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朝篡位,也就是封建时期臣子用非常的手段来谋夺君主地位或取得朝中大权的行为,说白了这就是古代社会最大的豪赌。败了,那就是乱臣贼子,比如说王莽。成了,那便是天下之主,比如说隋文帝杨坚。哪怕这场豪赌输的几率很大,许多人还是会选择去赌上一把,毕竟不赌也不知道结果。
当然这豪赌也不是说开始就开始的,开始之前自然都要经过一番精心谋划,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就像宋太祖赵匡胤,起义前搞了个契丹联合北汉出兵的假消息,好让朝廷派自己出兵。等出兵路上,又让亲信在军中散发议论,鼓动士兵拥立赵匡胤为帝。还有制造祥瑞等等,谋朝篡位,也是没那么容易的。
不过要说谋朝篡位耗费时间最长的,当属这祖孙三代,他们可是真正谋划了67年。最终以小宗取代大宗,得到了天下,成为了一国的最高统治者。这祖孙三代便是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曲沃武公三人,他们是春秋时期晋国曲沃的封君,也是晋国宗室成员。不过不同的是,曲沃桓叔这一支是小宗也就是旁系,大宗是他侄子晋昭侯那一脉。
在说到曲沃桓叔三代的谋划之前,要先说说晋国的背景,晋国初封来自于唐叔虞。唐叔虞的母亲是姜太公的女儿邑姜,开国君主与开国功臣之间难免有点儿联姻,邑姜便嫁给了周武王为王后。虽然是王后之子,但登上王位的并非他,因为他还有个哥哥周成王姬诵。周成王将唐地封给虞,后唐叔虞儿子时期改国号为晋,这便是晋朝的来由。
传至晋穆侯这一代时,他也有两个儿子,太子仇和成师。嫡子与庶子名字如此是有原因的,太子仇出生的时候恰好遇上晋穆侯战败。成师出生的时候恰好遇上晋穆侯战胜,于是一个叫仇,一个叫成师。当时晋国就有大夫说事物本身就有客观规律,现在嫡子与庶子名字相反,以后晋国能不出乱子吗。
事实上晋国后来的混乱,并不是名字惹的祸,是晋昭侯自己的错误政策造成的。《史记》记载:三十五年,文侯仇卒,子昭侯伯立。意思是说晋文侯三十五年(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他的儿子继位为晋昭侯。又有记载,第二年晋昭侯叔父成师于曲沃(今山西省曲沃县),世称为曲沃桓叔。
这就有问题了,因为当时曲沃比晋国的都城翼城还大,颇有点儿主次不分。《史记》记载:大夫师服曾劝晋昭侯说:建立国家应该让君主的力量、地盘大于臣下,本末倒置是不能稳定的,曲沃日后必定是祸害。晋昭侯没听,继位时的曲沃桓叔已经五十八岁,有着较高的政治斗争经验。且有才能有德行,在百姓心中的威望也颇高,在他的经营下曲沃发展越来越好。
眼看着曲沃不管是实力还是影响都超过晋国的都城翼城,曲沃桓叔自身也比较有才能,吸引了许多有志之士。他如何能不生出野心,之所以要经历三辈,并非曲沃桓叔一脉真的有耐心。其实是因为他尝试过,但是失败了,毕竟当时晋国国君支持者的势力还很大。晋昭侯七年(公元前739年)曲沃桓叔夺权失败,曲沃与翼城的对立公开化,晋国实际上已是两个政权并立。
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与孙子都继承了野心,数次攻伐。杀死五君(晋昭侯、晋孝侯、晋哀侯、晋小子侯、晋侯缗),驱逐一君(晋鄂侯),《史记》记载:晋侯缗二十七年(公元前678年)终于消灭苟延残喘的晋国公室。权力在手,周天子也不得不认可他,分裂67年之久的经过重新统一。谋划多年,打了这么多年,总算是得到了天下。
参考资料:《史记》、《左传》、《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