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条那么多,哪“一碗面”最顶饱?吃一顿走30里路,真能扛饿

2022年12月13日22:25:19 美食 1076

导读:


去过山西很多次,晋城晋中吕梁、太原这些地方都有去过,给我的印象是,这里的人真的太喜欢吃面了,几乎就是没有面,吃饭就不香。而且他们很擅长做面食,一些传统的做面手艺,都可以在山西找到,人们把它称为“面的故乡”,这话可一点不假。

山西面条那么多,哪“一碗面”最顶饱?吃一顿走30里路,真能扛饿 - 天天要闻

记得有一次我去五台山的时候,在当地就吃过一种面,这个面虽然不是特别好吃,但是真的非常的抗饿,吃完一碗之后,我基本上一天都没有感觉到饿,这个真的毫不夸张,把它说成是所有面当中,对顶饱的那一碗,我觉得一点问题没有。

山西面条那么多,哪“一碗面”最顶饱?吃一顿走30里路,真能扛饿 - 天天要闻

在当地有一句俗语,就是形容它抗饿的:“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的豆面饿断腰”。这个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莜面


1、莜面的原料是什么?


莜面营养价值非常之高,它所含的蛋白质和脂肪量是五谷之首,而它的原料就是莜麦,一种典型的粗粮。我国种植莜麦的历史相当悠久,距今至少有2000多年。

山西面条那么多,哪“一碗面”最顶饱?吃一顿走30里路,真能扛饿 - 天天要闻

按照前苏联专家瓦维洛夫的说法,我国种植的主要是裸莜麦,它是由皮莜麦突变而成的,在西北地区比较常见,这种莜麦最大的特点就是产量很低,但是营养极高。

山西面条那么多,哪“一碗面”最顶饱?吃一顿走30里路,真能扛饿 - 天天要闻

作为和小麦一样的粮食作物,在成为莜面之前,同样都是把种子在收取后经过研磨,从而加工得到莜面粉,不过在制作莜麦粉之前,需要将它的麦粒炒熟,它要成为真正可以食用的美食之前,需要经过“三生三熟”的一个过程,这也是和其它粮食作物明显不同的地方。


2、山西的面条那么多,为啥“莜面”最顶饱?


前面我们提到过了“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的豆面饿断腰”,这句话的意思是,吃一顿莜面可以走30里,吃年糕的话可以撑40里,吃一碗豆面等到走完10里就饿得腰要断了。40里也就是20公里,吃一顿莜面,可以走20公里,可见它的饱腹效果极强。

山西面条那么多,哪“一碗面”最顶饱?吃一顿走30里路,真能扛饿 - 天天要闻

莜面当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铁,核黄素,亚油酸等,它的营养成分是面粉营养成份的七倍以上,所以对于一些寒冷地区的人来讲,或者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讲,莜面确实是一种非常值得吃的食物。

山西面条那么多,哪“一碗面”最顶饱?吃一顿走30里路,真能扛饿 - 天天要闻

我记得汪曾祺先生在 《七里茶坊》也有写到过:“我们带来一口袋莜面,顿顿饭吃莜面……不大一会,莜面蒸上了,屋里弥漫着白蒙蒙的蒸汽,很暖和,叫人懒洋洋的……刚出屉的莜面,真香!……我一辈子很少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

山西面条那么多,哪“一碗面”最顶饱?吃一顿走30里路,真能扛饿 - 天天要闻

如此看来莜面味道还是挺不错的,它比较顶饱的关键就在于本身就属于粗粮,膳食纤维非常丰富,配上独特的做法,最后导致它极其的“抗饿”。


3、莜面,为啥其它地方比较少见呢?


有的人讲:“没有256G的胃,我劝你别吃莜面”,事实上是,想要吃到筱面也并非简单的事情,因为莜面,它是那种喜寒凉的植物,只有在西北、华北的一些地方才有种植,而且制作起来并不简单。

山西面条那么多,哪“一碗面”最顶饱?吃一顿走30里路,真能扛饿 - 天天要闻

“三生三熟”就是其制作的方法,一生,脱壳;一熟,炒熟;二生,沸水和面;二熟,和好的面搓成想要的形状;三生,上锅蒸制;三熟,蒸熟食用。


此外,莜面其实在外地人看来并不好吃,当地就有一句俗语:“大山里没有好茶饭,只有莜面栲栳栳和山药蛋”。显而易见,它的味道其实并不是特别好。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莜面本身就是由莜麦粉制作的,它没有什么黏性,所以制作的时候和面只能用开水,如果不用开水就会干巴巴的,这也导致最后在吃法上,多数是蒸着吃。

山西面条那么多,哪“一碗面”最顶饱?吃一顿走30里路,真能扛饿 - 天天要闻

口味很多人接受不了,自然也很难走出当地,因为不太好消化,所以每次吃的时候,也要注意控制好量。


4、莜面栲栳栳的做法?


莜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为燕麦的一种,因为黏性不好,只能用开水,不然的话抻不动,制作好之后,也是拿来蒸着吃,其中莜面栲栳栳,就是蒸着吃的。

山西面条那么多,哪“一碗面”最顶饱?吃一顿走30里路,真能扛饿 - 天天要闻

制作莜面栲栳栳,先要把面压成小饺子皮,然后用食指“提溜”一卷,就得了。这个面不太好消化,所以也是所有面当中最能抗饿的。

山西面条那么多,哪“一碗面”最顶饱?吃一顿走30里路,真能扛饿 - 天天要闻

【本文由“小谈食刻”原创,未经许可不得删改、盗用,侵权必究】

美食分类资讯推荐

春天田野里藏着一口“宝”,十人九不识,老一辈却靠它救过命 - 天天要闻

春天田野里藏着一口“宝”,十人九不识,老一辈却靠它救过命

春天,是野菜扎堆冒头的季节。对于爱吃野味儿的老饕们来说,这可是自然送来的“野味季”,不抓紧尝几口,简直对不起这好光景。像荠菜、马齿苋、蕨菜这些常见野菜,大家可能早已不陌生了,口感各有千秋,还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地地道道的“绿色健康代表”。
逛商场,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惊喜? - 天天要闻

逛商场,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惊喜?

有网友辣评“现在的商业综合体可是一个比秦始皇统一六国还要统一的地方”一楼有独属自己的四大金刚新能源车、网红户外品牌、潮玩、新茶饮二楼快时尚轮流站岗负一层小吃街永远排长队每座城市的商场仿佛复制粘贴标准化装修复制粘贴的品牌矩阵公式化的楼层分区让消费者调侃“怀疑全国商场共用一张施工图!”这种工业化流水线般...
3888元/位!给客人吃大象粪便的餐厅,已被立案调查 - 天天要闻

3888元/位!给客人吃大象粪便的餐厅,已被立案调查

近日有网友爆料上海一新开餐厅某平台显示人均消费3888元每晚仅开一桌12席餐厅还提供号称用大象粪便制作的甜品记者从闵行区市场监管局最近了解到,这家餐厅名为上海蓬冠树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因违反《食品安全法》已被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马桥市场监管所已现场核查,并暂时封存相关材料展开后续调查。市场监管部门介绍,涉...
宋河酒业“紫气东来”登顶珠峰:一场名酒复兴的精神远征 - 天天要闻

宋河酒业“紫气东来”登顶珠峰:一场名酒复兴的精神远征

顶端新闻记者 陈伟然“从头越,争第一”,宋河正通过一场冲顶珠峰的挑战,向外界宣告自己的复兴宣言。自4月9日发布会之后,河南首位两度登顶珠峰的女性、“宋二代”孙宁,已携宋河“紫气东来”抵达西藏,并正式开启第三次珠峰冲顶挑战。
《三餐四季》福建篇:细品山海风物、地道闽味 - 天天要闻

《三餐四季》福建篇:细品山海风物、地道闽味

福州捞化“鲜”的秘诀是什么?制作顺昌灌蛋的手艺因何“奇绝”?怎样的福州鱼丸才算合格?武夷熏鹅的制作过程要加入哪些材料?鸡汤汆海蚌为何能成为闽菜“皇后”?三餐烟火暖,四季皆安然。央视大型美食文旅节目《三餐四季》福建篇,带你探寻八闽大地,细品山
上海一高档餐厅顾客吃到毛发?老板赔6000多元后报警 - 天天要闻

上海一高档餐厅顾客吃到毛发?老板赔6000多元后报警

前段时间,一些高档餐厅的老板们头疼不已。倒不是因为食材不够新鲜,也不是因为大厨不够专业,而是因为他们正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敲诈”风暴!在黄浦区一家商场里,陈老板和妻子经营着一家日料店。为了这家店,陈老板夫妻俩已经张罗了一个多月,可这开业没几天,夫妻俩在2024年12月16日这天晚上,接到了一通始料未及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