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里响着,马蹄的声音,眼里是圣洁的太阳,当青稞酒在心里,给歌唱的时候,世界就在我手上……”
每当这首《康巴汉子》在耳边响起,都会把人带到热情奔放的内蒙大草原。
蒙古人的洒脱豪迈,简直刻在了骨子里。他们热情好客,也是出了名的爱喝酒,每一碗酒都伴随着“哈达”,每一碗酒都有歌声与笑声。一碗酒下肚,仿佛血管里都响着马蹄的声音。
如此能喝酒的蒙古人,自然也酿出了不少酒。但是让蒙古人脸上很没面儿的是,如今的蒙古酒,很少有知名度比较高的品牌。难道是蒙古人酿不出好酒吗?
事实上,蒙古美酒众多,有霸气的“蒙古王”、热情似火的“闷倒驴”、洒脱的“金骆驼”……
只不过,白酒市场波诡云谲,曾经的草原“霸主”们,已经没有了曾经的名气,其中处境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塞北茅台”宁城老窖了。
诞生
宁城老窖的诞生地内蒙古宁城县八里罕镇,早在辽代便是美酒之乡。这里地利环境十分优越,南与疗养圣地热水泉毗邻,东与闻名遐迩的“大明塔”相望。
并且群山环绕,气候宜人,水草丰茂,是个酿酒的绝佳之地。彼时这里大型酒坊林立,而宁城老窖的前身,便是传承自辽代的“隆盛泉”酒坊。
兴盛
1978年,宁城老窖横空出世,一经面世便获得多项国内外重量级大奖:1979~1988年五次内蒙优质产品,1984年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金杯奖,1987年获得“塞北茅台”的美誉。
而它也不负这一声誉,1992年日本东京国际食品博览会上,它与贵州茅台在同档次评比中同获金奖,足见其实力之雄厚。宁城老窖也因此迅速走向了全国,火遍大江南北。
它在酿造工艺上独树一帜,用优质高粱做原料,辅以多种生香酵母以及河内白曲,引多处天然泉水为酿造用水,人工老窖发酵,精心酿造而成。
其酒体色如水晶,窖香浓郁,绵甜净爽,回味悠长。
没落
然而,在进入21世纪后,宁城老窖却没能留住八九十年代的辉煌,迅速衰落成一个没有名气的地区品牌。
并且在2005年,被“牛栏山”二锅头品牌的拥有者北京顺鑫农业所收购,多年来都没能走出草原。
笔者曾经为此咨询过几位白酒圈的行家,这才搞明白,它之所以会有今天这般境地,除了宣传、管理等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太“贪心”:
作为一个以酿酒发展壮大的企业,它没有固守自己的产品线,提升品质,推陈出新。反而“不务正业”,搞起了“多元化发展”。
杏仁露、饮料、葡萄酒、啤酒、滋补酒、矿泉水、老陈醋……这些居然都是它涉足的产品领域,活生生地将一个优质白酒企业,搞成了一个“杂货铺”。
要知道,曾经的“苹果”就是因为旗下产品太多、太杂,一度濒临破产的边缘。可见,坚守主线业务,不断提升酒质,才是硬道理。
大品牌失去这一“初心”,难逃衰落的命运。反之,即便是小品牌,如果能坚持做好品质,也能逆袭。
比如在茅台镇,就有一款被称作“小茅台”的木台厚道酒厂,这两年发展得很不错。
它最开始的时候,也是在一家传承多年的酿酒作坊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酿造者颇有名气,是国家级品酒师冯小宁。
冯小宁也是茅台酒厂早期的骨干成员之一,因此她对于茅台酒的酿造工艺如数家珍。在她的一番改造下,原先的酿酒作坊,迅速发展成了当地小有规模的酿酒厂。
其生产的木台厚道酒,原料与水源都与茅台酒一致。并且复刻了茅台酒12987、“四高两长”的工艺精髓。
1年时间成酒,5年时间“陶坛存储”,挥发掉酒体中饮后让人头痛、头晕的有害物质,并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其酒体酱香突出,香气幽雅细腻,入口香绵,落口醇甜,饮后舒爽。
多年来,正是由于其坚守“让更多人喝上高品质平价酱酒”的初心,才得以在名酒扎堆的川贵地区站稳脚跟,并且获得诸多酒友的喜爱。