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小编跟着爷爷赶着驴车走街串巷,吆喝着酱油醋,后来爷爷年纪大了,就在村子里开了小卖铺,80年代的小卖铺里油盐酱醋,小食品各种都有,三四年级的我,加减乘除自然已会,家里大人忙的时候,有人来买东西时,我自然乐于一显身手,酱油醋都是论提儿,一提儿半斤几两,觉得这就是玩的,傻乎乎的开心。
天热的时候,爷爷告诉我,可以制作甜水,把开水中放入糖精,一点就可甜了,当时仅知道糖精放多了不好,水放凉之后,再加入食用色素,用直筒透明塑料袋子装了,钢锯条压着袋口,在火上轻柔已过,这就是封口,一毛一包,或一毛两包,图个解渴,也不做多,卖完就没有了。爷爷说糖精食用色素都不好,不能多吃。
夏天的时候,酱油醋桶那里总是挂着一个用纱布制作成滤网的东西,问爷爷这是干什么用的,爷爷说,夏天天然,这些纯粮酿造的调味品容易兹生白白的蚜虫,让村里人买回去,不好看,要经常把蚜虫捞出来。即使没捞,吃到肚子里也坏不了事,人食五谷,蚜虫也食五谷,人吃蚜虫自然不会坏事。
真的怀念那时候能生蚜虫的纯粮调味品。如今我们吃掉青菜不生虫,月饼几年不变质不发霉,奶蛋肉都能人工合成了,婴儿都喝不到纯奶了吧!感叹科技进步了,生产厂家为了利益是越来越大胆了!
最近的调味品牌口水之战,事情缘由大家自己看,谁输谁赢现在还不知道,但是对我们老百姓来说,输赢都要老百姓买单,为什么?如果调味品中不再添加添加剂,那么调味品的价格就不是现在的价格了,如果以后都是添加剂的话,那我们吃的蚝油中添加剂,吃的酱油中添加剂,吃的醋中添加剂,吃的味精中添加剂,吃的大酱中也有添加剂。
每个调味品生产厂家都说自己的调味品添加剂满足规范要求,可是老百姓一顿饭要吃进去多少添加剂,涓涓细流汇成海,点点纤尘积就山,再安全,也架不住多啊!
我国最早发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应该是1977年。但是参与规范标准制定的不仅有国家相关部门,还有行业从业者,以下是引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部分原话,
从2009年10月到2010年4月间多次召开由行业专家、生产和应用企业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并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多方征求对制定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组成由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相关人员、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和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等专家参加的标准起草工作组。六.征求意见和采纳意见情况
在本标准草稿的起草和形成过程中,先后多次召开过由行业专家、生产企业和应用企业代表等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并要求参会的专家和企业代表反馈书面意见和建议。参会的广州美晨、上海厉成、桂林红星、河南中大、山东福田、河北晨光等国内生产企业;帝斯曼、丹尼斯克、诺维信、森馨、嘉吉等国外生产企业以及可口可乐、伊利、安利等应用企业通过电子邮件或传真书面反馈了他们的意见。根据所反馈的意见以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格式要求,对标准草稿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并修改了多数条款的内容或文字表述,
上述引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的原句,大家可以细细地品读下。不仅仅食品方面的规范如此,现在各地核酸小屋的规范制定者就包括了核酸小屋的生产厂家;还有其他一些行业的规范,也能看出端倪,例如《公路勘察规范》主编单位是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这个单位同样使规范的主编单位,也是需要遵守规范的单位,它是一手持矛,一手持盾,试问它的矛尖还是盾硬。
我们正在发展,不排除发展中的存在问题,但是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规范标准,让各行各业要达到高标准规范去努力提高工艺,用技术去达到规范要求,这才是良性竞争,而不是食用各种阴暗手段,在行业内部形成恶性竞争。我们在这争得鱼死网破,最后让别有用心的人获利,争来争去,最终买单的还是老百姓,岂能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