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街头,药铺掌柜正将新制的黑芝麻丸包入油纸,封口处印着"王怀隐九蒸九晒"七个墨字。这看似普通的丸药,背后藏着一位医者跨越千年的执着。
现在市场上,有的黑芝麻丸包装上,都会印有“王怀隐九蒸九晒”七个字,跨越千年,这七个字,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王怀隐九蒸九晒黑芝麻丸
一、道袍下的医者仁心
王怀隐的故事始于五代乱世。他本是睢阳士族子弟,却在弱冠之年散尽家财入道,在嵩山采药炼丹时悟得医道精髓。
建隆三年汴京大疫,晋王赵光义微服巡查,见建隆观前挤满求医百姓。
观内青衫道士正用竹帚扫着地上的黑芝麻,见人潮涌来,不慌不忙舀起半碗浮麦秆灰:"妇人产后盗汗,取这灰拌蜂蜜服下。"
这位道士正是王怀隐。他蹲在道观门槛上,将黑豆、芝麻、枸杞混着黄土翻炒,对晋王说:"药食同源,这就是'地仙丹'。"
乱世中,他用道家的"地仙丹"治好了无数百姓的眼部问题,却始终穿着补丁道袍,腰间挂着刻有"王怀隐"三字的葫芦。
二、从炼丹炉到太医院
太平兴国元年,赵光义登基。王怀隐被强征还俗,穿上尚药奉御的绯色官袍。新皇将千卷秘方掷于案头:"朕要编一部前无古人的医书!"
王怀隐却把自己关在太医院地窖,整日与浮小麦、黑芝麻为伍。某日,他盯着筛子上的瘪麦发呆,突然想起二十年前用浮麦秆灰止汗的往事。连夜熬制的浮小麦汤治愈了贵妃的盗汗,从此"浮小麦"三字载入《太平圣惠方》。
编纂医书的第十三年,王怀隐在御药房发现了新秘密。西域进贡的胡麻油性大难消化,他试着将其九蒸九晒,原本坚硬的芝麻竟变得入口即化。配上何首乌、黄精炼制成丸,献给太宗时特意用金箔包裹:"此丸得天地水火之精,妙尽难述。"
三、九蒸九晒的千年回响
王怀隐复活的九蒸九晒技艺,源自东晋葛洪《抱朴子》的记载。但在战乱中,这一古法几乎失传。
他在民间走访时,发现山民仍用粗粝的芝麻充饥,便将道家炼丹的"九蒸九晒"引入食疗:"蒸为阴,晒为阳,九次轮回方得中和。"
真正的九蒸九晒黑芝麻丸,配料极简到只有黑芝麻和黄精。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中写道:"芝麻需淘洗七遍,竹笼蒸透,摊于桑皮纸上暴晒。九蒸后皮壳自脱,入石臼捣千杵成泥。"这种工艺让芝麻的油脂充分分解,变成易于吸收的温补之品。
四、御赐的传奇人生
淳化三年,百卷《太平圣惠方》刊行天下。王怀隐却在庆功宴上消失,只留下半卷未完成的《食疗本草》。有人说他回了嵩山炼丹,有人说他云游四方行医。
五十年后,汴京街头出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叫卖着"九蒸九晒黑芝麻丸"。人们发现,他腰间挂着的葫芦上刻着"王怀隐"三字。这个传说流传了千年,直到今天,黑芝麻丸依然带着北宋宫廷的神秘气息,诉说着一位道士御医的传奇人生。
如今市面上的黑芝麻丸,多数已偏离古法。但仍有老铺坚持用九蒸九晒古法。他们的包装上,总不忘印上"王怀隐九蒸九晒"——这不仅是商业标识,更是对一位医者的致敬。
那些看似繁琐的蒸晒工序,实则是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正如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中所言:"药食之道,贵在精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