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陈博文
图片 | 网 络
版权归原作者
“浒湾油面进汴梁,方河米粉去湖广,黄通冬笋满省跑,四海闻名藕丝糖。”
在江西抚州金溪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传唱的便是浒湾油面、方河米粉、黄通冬笋、藕丝糖四大特产,其中以藕丝糖名列前茅。
藕丝糖在糖饼、子糖、空心糖、灌雪糖等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型,是一种以糯米熬制、拉成的棉糖。
《金溪县志》记载,金溪藕丝糖最早产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关于藕丝糖的传说也是众说纷纭,据传金溪还没有建县时,有位要饭的老头,乞讨稀糖吃,做糖的师傅打了一勺稀糖用碗盛给他,他却伸出手不停的去抓,竟拉出了又白又细的糖丝,把糖丝向师傅们一抛,人却消失不见了。
做糖的师傅把糖丝放口中一抿,糖丝落口即消,师傅大喜之后突然醒悟,原来那是神仙铁拐李下凡。
师傅按大仙的指点,把饴糖抓拉成细丝,包上豆粉、芝麻、桂花、桔饼末等配馅,外形似一团洁白细嫩的藕丝,固称之为“藕丝糖”,素以甜、脆、香、酥而著称。
饴糖是藕丝糖的主要成分,所以具有古方“大小建中汤” 补中益气,生津润燥、消痰止咳的功效。甜而不腻,补而不壅,是冬令糕点中的营养佳品。
点击视频查看完整制作技艺
传统的金溪藕丝糖采用金谷岩的金包银糯米和翠云寺马尾泉的泉水来制造,据说如此味道更佳。
精选的金包银糯米、麦芽,经浸泡、蒸、发酵、滤浆,熬制成饴糖。
采用祖传手工艺与熟黄豆粉、花生粉扒丝而成细丝,再一团团包以芝麻、桂花、香油、白糖、桔饼成形后包装而成。
藕丝糖的制作标准相对较高,对调料、入窖、发酵温度、熬糖时间、火候、气候等都需精准掌握,且一年中只有在冬季才能生产。
发酵过长,火色老了,不仅无丝,味道也偏苦,非常影响藕丝糖的口感。
因其制作技艺复杂,金溪藕丝糖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甜而不腻,脆而不碎,落口消融,余味绵长的藕丝糖深受金溪人民的喜爱。
在明万历年间,每逢迎神赛会及春节前后,小贩们就会走街串巷,挑着糖担,敲着小锣叫卖。
在旧时,秀谷、珊城、浒湾、琅琚等地是藕丝糖的主要生产地。因藕丝糖只能在冬季制作以及15℃环境下储存,产量和销量深受制约。
建国以后便开始大规模生产,改进包装与技术,使之能运输,储存。
如今,金溪藕丝糖不仅多次被评为省、地优质产品,还成为了金溪人民致富的“金钥匙”。
在金溪礼义门村的冬季来临之时,上百户家庭都以藕丝糖为主业,村民们在家中赶制藕丝糖,运往上海和浙江、江苏等地销售,产值可达千万元。
金溪藕丝糖无论在何时何地,总与甜蜜息息相关,这是人们体验甜味的另一番境界,也是金溪人民关于糖的传承幸福。
请分享
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