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大漈罐

2024年06月24日11:20:12 搞笑 1044

潮新闻客户端 潘文奇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闻

我小的时候,人们把大漈人叫大漈罐,大漈人挑着担子到各地卖罐,于是有了“大漈罐,对半喊,摔一头,去一担,站起来,天喊喊”的俗语,大漈罐名气大,把大漈人叫做大漈罐也就不足为奇了。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闻

大漈。

大漈罐,是用大漈特有的黏土烧制的陶器,品种很多,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罐、樽、瓶、缸、坛,运用于日常生火取暖、做饭烧水、腌菜酿酒等等各个生活领域。大漈烧罐最早出现在明朝时期,距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烧罐人烧出来的罐,专门有人肩挑至庆元、龙泉、云和、丽水,温州的泰顺、文成、平阳以及福建的寿宁去卖,卖了罐再换回大漈当地人需要的物资。制罐、卖罐不仅是大漈人改善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更成为那个年代大漈人和外界交流的载体。

奶奶家隔壁幢房子有个老爷爷是做罐的,小时候回奶奶家会跟他去烧窑。做罐的泥要求很高,不仅要特定的黏土,还要把生泥通过踩、揉练成熟泥,练泥要在池子里加水用脚踩,踩泥巴本来就是小孩喜欢玩的事。拉胚的转盘是拿棍子手动摇的,看着老爷爷一会就把一团泥巴变成一个罐子,也想去试试,结果只是把一团泥变成另外一种造型的一团泥。窑是用柴火烧的,烧罐的老爷爷送了个烧变形的罐给我,我高兴得屁颠屁颠当宝贝拿回家。每次从工房回家,满身都是泥巴,免不了奶奶一顿牢骚。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闻

大漈霞光

父亲十九岁那年考取公职离开祖籍地,八年后回到祖籍大漈公社,我出生不久,父母又离开大漈去了三十里外的北溪公社。那时候老家不通公路,回老家看奶奶要走山路,大漈给我留下的记忆,前一部分是小时候暑假回来看奶奶,后一部分是大漈成aaaa景区之后带朋友过来游玩,再就是清明节回来祭祖,大漈罐留下的都是童年的记忆。

大漈是一个高原盆地,海拔1030米,这里四周群山围绕,由于高原盆地海拔高,周围的山相对也就没那么高了,盆地平缓、开阔,周边方圆十几里是一个个自然村,村落之间被成片的农田包围,偶尔见水渠从田野里穿过。小时候记忆中的大漈完全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记载的那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让人怀疑陶渊明《桃花源记》写的就是大漈。这里的每个村,都有各自的姓氏族群,有些干脆以姓氏做村名,比如我祖居叫“潘宅”,都姓潘,西岸底和梅方坪为梅姓,彭村为彭姓,茶园为林姓,小佐严姓。大漈高原盆地地势开阔,1949年景宁县解放之初,县政府就设在大漈,后来才移到现在的县城所在地鹤溪镇。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闻

潘宅村

潘宅分为上村和下村,中间隔着农田也就半里地,从下村进村,村口有一片风水林,巨大无比的老银杏树下,是潘家祠堂。村里潘姓人都有各自的辈分,乡里乡亲沾亲带故,都以叔伯相称,民风非常朴实。奶奶家在上村,记得那时候奶奶家门前百来步远的农田中间的小山包上,有两株并排、长得挺拔的大树,树干直入云霄,一个人抱肯定是合不拢的,当地人叫“松树”。这“松树”不是平常我们常见的那种松树,我哥说应该叫罗松树。后来被雷击了,大漈高原盆地大,海拔高,周边没有高山,大树长得太高容易招引雷电。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闻

大漈古树

大漈地势开阔,人口相对集聚,历史渊源,文化底蕴深,从古树、廊桥、寺院可见一斑。大漈廊桥很有名,最著名的就是位于西岸底村中间的胡桥和村尾的护关桥,两桥分别建于晚明和早清时期。胡桥是一座正方形木廊桥,方方正正的桥面上搭有戏台,还开有店铺,古时候不但起着便利交通的作用,还兼具商品交易、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多种用途。护关桥上下三层,在桥的一侧留出大约两米左右供行人通行,大部分桥身被用于供奉各种神尊,是当地人祭祀祈求神明的地方。在大漈,廊桥不仅仅是为了方便通行,还赋予了很多其他功能,成为那个年代商业和文化娱乐中心。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闻

胡桥。

过了护关桥便是寺司院,寺司院建于宋代,内有心经钟楼、大雄宝殿、三清殿、马仙宫等古刹建筑群,现在把寺司院和时思寺统称为时思寺,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大漈aaaa级景区的核心景点。寺司院边上有几株千年古树,两株刺柏树,几株柳杉,最著名的就是那株柳杉王,柳杉王胸径近5米,树龄一千五百多年。由于年久经历雷劈以及当地人烧草木灰等原因,树里面已经被烧空,从树洞进到大树里面,抬头可以看到天空。树洞中可以放一张桌子,容纳十个人围着桌子吃饭,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经历千年大自然变迁,百孔千疮的柳树王还是顽强地活着,验证“树靠一张皮”的古话,大漈柳杉王是目前全球有记载的最大柳杉树。两株刺柏也是我见过最大的柏树,胸径有1.5米,有一千多年的树龄,一株已经倒塌横靠着墙体。记得小时候经常爬上去在横着的树干上走来走去,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横卧的那一株枯死了,也许是树龄太久,卧倒多年后枯老了,古树也有寿命。父亲告诉我,在他小的时候,大漈高原四周森林茂密,参天大树很多,建造鹰潭到厦门的鹰厦铁路期间,很多大树被砍伐当枕木,后来大跃进时代大炼钢铁,又有古树被砍伐烧炭,两波下来,只留下依稀可见的那么数百株大树了。以前的学校设在寺司院里,父亲就在那里念的小学,念了六年小学后,爷爷送父亲到景宁继续读书。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闻

寺司院外观。

大漈之名源于雪花漈,“大”形容雪花漈气势磅礴。贯穿大漈全境的那条河叫沐鹤溪,著名的雪花漈在沐鹤溪距护关桥大约三里路的大峡谷上方,高高的岩壁上刻着“雪花漈”三个字,题词的是民国时期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先生。雪花漈周边峡谷幽深,悬崖峭壁林立,以前是人烟罕至的地方,现在已经开发成景点,做了栈道可以从绝壁上穿过,站在绝壁栈道上远眺大峡谷,景色别致。在幽深的峡谷下面,还有很多明朝时期开采银矿挖的银坑洞,最大的银坑洞可以容纳数百人,洞内潮湿阴森,据说里面有很多毒蛇和蝙蝠,现在已经没有人敢进去。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闻

雪花漈。

海拔1689米的上山头是景宁县最高峰,从大漈出发,经原始森林里的一条山路可以到达上山头,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山顶上有一片高山草甸,草甸周围是漫山遍野的猴头杜鹃和灯笼花,每年五月花开,美不胜收。我曾经和驴友两次去过上山头,在山顶高山草甸上露营,夜里听风声,听飞禽走兽的鸣叫;抬头看星空,看皎洁的月光散落在大地。唐朝时期,古人曾在上山头山峰下侧建有一座寺院,叫上山头寺院,年久被毁。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闻

上山头霞光。

大漈有雪花漈、阳岚寨大峡谷等名胜,有寺司院、胡桥、护关桥等古迹,有号称户外爱好者天堂的上山头,还有参天古树和独特的民居。大漈以她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风光景色和特有的气候条件,尤其是大漈人天生热情好客的性格,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闻

上山头高山草甸。

夏天,大漈是避暑胜地,成群结队的人来到这里,一呆就是十天半个月乃至整个夏天;冬天,大漈是冰雪世界,田野里厚厚的冰层,成了天然冰场,大地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田野上成群的鸟儿围着劳耕的人们,一会儿落在田头,一会儿又向远方飞去,燕子在屋檐下做窝;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田里一片金黄,勤劳的人们,挑着箩筐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闻

梅方坪民居。

大漈海拔高,气温低,水冷,水稻只能种单季,后来,冷水田改造重新做了水渠,水渠边上的路也变宽了。高原大漈的天特别蓝,云特别白,看到蓝天白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西藏。这里的日照时间长,白天和夜里温差大,植物生长期比较长,种的稻米特别好吃。大漈的土豆不但好吃也特别好种,顺着山脚坡度,把带沙带小石头的泥土陇陇好,烧点草木灰,长出来的土豆又大又圆。近几年,大漈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以前种水稻的稻田基本上都改种茭白,大漈茭白鲜嫩无比,不但可以炒熟吃,凉拌生吃的味道也很好。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闻

西岸底村。

2022年清明节,父亲带子女回老家祭祖,经过大漈西岸底村,父亲指着一栋三层高的洋楼告诉我,我在那里出生,我好奇心起:“当年应该不是这种房子吧?”父亲说当年是木瓦房,重建过了。

父亲说当年太爷爷膝下有五个儿子,有一年嫁女儿做家具,不小心失火房屋烧没了,当年他就盖了一栋五直两廊的房子,十年后又紧挨着盖了一模一样的一栋。共用的那道墙,墙脚用鹅卵石砌上来,高过人头部分用黄泥土筑成,墙边有个廊门,上面有挡雨檐,下雨天不需要打伞也能走到另一栋房子。爷爷的兄弟当中有务农的、有经商的,更有为保卫国家牺牲的。最小的爷爷年轻的时候接受新思想参加抗日战争,在南京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死了,成了无名英雄。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闻

寺司院的古刺柏树。

当地的木瓦房一般都盖两层,楼下是生活区,楼上当粮仓,堆放稻谷和杂物,民以食为天,有备粮就不慌。天井上搭了一个台子,从二楼伸出来用作晒稻谷,平时就是几根木头架子,晒稻谷的时候铺开木板,再放上竹编的席子。楼下的房子每间都会被帘子隔成里外两部分,外间放一张八仙桌,桌子四周是凳子或椅子,靠窗那边叫“上头”,一般会放一张很宽的三面都顶到木板墙壁的大凳子,大凳子很厚重,小孩在上面随便玩也不会翻倒,吃饭的时候小孩可以跪在上面或拿一只小板凳坐上面,帘子后面是卧室。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闻

柳杉王。

父亲说以前爷爷在胡桥桥头开店,家境不错,是当时社会上很有名望的人,爷爷过世得早,奶奶活到了83岁。父亲在外工作,奶奶一个人不愿离开祖居地,独自在潘宅老家生活。奶奶小时候缠过脚,鞋子小小的、尖尖的,走起路来步子小,头重脚轻地一晃一晃,干不了重体力活。奶奶说缠脚的那几年,用布把脚紧紧地扎起来很痛,那个年代看新娘先把裙摆撩开看看,脚小不小,娶了大脚女人会被全村人笑话。记忆中奶奶家家具、用具都很独特,烧饭用的是铜罐,铜罐是用铜手工打的,铜罐闷出来的饭特别好吃,当地农村厨房夹炭火用火钳,奶奶家小灶烧火夹炭火用的是铁制筷子,铁筷比一般的筷子长,头上有一根铁链子把两根栓在一起。奶奶家都是老式家具,桌子用的木料很厚也很重,一般不容易移动,桌子有四个抽屉,分在两侧,抽屉拉环用铜打造带有装饰性花纹,镶嵌在抽屉面板上。椅子同样很重,后靠背两边空,中间那块木板上雕刻着各种古代人物故事,再上面是镂空雕的各种花,人物和花除了上油漆还烫金,椅子后背上的木雕和箱子面板上的画,都是古代经典故事和传说,栩栩如生。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闻

被云雾笼罩的古树群。

大漈海拔高夏天很凉爽,冬天却很冷,每家每户桌子底下都有一个黄泥糊的格子大火坑,冬天放炭火取暖,整个冬天都不熄火。奶奶房子后面是一座小山,大漈盆地里的山都很矮,基本上都成种菜的菜地,山上有好几株大杉树,这些杉树都属于不同人家,当地人叫菜园树,农村盖房子用的柱子、横梁和隔板大部分用的都是杉木。我家也有菜园树,家门前约一里多路的一个小山包上就有五株一人合抱大小的杉树,站在我家门口的小路上都能看得到。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闻

柳杉王近景。

大漈没通公路的时候,通往外地要走山路,从父亲工作的北溪公社所在地白鹤到大漈高差超过800米,有三十里山路。过了深垟、黄山头之后,要爬一条用石头铺成的很陡的石阶山路——“大漈岭”。那时候大漈供销社卖的货都是靠挑夫用肩膀从北溪供销社挑上去的,一天来回就是六十里地,天没亮就要出发,回到大漈都要天黑了。当地人叫挑夫为“担担人”,那个年代人口流动小,担担人都是大漈本地人,我家在北溪供销社,乡里乡亲都会到我家喝碗茶,外婆会很热情的接待。以前泡茶用小茶碗,人多了来不及一碗一碗泡,外婆用一个青瓷大水壶,泡上一大壶茶水,边上放一些小碗给来的人自己倒,一到天气晴朗的日子,中午时分,我家总是有很多担担人。我小时候很害怕去大漈,因为大漈岭实在太难走,从岭脚望去大漈岭就像一根梯子直插到云端,可怕的是爬到以为是云端的地方,看到的又是一个类似的重复,一想到大漈岭心里就会发怵,父亲要我们去很无奈。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闻

云雾缭绕的雪花漈大峡谷。

曾经的懵懂少年,在外读书、工作,中间不知道间隔多少年,再次回到大漈,已经是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再后来,大漈变化越来越大。城乡差距缩小了,乡下人进城,城里人返乡,许多从大漈出去的人落叶归根,回到老家养老。我的两位大伯退休后,修了老宅,夏天都到大漈避暑,并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旅游推广做了大量工作,在当地很有威望。通往大漈的公路修了再修,越来越好,来往于大漈的人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大漈成为aaaa级景区之后,一片繁荣景象。我家好几位堂兄妹、表兄妹当上了村干部,成了村里致富的带头人,有开农家乐的,有做食用菌的,也有种植高山蔬菜的。大漈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出了很多名人,我大大伯从县委党校校长退休后,撰写了一本书《大漈千古风情》,书中多有记载。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闻

沐鹤溪。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大漈罐渐渐被现代工业品替代,大漈罐作为日用陶器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如今大漈罐已从日用陶器,过渡为工艺品陶器,大漈罐制作技艺在2010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家潘宅村的潘任根老人,从事传统大漈罐制作,坚持了六十余年,为这一宝贵的技艺传承做出重大贡献。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闻

寺司院远景。

进入新世纪,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漈罐已经被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大漈罐已然成为大漈人的一种精神象征,和这块古老的土地,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息共存。

“转载请注明出处”

搞笑分类资讯推荐

从为人民服务到“为人民币服务” 范云辉忏悔:“苍蝇”爱叮有缝的“蛋” - 天天要闻

从为人民服务到“为人民币服务” 范云辉忏悔:“苍蝇”爱叮有缝的“蛋”

范云辉,男,1967年7月生,曾任德阳市罗江县慧觉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党组成员、局长,县畜牧食品局局长,万安镇党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等职。2022年9月,范云辉主动投案,接受德阳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2023年3月,范云辉因严重违反党的纪律,构成职务违法并涉嫌受贿犯罪...
自从进了业主群,生活都变得有趣多了!网友:又是谁DNA动了 - 天天要闻

自从进了业主群,生活都变得有趣多了!网友:又是谁DNA动了

现在很多买小区的人都会提前加入一个业主群的,有什么事情可以及时的分享一下,有什么帮助相互之间也会互相帮助一下的,看起来其乐融融的一片。我加了两个小区的业主群,一个是整个小区的,另外一个是我们这一栋的。我们这一栋的经常有人会在群里骂楼上的乱扔
众泰倒下,期待小米,第二款车致敬“法拉利”? - 天天要闻

众泰倒下,期待小米,第二款车致敬“法拉利”?

以下内容来自网络新闻之前一直有传小米第二款电动车是SUV,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它的谍照终于被曝光。第一眼看,小米第一款SUV神似法拉利的Purosangue,预计将于2025年发布。它也会搭载激光雷达,智能驾驶方案与小米SU7相同,支撑高速和城区NOA功能。目前,这款小米SUV代号为 MX11,雷军曾说过:在传统汽车行业,SUV和轿...
沪芦高速“暴力梅”后再现:一个个坑塘,十多辆车爆胎 - 天天要闻

沪芦高速“暴力梅”后再现:一个个坑塘,十多辆车爆胎

新民晚报讯(记者 陈浩)今天上午,多位市民反映,他们驾车行驶至S2沪芦高速近顺翔路跨线桥时,有十余辆车因路面坑塘发生爆胎。爆胎车辆被拖走  网友图今天上午,多位市民驾车沿S2沪芦高速往东海大桥方向行驶,至顺翔路跨线桥附近路段时,遭遇不少路面坑塘。“慢车道和中间车道都有,一不小心就 ‘踩雷’了。”有车主说。...
“Meiko成全球首个9000助攻图”火了,比Ming多三千,LPL断层领先 - 天天要闻

“Meiko成全球首个9000助攻图”火了,比Ming多三千,LPL断层领先

前言:S14赛季的比赛已经正式开始了,相信绝大多数的玩家都关注了最近一段时间的对抗。Lpl赛区的夏季赛进行的是比较激烈的,从目前的整体对抗来看,blg战队,tes战队和jd g战队依旧拥有着主导地位,这三个队伍的世界赛名额基本上是可以确定。没有队伍能够扛住他们三个的压力。到目前为止,他们的夏季赛还是处在全胜的阶段。...
“北京到底有谁在啊?”清华、复旦和各地文旅纷纷玩梗“拉人”,网友笑翻 - 天天要闻

“北京到底有谁在啊?”清华、复旦和各地文旅纷纷玩梗“拉人”,网友笑翻

近日,演员林更新在都市剧《玫瑰的故事》中的一句台词火出圈,“那你偏要去北京什么意思?北京到底有谁在啊?”  这句话被央视网、央视网文旅、央视军事、各地文旅等众多官方账号剪辑视频玩梗,最高点赞量超百万。  各地文旅部门“半路截胡”  21日,#我偏要去北京#登上热榜,央视网文旅发布视频称“方协文你看好了”...
iPhone 16 Plus挤爆牙膏管,高刷、快充、更大屏幕,要卖爆的节奏 - 天天要闻

iPhone 16 Plus挤爆牙膏管,高刷、快充、更大屏幕,要卖爆的节奏

今年第一季度,苹果手机在中国区的销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为了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618期间,苹果公司授权给经销商大幅调低了入手门槛,某些机型降幅超2800元。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仅仅靠低价很难维持长久。想要获得更好的口碑和销量,新款需要在价格和配置方面拿出十足的诚意,距离iPhone 16系列还有几个月时间,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