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获取更多精彩信息
后天10月4日就是重阳节了,九月初九,也是一年中两大保健节日之一,重阳是“长生节”,讲究的是长寿养老。
你会发现每年重阳前后,敬老院,街头都会有很多公益活动,但是其实我们不要只在这一天做做样子,敬老要在每一天中体现,老人需要的更多是陪伴,可以先从自己家中的老人开始。

我们也不要去责怪有些老人会被天价保健药品和用品,或者骗子骗去钱财,也是因为这些无良商家或者骗子抓住了老年人需要关怀的这个弱点,下了猛药,那么如果我们多陪陪他们,多提醒提醒他们,多让他们好好学学正确的养生健康知识,或许这些都可以避免。
所以陪伴从现在开始。前一阵子去参观了一家医养结合的养老社区,看着里面的老人互相陪伴,吹拉弹唱,生活有专业人士照顾,运动、餐饮、娱乐,包括宗教信仰都得到满足,看来这个也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除了这个还建议大家可以给家里的老人配置一个关爱老人系列保险,因为很多保险都有投保年龄限制和健康要求,最高这些保险中能够包含骨折相关的保障,因为我之前在默沙东负责过骨质疏松药,深知骨质疏松性骨折或者骨折后再次骨折的发生率以及骨折引起的医药费、护理费还是相当高的。我今年也给自己买了一份。

重阳节说快乐还是安康,网上也有一些争议:
传统上的重阳节本以辟邪为主题,在这个原本为辟邪的日子里,说上一句“节日快乐”似乎有些不妥,不如说“身体健康”或者“全家平安”比较恰当,但如今的重阳节逐渐淡化了禁忌的意义,并更多的以尊老、敬老为节日的主题,所以究竟要不要说“节日快乐”就成为见仁见智的个人选择了。

这个说法来自我国民间。民间认为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是登高,古时传说这是离开平日生活的环境,躲避凶气的捕捉。因为相传这一天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因此重阳节里的祝福是“身体健康”或“全家平安”,而不能说“节日快乐”。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喝菊花酒
“一杯菊花酒,活到九十九”,这句话是关于重阳节的一句俗语,菊花酒也成为了重阳必饮、消灾祈福的“祥瑞之酒”。


重阳喝菊花酒的历史

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重阳节饮酒传说喝了这种“菊花酒”可延年益寿。

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沂己载,汉高祖时,宫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据南朝梁关均撰《续齐谐记》记载,“九月九日……,饮菊酒,祸可消”。这是旧俗重九为重阳节,需饮菊花酒的开始。
《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