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咱们聊聊商鞅。
商鞅,原名公孙鞅,卫国人。
在卫国的时候也称卫鞅,到了秦国后封地在商,又称商鞅。
因为不世之功被秦孝公封君,所以商鞅又被称为商君。
很多人对商鞅的认识,一个是变法,一个是车裂。
众所周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空前强大,最终统一六国。
但商鞅变法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很多人不怎么知道,这就是我今天要聊的重点。
商鞅是法家,他以法家为框架设计了整个秦国的富强。
如果想比较好的理解商鞅这套思想,以及其思想衍生出的制度,一定要从人性底线的角度去理解,去思考。
因为商鞅一切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全都是围绕着人性底线来展开的。
商鞅认为“民愚易治”,国家的富强必须建立在民众愚昧和贫穷之上。
与此同时,商鞅又设计了让秦军战斗力飙升的军功晋升制度。
从表面上看,通过军功晋升和让民众愚昧贫穷这俩思路是矛盾的。
实际上商鞅所谓的军功制,设计极其精妙,它确实能让普通人比较容易的拥有下级爵位。
大家听清楚了啊,是下级爵位。
因为下级爵位和真正的贵族是两重天。如果普通人想要达到士大夫阶层成为真正的贵族,实际上非常难。
普通人要靠军功成为贵族很难,反过来,贵族要靠军功变成普通人却很容易。
因为商鞅的军法里可以“削爵”的罪名实在是太多了,士大夫阶层是越打越少而不是越打越多,才是这个制度的设计初衷。
最终产生的效果是消灭贵族,加强君权,又能让其他贵族产生恐惧。
秦国的贵族们只能不顾一切的表忠心来保全自己。
随着秦国不断的征战六国,持续时间之久,大战次数之多,军功制就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
哪怕是下级爵位,获得军功的人数也是海量的。
在爵位发生通货膨胀之后,解决方法有两个:
一是更加严酷的执行军法,通过加加减减来控制下级爵位的上升。
采取从量到质的变化。
方法二就是,更广泛的因罪削爵、夺爵,以此控制爵位的总体数量。
作为对比的是明朝的朱姓王爷们,世袭罔替遍天下,完全不加控制,最终把整个朝廷都吃空了。
满清吸取前朝教训,对宗室贵族实施隔代降爵,就有点儿商鞅的这个意思了。
制度说完了,咱们聊聊商鞅之死。
商鞅的死是当时秦国主客观条件造成的。
主观上来说秦惠王刚上位,需要宗室和贵族们的支持,来夯实自己的地位。
商鞅被处死是民心所向。
客观上来看,作为法家的商鞅,他把依法治国这一套做的太成功了。
商鞅把整个框架搭建完成,运转良好之后,他已经没有用处了。
所以秦惠王看似顺水推舟,实则借刀杀人,就把商鞅车裂了。
商鞅死了,但商鞅之法秦国一直在沿用,直到灭六国统一天下。
总体来说商鞅这一套制度极其成功。
后来秦民喜迎沛公,其实是一个小疏忽:
商鞅的设想是将百姓维持在一个不死不活的状态,但他忽略了秦以外的六国人,远不如秦民耐草。
而秦民也远不如商鞅想象的耐草,所以当这套制度从秦国推向全天下,秦人感到举步维艰的时候,楚人早就觉得活不下去了。
这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太难了,楚人难得不可想象不能忍受。
这时候,一个老家在江苏沛县的刘性大哥出场了。
刘大哥发现这个纰漏之后,修修补补就能继续用,一直用一直用一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