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陪杨振宁先生参观韶山

2021年09月23日18:53:08 历史 1910
散文丨陪杨振宁先生参观韶山 - 天天要闻

文丨马明喜

昨晚看《新闻联播》,教育部负责同志9月22日到清华大学看望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赠送花篮并转达对他百岁生日的祝福。看到这条新闻,不由得想起这位百岁老人45年前参观韶山时的一段往事……

那是1973年7月17日,毛主席和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第一次回国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当时,已是80岁高龄的毛主席对于自然科学仍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一个半小时的会见中,他向杨振宁先生询问了很多有关物质、粒子之类的物理问题,使杨振宁先生感受到毛主席对于科学以及科学家的珍重。临别时,他诚恳地向毛主席请求:“我想去您老人家的家乡韶山看看”。

两天后,即1973年7月19日,杨振宁先生携夫人在湖南省外事部门领导的陪同下从北京来到韶山,我代表韶山特区党委和政府热情接待了杨振宁夫妇一行。在陪同客人参观了毛主席旧居,并和大家合影留念之后,杨振宁先生又兴致勃勃地参观韶山陈列馆的各个展室,然后我请杨振宁先生一行到陈列馆内的贵宾室稍事休息。杨振宁先生信步走进装饰一新、灯火通明的休息室,环顾四周后,杨振宁先生或许觉得房间灯光有些晃眼,于是直率地对我说:“灯光的设置和房间的面积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不是说灯光越亮效果就越好”,接着又诚恳地说:“大家不要以为物理学很神秘、很高深,其实它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高度概括”。随即先生掏出笔来在一张纸上写了一连串的数学公式,递给工作人员说:“建议你们以后按这个公式配置灯光”。从这样一件小事上,让我不禁对这位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科学严谨的态度顿生敬意。

[责编:刘瀚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闻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从八道湾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交恶的原因。鲁迅兄弟交恶,是从三兄弟合资买入北京八道湾胡同的三进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亲生活在一起开始的。当初买房的钱3500大洋,是大哥鲁迅出了大头,家里的开支也是以鲁迅的薪资为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 天天要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人都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在以前还有一个贞操观。明清时期,人们是非常看重贞操观的。贞操本来是指坚贞不移的节操。后来就演变成了专指女子不失节。有句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说明贞操对于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还重要。那么,从古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闻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唠个硬核历史!咱今天要聊的这个事儿啊,绝对比电视剧还魔幻——当年号称世界第一“战斗民族”的苏联,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国坟场”(英国、沙俄都栽过跟头),却非得头铁往里冲,结果把自己整解体了!这事儿听着离谱吧?具体怎么回事,今天我就给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 天天要闻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邻居的瓷盘"六十万啊,这瓷盘怎么又回到了李老头家里?"我望着邻居家墙上那熟悉的花纹,心里五味杂陈。我叫周建国,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这小县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多少人的命运都在那场改革浪潮中被重新书写。我们这些"国企大军",转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闻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蒋志格 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寻崩,葬祭如亲王礼。免襄王亲来朝贺。 按《明大政纪》:天顺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诰谕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归西宫。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吴氏复为宣庙贤妃,废皇后汪氏复为郕王妃。癸丑,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