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 包饺子,是家家户户不可缺的美食。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吃饺子喝酒越喝越有”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佳肴。根据古书记载,人们吃的并不是饺子,而是一种形状类似月牙的食品,后人推断它是我们今天吃的馄饨。因为,那时候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形如偃月,天下通食”。这种吃法在今天的一些地方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了,而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元代称饺子为“扁食”,清朝时出现了“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也说明了它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还有很多解释。年三十晚上十二点以前要包好饺子,待到正月初一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一说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把各种各样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饺子所包的馅和制做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一般包三种饺子,一是荤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验岁的,包上硬币、红枣、栗子初一早上吃。 在除夕包饺子叫做“吃去年的陈粮,挣新年的钱财”,饺子包好后,有的要放上桃枝,叫做“驱邪避恶”,有的包上豆腐,吃着有“斗福”之运,吉不可言,有的要包上四样素菜,叫做“四季发财”有的包上糖块、花鱼,叫做“新年有甜头”“年年有余”。新媳妇儿吃的饺子里,要包上红枣、栗子、花生米意思是“早生贵子,有儿有女”。最普遍的是在饺子里包上硬币,表示“新的一年有钱花”。 关于煮饺子也有讲究。煮饺子时,要燃一挂鞭炮,声音越响则越吉利。民间煮饺子不能吹风、拉风匣,全凭柴烧。民间有“家人发旺,全凭烧上”的俗语,指的就是这件事。烧柴讲究要烧芝麻秸秆。一方面芝麻秸燃烧时悦耳的响声,好像一连串发财的“发、发、发”的声音,另一面又取“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喻义。饺子煮破了要说是挣了,不能说破了。饺子煮好了,第一碗饭要敬供祖宗和神灵。全家人入席要请家长坐首位。由家长致祝酒辞。盛饭时,不能让锅里空了,意喻取之不尽。 有些地区的人们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豆腐、柿饼、三鲜菜等,象征,全家幸福,事事如意,三阳开泰。按照我国人民的习惯,逢年过节,馆客送亲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过年,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饺子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