诸多问题,比如内部重臣之间不和,意见不统一,甚至闹到了宴会上项家叔侄斗剑的地步。项羽的决断力欠缺,遇到大的决定不能坚持自己的主见。领导力也不够,不能及时地发现自己集团内部的矛盾,也不能有效的化解,这说明项羽的驾驭属下的能力是不如刘邦的,在未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虽然自己是常胜将军,但是属下却经常背叛他,导致他越胜敌人越多,最后落得四面楚歌的境地。不能团结属下,是他的致命缺点之一。
反观刘邦集团,谋士张良忠心不二、猛将樊哙悍勇之外还能进行细腻得外交活动,更重要得是文臣武将在危机面前精诚团结,共保刘邦,令人敬佩感动。
两大集团在鸿门宴事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高下立判。可以说鸿门宴不单单是刘邦个人得一场成功脱险,更是未来楚汉战争的缩影。
参考文献:
《汉书》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