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绿瓦、斗拱飞檐
一幢幢中式传统与俄式风情结合的
枣红色楼房
七十年如一日地伫立在
长春汽开区东风大街
这就是老汽车厂人口中的“红房子”
“大小屋檐”下
东风大街早期建筑群起源于1952年
第一汽车制造厂项目落地长春后
为了让工人更安心地投入生产
长春初步在长春西南部规划了
一汽厂区的生活区
并委托给苏联建筑工程部城市建筑设计院
1953年7月15日
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长春奠基
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此展开
同年
设计院的“规划说明书”出台
成为东风大街设计施工的主要依据
交工后的东风大街上一汽生活区
拥有“大屋檐”“小屋檐”各46栋
斗栱飞檐,红墙碧瓦,高高的门楼
都是这些建筑的精髓
三楼或四楼还有精巧的阳台
散发着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风格融合的
独特韵味

其中,大屋檐雕梁画柱
每个单元有三个房间
为三家共同居住
小屋檐古朴精巧
每个单元有两个房间
为两家共同居住
房间中都铺着漆成红色的木质地板
拥有独立的厨房、洗手间、浴室
冬季24小时暖气
水管里流出冷热自来水
曾是长春最令人羡慕的居民区

“大、小屋檐”从诞生起就是
一汽职工和家属的居住地
形成了独特的“厂区文化”
住在这些“红房子”
楼上楼下都是同事
很多都是从全国各地
来支援一汽建设的
那个年代虽然住得很挤
但是街坊四邻亲如一家
有时候回来晚了
谁家有饭拿起来就吃
过年时,各家饭菜都摆成一排

为了安置一汽职工子女上学读书
1954年8月
在南岭东商专科学校附属小学的校舍
成立了652厂职工子弟小学
一年后学校由南岭迁回厂区1栋
1956年新校舍在锦程大街13号建成
并改名第一汽车制造厂子弟学校
这是一汽建厂初期的第一所学校
从此居住在“大小屋檐”的孩子
又成了同学
……
一代代一汽人
在“大小屋檐”里生活着
也让这些建筑始终
以原生姿态被完整地保存着
“摩电”穿行中
长春独特的风景线有轨电车
也曾经在东风大街穿行

1941年11月1日
长春市首批有轨电车开通运营
1948年,长春共有6条有轨电车通车
是长春人重要的交通工具
1954年11月,为支援一汽建设
原本红旗街至宽平大路段的有轨电车2线
延伸到了汽车厂区
从宽平大路延伸到东风大街
终点到“汽车厂五站”
即今天的“一汽1号门”
这条有轨电车方便了汽车厂职工的通勤
汽车厂职工们每天从“大小屋檐”坐上有轨电车
从红墙绿瓦中穿过
伴随着叮叮咚咚的声音
奔向热火朝天的工厂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东风大街街区的环境也在不断提升
20世纪70年代
“红房子”周边增加了围墙
住宅区变成院落
90年代
院落里增加了自行车、摩托车棚
2000年以后
又完成了道路翻建,管网改造
为了让“大小屋檐”光彩依旧
也为了让职工居住得更加舒适
2006年,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
汽开区对“大、小屋檐”做了大规模翻修
主要是外墙的粉刷和修缮
让这些建筑
再次恢复了20世纪50年代的风貌
2007年
东风大街早期建筑被列入
长春市首批保护历史建筑名录
2013年
这些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
“大、小屋檐”
随第一汽车制造厂历史文化街区
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一汽家属区昆仑二路与锦程大街交会
来源:东北一家人贴吧
影视拍摄地
建筑是历史的见证
也是城市文脉的赓续
东风大街不但承载着无数一汽人的
记忆与情感
也成了热门影视拍摄地
风靡一时的《东北一家人》
就是在15街区82号楼拍摄完成
直到今天这里还维持着当年拍摄的模样
现象级电视剧《人世间》
也曾在这里取景

2019年央视春晚的分会场
也搬到了东风大街上
晶莹的冰雪、大红的灯笼、热闹的秧歌
奔驰的高铁、飞溅的钢花
与一汽出产的各类车型汽车全方位展示
完美融合
一派吉林富美昂扬景象
也通过央视春晚的舞台
展示在全世界华人的面前

东风大街
不仅仅是长春的骄傲
更亲历了中国汽车工业峥嵘与辉煌
建筑无声,岁月留痕
东风大街将继续与中国汽车工业同频共振
书写着中国一汽奋楫笃行的壮美诗篇
来源:吉林文脉
编辑::思思
校对:悦悦
审核:子琪
来源:悠游吉林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