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已经讨论烂了。在这里就不说这个计划到底能成功还是失败了。只分析一下为什么诸葛亮不愿冒险。从国家实力来看,蜀汉是三国中最弱的一个,天下十四州魏国就一家就独占了10州,最可怕的是曹魏。当时占据了经济和政治中心也就是关陇地区,而吴国有扬州荆州和交州三州,其中荆,扬两州还是与魏国共有的;蜀汉在丢掉了荆州的数郡后,只存有益州之地。根据当时的官方资料,蜀汉灭亡时只有28万户、94万人,而东吴灭亡则有52.3万户,230万人,曹魏的人口则有66万户,443万人。这个数据很可能因为统计口径的原因被缩小了,但是相对实力差这一方面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人口差距直接反映到军事实力上。三国的人口与军队比例基本一致。曹魏当时的总兵力30多万有的说是40万。蜀汉建国时夷陵之战损失惨重,所以留给诸葛亮的人力资源有限。南中叛乱诸葛亮平定后吸纳了南中的人口,壮大了自己。当时的蜀汉总兵力也只有6万多,据说后来好像兵员发展到10万,到底是不是夸 张,就不得而知了。而吴国的军队最多也就是20多万。也就是说吴蜀加起来兵力还没有曹魏多。指望蜀汉单挑,战胜魏国更是难上加难。当然了,打仗不一定靠兵力多取胜。有人一定会说,刘邦为什么会成功?其实诸葛亮北伐也是学刘邦,只不过诸葛亮没有刘邦的运气,刘邦面对的是一群诸侯,而诸葛亮始终面对的是一个,具备北方统一的国家,诸葛亮《隆中对》规划的进攻路线就是出于秦川,也就是从汉中直插关中。

汉中和关中被秦岭隔开了,秦岭东西长800~1000里,南北宽达200~300里,平均海拔在2千米以上。从汉中到关中。总共有5条道路,分别是祁山道、陈仓、褒斜道和子午道。当然了,祈山通往陇西是路程最远的,而诸葛亮放弃魏延的计谋,走的最远的路,主要原因有两点:一,这条路道路虽然路程遥远,但是路好走。用诸葛亮的话就是“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陇西这地方离曹魏的统治中心比较远,说的简单点,就是统治基础比较薄弱,驻军兵力不足。蜀汉可以轻易夺取这些地方。一旦夺下陇西陇右至凉州,就能增强蜀汉的综合实力,然后再夺取关中,为将来入灭曹魏打好基础。二,陇西和凉州是一个军事资源相当丰裕的地方。凉州有战马,像什么董卓马腾父子靠着就是西凉兵。纵横天下的。如果得到凉州的马和凉州铁骑的助力,那么蜀汉就能打造一个与曹军虎豹骑相抗衡的骑兵。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出祁山后,达成了相当大的战果。“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如果不是马谡街亭之败,说不定诸葛亮还真能在陇西稳住阵脚。知道为什么诸葛亮不同意魏延了吧?是因为曹魏的远道奔袭能力要比蜀汉军队快得多。如司马懿是杀掉孟达,就能看出曹魏的骑兵速度之快。而蜀汉的精锐部队也称无当飞军是山地步兵军团。即便魏延真的能夺取长安,当时的诸葛亮大军能不能和魏延会合,诸葛亮心中没底,可以这样说比速度你能快得过人家马吗?这才是诸葛亮否定魏延主因,至于说怕什么损失那些人,有点牵强附会。但是以蜀国想要对抗曹魏不用奇谋,只用正谋,就想取胜是不可能的,历史也告诉我们了。而第一次往往具有隐蔽性,可以趁着曹魏的主力在防东吴快速夺取关中,诸葛亮后期越来越难打,主要原因就是曹魏以关中为基地展开反击,所以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