荤腥的妄念
小时候回外婆家过年,那是大别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子,尽管山清水秀,但很穷。不过,春节前,村里家家都会做两样东西,一个是年糕,一个是腊肉。年糕磨好摔打成条,码在缸里,灌满“冬水”(立春前的水,细菌少),随吃随取,一个冬天都不坏。腊肉是肥膘肉,几乎没一点儿瘦的,用大量粗盐腌制,挂在灶台上方。炊米饭,切几大片手指厚的腊肉,和米粒一起蒸煮。吃的时候,外公负责分配,一般每人只能分到一片,极咸,用锋利的门牙,咬下薄薄的一小条,就足够送一大口糙米饭。用外公的话说,腊肉不仅“下饭”,而且“杀馋”。
我这个年纪的中国人,大都经历过物质单调乏的年景,基因里有对脂肪类食物的天然好感。饮食习惯成型于童年时代,尽管年纪增长社会进步,今天的我,仍然难以摆脱动物脂肪的致命诱感。如果很多天不沾荤腥,日子过得寡淡无比 ,我就会回忆起外婆家的腊肉,那种口膛里让人目眩的缠绵,以及细小颗粒状的油脂在牙齿间迸裂的快感。
------陈晓卿《至味在人间》
所谓“四方食事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热烈浓厚的四川方言
配上一碗外婆家的腊肉
有没有勾起你的儿时回忆呢?
据说四川地区逢年过节
几乎是无腊肉不成席
一块肥瘦相间的腊肉入口
微咸中带着一丝焦甜
肉质紧实 油香四溢
实在让人欲罢不能
一块小小的腊肉
不仅承载着浓浓的年味
更是无数四川人魂牵梦绕的乡情所寄
酒肉穿肠过
美食固然不可抵抗
但学好方言才能更好地吃遍天下
想要吃到正宗的四川腊肉
怎能不学几句地道的四川方言呢?
接下来就跟着小编
一起去探秘充满人间烟水气的四川方言吧!
四川方言
简介
四川方言发源于上古时期非华夏族语言的古蜀语和古巴语,迄今四川方言的原始层中仍然保留了“坝”(平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之后四川方言便随巴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巴蜀后,巴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巴蜀语。其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巴蜀语同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四川方言。
部分音韵特点
■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方言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 shāng],四川方言为zi sang]
■在四川方言 (但不包括成都方言)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通读为“l”。
■音节"ing"与"in"跟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样,完全通读,统一发音为"in"。"eng"与"en"在大部分音节中通读为"en",如“痕”与“恒”同为[hen];“棱”发为[len]。
■音节"wu"固定变化为"vu",如“五”、“雾”等,"hu"变化为"fu",部分地区声母"h"后介音为"u"的字,声母变为"f"且无介音"u"。
■中江人在说话时喜欢加上“挂(gua二声)"。
四川话小课堂
●雄起——大力展现阳刚之气,拿出自己的最大本领,压倒对方。泛指:加油。
●你娃儿——你小子!
●瓜——瓜,“傻瓜”的简称,含义还包括“憨包”之意。
●把能(lén)——全部,所有。例句:他们把能都来咯。
●宝、宝器。——憨包一个,到处出洋相的傻瓜。
●嘎(gá)——是这样么?可以独用。
●绰绰(có có)——形容词后缀,表某样子。神绰绰的(精神病样子),哈(傻的四川发音)绰绰的。
●你在做什么:“你在抓子?”,“抓子”就是“做啥子”的连读
故文新语
音频来源:周 梅
图片来源:百 度
文案来源:周姝彤
排 版:张寒絮
方言部分来自百度百科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