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博弈
星巴克终于降价?
6月9日,星巴克宣布在中国市场的非咖啡饮品价格平均下调5元,部分产品跌入20元至30元区间,这是星巴克进入中国25年来首次官方主动下调产品价格。
降价讯息一出,网友很难不联想到最近瑞幸和库迪正进行的“9.9元咖啡价格战”,并猜测是星巴克终于坐不住了。
而事实上,细看其策略,星巴克这次“挥刀”的对象刻意避开了核心的咖啡战场,而是瞄准了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这些“非咖”选手,并配以“不止咖啡,更有非咖”的推广语。

星巴克回应此举旨在打造“上午咖啡,下午非咖”全天候服务场景,可以解读为预备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开拓新的机会点。
战略意图明显,姿势也算优雅,但在当下这个饮品江湖已经“卷生卷死”的时刻,星巴克才想起打造“第二曲线”?
当瑞幸、库迪用价格战重塑咖啡市场格局,喜茶、奈雪早已将新茶饮的主力价格带牢牢钉在20元区间,蜜雪冰城更是横扫下沉市场时——星巴克此刻才高调推出“非咖”作为增长引擎,是否已是珊珊来迟?
不打价格战,还是打不了价格战?
当诸如瑞幸、库迪、幸运咖等众多品牌,将市场搅动得风云四起时,老牌选手星巴克在战略上一向被认为是克制的,这种克制也常在战局涌动时让其有“中年危机”的态势。当低价位逐渐成为新主流,定位高端、不打价格战的星巴克如何突围是其必然要回答的问题。
夏日饮品大战即将来袭,星巴克在已有的优惠设置之外,首次通过官方进行价格调整。6月10日起,对旗下非咖啡饮品实施大规模调价,涉及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三大品类共计数十款产品。具体来看,以大杯饮品为例,平均价格降幅约5元,单品最高降6元,最低价下探至23元。

价格调整后,星巴克多款非咖啡饮品将下探至20-30价格区间,以抹茶星冰乐、冰摇红莓黑加仑茶和红茶拿铁为例,大杯价格分别原为36元、31元和35元,调整后的价格将为32元、26元和29元。此次调价覆盖全国所有门店,非短期促销活动,而是官方定价的结构性调整。
但此次价格调整似乎并不得多数网友买单,在网友口中,23元可以买到三杯瑞幸、六杯蜜雪冰城柠檬水,被评“降价降了个寂寞”。

早在2022年初,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等品牌曾纷纷降价,将新茶饮价格带从30元拉到20元以内,瑞幸、库迪等品牌靠“9.9元咖啡”打通心智,蜜雪冰城以低价得到“民心”,各个品牌在打高端线的战略上也更加慎重。这时,以“高品质,高价格”定位立于国内市场的星巴克中国并未在价格上做过多调整,其高管也多次表示过星巴克不参与价格战。
如今,纵观咖啡茶饮市场,低价位早已成为新主流。
在9.9元“价格战”开打两年以来,今年4月份,咖啡市场“战事”再度升级,在平台补贴战的加码下,众多咖啡品牌都设置了折扣、特价等不同程度的优惠,有的产品比线下价格优惠超过五成:瑞幸券后6.9元/杯、库迪外卖单价低至1.68元……
据报道,在淘宝闪购全量上线24小时内,库迪咖啡的订单较日常增长近10倍。这样,点着一杯5元左右咖啡的打工人于线上办公,星巴克原有的消费场景则被进一步挤压。
如此背景下,让星巴克降至5元参与价格战似乎不可能,但若固守着过往战略不变则只有被进一步蚕食。虽不入价格战,但星巴克居于竞争激烈的茶饮市场中必会受到价格战的影响。低价之外,需寻找另一番解法。
按照星巴克官方的说法,此次价格调整也并非入局价格战,而是为扩展消费场景。但回顾茶饮市场格局,这种在品类上“纳新”的举措,其他茶饮品牌也早已开“卷”了。
棋局周旋,总迟一步
相对于瑞幸、霸王茶姬、蜜雪冰城等大众熟知的品牌,星巴克的价格本就不是其优势,而是在于其所营造的第三空间。
对于此次降价,类似星巴克受众的留言便表示“23元买一个安静学习的下午,实在是太值了”。

因此,与其说星巴克奔着扩展客源,争夺价格敏感型的新客户,不如说是针对其品牌的粘性客户进一步开展“品类教育”,引导那些原本为“第三空间”付费的顾客,在午后时段多买一杯甜饮。降价本质是星巴克对“空间价值”的又一次套现,对既定客户的服务升级。
在星巴克的战略棋局中,此次降价主要针对“非咖”品类,则是为打造“上午咖啡,下午非咖”全天候服务场景的举措。这似曾相识的标语,暴露了星巴克的战略时差。
在中国饮品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当市面上可选择的饮品种类不仅咖啡和奶茶,一个仅仅专注咖啡的品牌要支撑众多门店,只能扩展新的消费品类。而这个举措,多个品牌其实早有尝试。
早在去年,瑞幸为扩展商业版图,推出奶茶时边打着“早上咖啡,下午茶”的广告进行营销,近年推出了轻轻茉莉·轻乳茶、轻咖柠檬茶等产品,一定程度上通过消费场景的细分,扩展了品牌的品类选择。近日,其再次加码茶饮线,5月31日,推出羽衣轻体果蔬茶;6月9日再次上新椰子水,两款产品均为瑞幸首次上线。
如此看来,在竞争对手早已实现产品线全覆盖、场景渗透的当下,星巴克此刻才强调“全天候”,稍显苍白且缺乏颠覆性。回顾过往,我们似乎能够看到,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多数变化,多为被动为市场推动,而非主动开展的战略行动。
2017年瑞幸横空出世,以外送服务和低价策略迅速攻占市场,之后2018年星巴克才上线专星送服务,并扩张数字化业务。面临咖啡行业9.9竞争,约2024年左右星巴克开始发送优惠券进行促销,到现在开启套餐、团购等多维降价措施——这种亦步亦趋的跟随,让昔日王者显得笨重而犹豫。
一方面,高投入的单店成本使其注定无法轻装上阵参与价格战;一方面,受制于全球体系,本土化产品创新上与中国口味间仍存在裂缝。在面对本土品牌冲击时,受限于在高资产模式和本土化枷锁,星巴克常常只在对手布局后才落子。
当巨头面临挑战,除了被动博弈的“慢半拍”,星巴克还能如何?
进退两难:星巴克的生存挑战
虽然降价可能短期提振销量,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仍面临多重挑战。如何在价格下探的同时维持品牌调性和门店利润率,成为首要难题。高端品牌一面要守住自有市场,同时要在下沉市场实现有效扩张,对于星巴克来说稍显进退两难。
财务数据揭示了星巴克的增长困境。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区营收同比下降1.4%,同店销售额下降8%,平均客单价下降8%。尽管2025财年第二季度中国区营收同比增长5%,同店交易量上升4%,但压力依然明显。
一方面,高端定位和第三空间的功能被其他品牌挤占,如霸王茶姬近年便在门店装饰上逐渐高端化,扩展社交功能,当两间装修舒适的门店置于消费者面前,星巴克的原有客源势必受到冲击。
与此同时,下沉市场战略也面临挑战。截至2025年3月,星巴克中国门店总数达7758家,覆盖超1000个县级市场。而县域消费者本就对价格更为敏感,如何贴合该类人群需求亦是问题。在四五线城市,其门店占比仅5.5%,远低于瑞幸的16%,低价是渗透关键,却与高端定位天然冲突。
门店扩张的同时也是竞争场景的扩大,在下沉市场,蜜雪冰城旗下幸运咖门店已突破1800家,库迪咖啡门店数更达10050家,这些低价品牌对县域市场的渗透速度远超星巴克,形成强大竞争壁垒。
一定程度上,“非咖”饮品因甜味属性更契合下沉市场消费偏好,被视为拓展县域用户的“敲门砖”。但要真正吸收价格敏感型的新用户,这种不痛不痒的迂回降价似乎并不具有真正开拓新市场的决心。23元的“地板价”在6到8元的蜜雪冰城和常态9.9元瑞幸面前似乎依旧不够打。
与此同时,产品本土化创新同样面临考验。星巴克需开发更贴近中国消费者口味的非咖饮品,而非简单移植全球配方。尽管星巴克创新推出“真味无糖”的体系,并且在原有的榛果、海盐焦糖、香草、大溪地香草等四款风味基础上,新增了“莓莓”和“斑斓”两款全新风味,但也仍无现象饮品出现。
咖啡行业涉及到价格、供应链、品牌等多重因素,对无力依靠价格下沉的星巴克来说,品牌影响力和一定量的固定客源还是其品牌底气所在。未来,星巴克也将在ip、主题门店等维度发力。但成效几何,仍旧难说。
当“第三空间”的品牌溢价与市场之间裂隙增大,降价调整虽迟但到,“巨头”星巴克寻找真正的增长点,已是刻不容缓。


id2:course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