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上学时听过老师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可能莫过于“你们是我教过最差的一届了!”可是还有一句话也是老师们的口头禅,在老师被学生们折磨得崩溃时也会发出“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
其实早在宋朝,秦桧便有了这番感慨,这句话便是出自他的口中。是的臭名昭著的秦桧也曾当过私塾先生。

教书先生秦桧
元祐五年,秦桧出生在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黄州区)江边舟中,一开始居住在常州,后搬到了江宁(今江苏南京),遂为江宁人。
父亲秦敏学,曾担任过玉山县令、静江府古县的县令,也算是个小官。这样看来秦桧也算得上是出生在一个小康之家,父亲也十分看重他的学业。
但是在宋朝这样一个重文轻武的一个朝代,人人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当时的科举竞争压力和难度比起如今的高考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尽管秦父秦母望子成龙,希望秦桧可以通过科举一举冲天,尽管秦桧自命不凡,对待学业勤勤恳恳,但现实总是不尽人意。
秦桧的科举考试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此时其家庭遭遇变故,暂时不能负担得起他继续读书的费用了,而且家庭也需要他出一份力来分担压力。无奈之下,秦桧就只能放弃科举之路,出去寻找一条谋生的路。
秦桧自幼读书,自然是不乐意去那些出卖体力的重活,经几番介绍,秦桧最终在一个私塾里当起了教书先生,给小孩们当起了启蒙先生。然而启蒙先生并不是那么好当的。

一声感叹成名句
秦桧一开始觉得,教书先生这不好当吗?自己虽未考取功名,但是总归是寒窗苦读十几载,能教不好区区几个幼童吗?
他想象中的上课画面是给学生传道授课解惑,与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可是他忘记了一件事情,他要上课的对象是十岁幼童,他要给他们当启蒙先生。
十岁左右的孩童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老人总说这样的一句,“十岁的孩子狗都嫌”,面对这样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秦桧很快就招架不住了。

有的懒惰一点的学生会不按时完成作业,有的贪玩的学生会在秦桧上课时姗姗来迟,甚至有的学生会打架斗殴,会嚎啕大哭,面对这些意料之外的情况,秦桧也有些崩溃。
但是他不能负气说我不干了,他还是只能默默处理这些突发状况,默默地回答学生们天马行空的为什么,因为他还是要靠这点微薄的薪水补贴家用。
可是秦桧又怎会甘心呢?他自幼读书,父亲虽说仕途不顺,但也是进入了仕途,他也想步入仕途,在官场上大展身手,而不是窝在一个小小的私塾里当一个教书先生。

心中满怀愤愤之情,秦桧不由仰天长叹:“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他想,倘如他家中没有遭遇不测,也是小康之家,小有财富,并不至于要他放弃科举来这里当一位私塾先生,有钱又怎会来当教书先生呢?
对自己处境不满意的秦桧在教书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读书考取科举,他一边白天在私塾内教书,给孩子们启蒙,可是空闲之时,晚上回到家中,他还是会捧起书卷,孜孜不倦的学习,希望考取功名脱离这番困境。

考取功名,却丢了初心
皇天不负苦心人,秦桧最终也终于考取了功名,那时的他以为自己脱离了“猢狲王”的困境,步入仕途便会一帆风顺,在政坛中大展拳脚,为皇上出谋划策,将金兵赶跑。
初入朝堂的秦桧还是一个正直、全心全意为国家着想的好官,尽管他妻子王氏家族的人都是反对出兵抗金,主张议和的奸臣。
但是随着秦桧一次又一次主张出兵抗金不被皇上采纳,不符合皇上的心意,渐渐地秦桧也就不受皇上的重视,逐渐在朝堂中边缘化。

在一次前往前线他被金兵俘获,经历了九死一生后,秦桧开始改变了,他意识到宋朝灭亡是迟早的事,他不再是那个心怀天下的秦桧,他变成了一个心中只有自己和权的人了。
他与妻子王氏家族那边一样,劝皇上议和,后撤,不赞同派兵攻打金兵。
在绍兴议和中,秦桧因为与岳飞的意见不合,觉得岳飞侵犯到了自己的利益,又觉得留着岳飞对自己来说是个隐患。
秦桧便诬告岳飞曾说自己和宋太祖都是三十岁任节度使,辱骂先皇、意图谋反,又以受诏不救淮西等罪名,让岳飞冤死狱中。

将一代忠臣活活冤枉死,秦桧为了自己的利益冤杀多少忠臣?我们数不清,但是历史终会将其刻在奸臣一栏,让其臭名昭著。
不忘初心
秦桧当时放弃当一名教书先生是因为觉得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可是当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怎会施展不开才华呢?归根结底是其野心作祟,他不甘心。
那步入仕途之后呢?不甘自己被边缘化,不甘自己不受重视。可是即使再怎么不甘心也不可能忘记自己的初心呀!

如今教师是一个非常火的职业,在人们心中,教师稳定,工资高,待遇好,轻松。可是人们也只是看到了教师表面的光鲜亮丽,他们并不知道教师也会被学生折磨得长叹:“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
可是这只是老师们的调侃,他们之所以当老师是因为觉得教师这个职业神圣,教书育人,富有责任感。他们要为祖国培育花朵,做祖国的花匠,看着学生成才,他们心中难道不骄傲吗?
而秦桧当时发出这声感慨更多的是不甘,不满自己当时的困境,但当时的他还是有着自己为国为民的初心的。直到进入了官场,他被官场中表面的浮华迷了双眼,逐渐丧失自己,最终铸成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